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1月22日 下午 11:10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朋友家12岁儿子从15楼跳下后,我才顿悟:这一代孩子不是脆弱,而是……

亲子派 2024-01-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洞见父母 Author 禾苗

作者|禾苗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

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能有多轻呢?


只需要一个电话手表。


01
“一个12岁男孩决定去死”

戴着斯文的眼镜,常常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穿梭。

这是一个12岁男孩的日常。

开学,他就读六年级了。

但就在开学前两天,他从家15楼的窗口,一跃而下。

没有发生天崩地裂的大事,起因是一块电话手表。

临近开学,他表示想买电话手表,被妈妈不耐烦拒绝了。

爸爸则因为他假期贪玩电子产品,把他骂了一顿。

男孩转身进房间,关上门,跳楼自杀。

决绝到令人窒息。

在殡仪馆,他心心念念的电话手表,终于戴上。

只不过,手上的脉搏再也不会跳动。

这是一个网友朋友家的真实故事。

她在帖子里说:

“是我看着从7斤8两的小胖子,长成现在的大小伙子……”

跳楼的那一刻,他在想什么呢?

压垮他的,真的只是一块电话手表吗?

没有人知道。

但正如高赞评论说的:

“这只是最后一根稻草,这个小孩都不知道痛苦了多久了……”

没有人无缘无故就自杀,尤其是孩子。


02
“一点小事就自杀,也太脆弱了”

最让我触目惊心的,是这个帖子下的留言:

有同事10岁的女儿,不想上学被拒绝,半夜从23楼跳下。

有邻居家上小学的孩子,爷爷辅导功课骂了几句,从窗口跳下。

有隔壁小区14岁的孩子,因为被没收手机,从17楼跳下。

有亲戚家孩子,玩游戏被妈妈说了几句,从19楼梯跳下……

看起来,每个孩子自杀的原因,都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

因此,很多人指责现在的孩子:

玻璃心,太矫情,不好管。

骂不得,说不得,稍有不如意就要死要活,一看就是惯的。

现在的孩子更脆弱,并不是一个伪命题。

但是,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一代孩子对生命如此轻视呢?

这一代孩子不堪一击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什么导致的呢?

在接诊大量抑郁的青少年后,我发现一个本质原因:

这一代孩子,越来越感受不到活着的快乐和意义。

当感到生命不快乐,放弃就会变得轻易。

而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在批量制造脆弱的孩子。


03
“不优秀,就不配活”

儿童心理学家陈默曾说: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

这一代孩子,得到了最多的爱,最丰富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承受了高期待。

学习,成了他们人生的唯一任务,与生活紧密捆绑。

在家长的督促下,拼命刷题、上各种补习班,确实能换来好成绩。

但是,完美的背后却是一颗脆弱的灵魂。

我曾接诊过一个读初二的女孩,家里条件非常好。

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在她身上投入很多。

从幼儿园开始,她的生活就被补习班填满,没有周末。

成绩,也一直都很好,一路读重点学校。

完美小孩的内部,则是破碎的内心,初二没多久就抑郁休学。

当时她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不配活着,父母应该再生一个更完美的小孩,但是我不是。”

听到这么小的孩子说这句话,真的触目惊心。

父母的投入越多,要求越高,带给孩子的精神压力就会越大。

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活着,没有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他们就会变得焦虑,自我攻击。

这种时刻紧张、戒备的心态,很容易让孩子钻牛角尖。

一旦受挫,就没有力气再爬起来,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活在人世。

看似“完美”的背后,都是问题:

学习无动力、生活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

这一代的孩子,生活很满,内心很空。

从小到大,他们在心灵上都没得到什么,除了“优秀”一无所有。


04
“我想要被看见,被理解……”

现在的孩子,底层的物质需要早就被满足。

如今,他们更需要的是:我很重要,我有价值,我能被看见。

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孩子心理才会更有韧劲。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在《儿童抗压手册》里面,有这样一个建议——

在提升心理韧性方面,儿童最需要父母做的事情有:共情,倾听。

不要小看这四个字,这两点恰恰是给予孩子力量的关键。

心理学家贺岭峰讲过一个故事。

她女儿有次数学考了59分,用手遮住分数让他签字。

他没有一上来,就指责女儿不认真,不努力。

而是调整好情绪,柔声说:

“这样吧,爸爸保证,不管你的分数有多难看,我保证不说你。”


看到59分后,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与女儿沟通:

“你们班这次成绩最好的同学考了多少分?”

“100分。”

“有多少个100分?”

“好多个。”

听完后,他并没有生气,而是给女儿分析:

“平时的考试其实都是诊断性测验。

你们班那么多人考100分,意味着他们没必要参加这次考试,因为他们没有诊断出任何问题。

你就不一样了,你诊断出了41分的问题,你把这41分的问题找到、改正,你就是这次考试最大的受益者。”


既站在了女儿角度考虑,又给出了解决方案,同时给了心理支持。

下次遇到类似的挫折,孩子也会化消极信念为积极行动。

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体察孩子的内心。

父母的这种做法,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让孩子感受到爱。

这样,孩子真的遇到困难,才会和我们说,才能及时帮助孩子。

恰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

“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无条件的爱,能给孩子愈挫愈勇的心理韧性。
05

孩子的抗压能力,需要与真实生活连接。

现在的孩子,是作业堆里的孤儿,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和小伙伴交往,与外界碰撞的机会被剥夺。
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逃避。
所以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不知道解决,又不会调控情绪。
冲动之下,很容易走向极端。
作为父母,一定要懂一点心理学,去识别孩子的心理状态。
知道怎么去引导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怎么让孩子说出来。
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调整教养方式,学习沟通技巧。
只有看得见孩子的脆弱心理,才懂如何去呵护。
养育孩子,不仅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漫长的守护。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给派妈点个“在看”吧~感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朋友家12岁儿子从15楼跳下后,我才顿悟:这一代孩子不是脆弱,而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