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医的“四大经典”你了解吗?

2017-09-18 文文 文化中国栏目 文化中国栏目


文学里的四大名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其实中医文化同样博大精深。《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传统中医四大经典,它们都是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总结。


虽然对这一组合学界尚存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四部巨著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与研究价值,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医理巨著——《黄帝内经》与《难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突出体现了中医学最显著的两大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尤以整体观念虽为突出,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所言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论病学说、诊法、治则治法、运气学说、养生学说等。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可见《内经》在祖国医学史上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巨大作用。



《难经》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医学名著,相传为战国名医秦越人(扁鹊)所著,其成书年代推测为秦汉之际,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修改补充而成的。


《难经》采用问答式体裁,共撰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难经》改变了《内经》三部九候全身诊脉法,首创独取寸口和寸关尺三部脉诊,并对寸口脉诊断全身疾病的原理进行了全面论述,为后世普遍推行的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称为中医四诊的一大特色。


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汉末张仲景所著,后人将其书分为“伤寒”和“杂病”,成为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论》一书,由《伤寒杂病论》中析出有关伤寒病的证治而成,是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著。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它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理论和实践并重,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临床医学巨著。



《金匮要略》又称《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冠于全书之首,是全书的总纲,概括地论述了杂病的预防、病因、病种、传变、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等内容;第二至第十七篇专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外科病,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篇,论述了急救方法、饮食宜忌等内容。


《伤寒杂病论》共立方262首,使用药物214种,概括了临床各科常用方剂,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其中大部分方药,是后世方剂学发展和变化的重要依据,至今仍被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


作为我国药物学第一次大总结的《神农本草经》,在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了药物的三品分类法,其次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提出了七情和合的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提出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神农本草经》各药以记载功效主治为主,其中200多味药物的疗效确凿可靠,如人参补气,当归补血,半夏化痰,石膏清热,麻黄定喘,黄连止痢,海藻治瘿,常山截疟,丹参活血止痛等,直到今天仍在临床运用,并且其功效大都已为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中医”是我们祖先留下来最重要的遗产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为国人解决无数的病痛。在今天,重读中医四大名著,了解中医理论,让中医得到更好的传承。


来源:云南中医


—— 文文推荐 ——

秋季肝火旺、胃火更旺,九大妙招帮你败火!

古琴养生息,清畅堪消疾!

白露至,秋意浓,养生正当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后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分享也是一种美德,谢谢!

  点击“阅读原文”,走进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