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姿势|同学,你见过东方角鸮吗

北大青年 北大青年 2020-02-24


全文共2725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报记者

何纾宇 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

张卓辉 元培学院2017级本科生


制 图

向华羽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5级本科生

也许你没有留意过校园上空的金雕、朗润湖里的小䴙䴘,但你一定听到过麻雀、喜鹊的叽叽喳喳,和乌鸦粗嘎的“啊——啊——”。或者,你还在别人发的朋友圈里看到过出没在宿舍区的戴胜、红六楼边微胖的北松鼠,镜春园附近的黄鼬……


  小䴙䴘


  黄鼬


  戴胜


每天与你擦肩而过的生命不只有某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园子里生灵的种类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2002年,北大的自然爱好者开始对燕园内的鸟类、鱼类、昆虫、植物情况进行调查。2009年,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下,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开展了系统的校园鸟类监测和植物物候监测工作,并延续至今。


根据监测结果,目前燕园中的高等植物超过470种。动物中,鸟类已达208种,兽类11种,鱼类26种,两栖爬行类11种,蝴蝶27种,蜻蜓26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以及鹰鸮、东方角鸮、鸳鸯等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鸳鸯宝宝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中,物种保护级别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指标分为9类,其中“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3个级别可统称为“受威胁”。在燕园记录到的濒危动物有细纹苇莺、黄胸鹀2种,易危物种有鸿雁、乌雕2种。


  黄胸鹀


  细纹苇莺


北大校园的主体部分由明清时期建造的中国传统园林构成,如明代修建的勺园,清代修建的畅春园、镜春园等。园林建造师秉承着“最大限度保存原有地形地貌、山水格局”的理念。校园内师法自然的山水格局,使当时的自然风貌和生物遗产得以保存。

 

如今,北大校园内生长着乔木-灌木-草本植被群落结构完整的次生林,未名湖区域几乎微缩了东亚平原湿地景观的所有类型,保存了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原生的生物多样性体系。北大校园管理注重保留原生植被和自然景观。但即便如此,这个小小庇护所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

 

一是鸟类在校园之外的栖息地不断减少。过去的十年中,迁徙中途径中国东部的鸟类数量持续下降,有些种类甚至消失,比如鹟、歌鸲、山椒鸟、寿带等。这是因为整条迁徙路线上的鸟类栖息地正快速减少,因而保护北大这一歇脚点显得更加重要。

 

二是北京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城市水体普遍干涸。2010年之前,校园北部朗润园、镜春园一带的绿地水体是校园鸟类多样性分布的热点地区。之后由于北京地下水位下降,水系逐渐干涸,水体的消失使得多种依赖水体生存的鸟类在校园北部难寻踪迹。

 

近年来,北部水系得以改造,校园生活污水经位于鸣鹤园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作为中水补充到北部水系,又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得到进一步净化。随着水体的恢复,亲水鸟类重回这一区域,才有了今日在北边小湖里的鸳鸯和绿头鸭。


  校园中的绿头鸭


除此之外,城市绿地管理模式也可能会威胁到校园环境。如果像部分城市公园一样,对所有绿地采取一刀切的管理办法,将“杂草”和“杂树”赶尽杀绝,过分依赖农药和灌溉,只能带来外表光鲜的“绿色沙漠”。

 

提起野生动物保护,大家往往会想到大熊猫、藏羚羊。但实际上,有很多野生动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以在燕园中多次被记录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东方角鸮为例,每年繁殖期一些东方角鸮会来到校园里筑巢。如果四月到九月的傍晚听到“toik-toitoink”的低鸣声,那在某个离你不远的树洞里,可能正生活着东方角鸮和它的孩子。

 

北大校园历史悠久,一些杨柳科的树木枝干已经中空,形成的树洞恰好可以给东方角鸮等鸟类提供巢穴。但同时,如果在校园建设中不考虑自然保护,园林科可能会为防范枯枝掉落砸到行人而砍去部分树木,这很可能伤及在繁殖期内的东方角鸮。

 

这时就需要对树木进行评估,标记哪些老树、哪部分枝干不能被砍伐,并将砍树的时间调整至鸟类迁徙离开北大后的冬天,从而降低砍树对鸟类的影响。


  东方角鸮


当然,自然保护不是执意追求“不砍树”,也不是为了保护其他动物而牺牲人的利益。东方角鸮和北部水系改造的例子都说明,稍微调整管理方式就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很大影响,而自然保护所强调的正是在管理和决策时将保护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如何在我们生活的校园中进行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以下部分简称为“小区”)的想法由此诞生。

 

自然保护小区是在人口密集、经济社会活动频繁的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精细的管理和对人为活动的合理控制来维持生物多样性。由于不是依靠隔离人与自然,而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进行保护,“小区”的普适性更强,也能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拉近自然保护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在自然保护中心提出的构想中,北大自然保护小区初步计划涵盖未名湖区、勺海、西门鱼池、鸣鹤园、红湖、镜春园、朗润园、燕南园和西门外蔚秀园的水域和次生林。小区的建设主要包括三部分,即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校园游憩管理和校园生物多样性管理。


  自然小区初步规划图及代表性物种分布地图


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包含定点、样方监测与样线监测,这主要脱胎于绿协的例行活动:物候监测和鸟类调查。


鸟类调查(简称“鸟调”)是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现任北大绿色生命协会会长龚梓桑参加次数最多的例行活动。她的观鸟清单上的第一百种鸟就是在鸟调时见到的四声杜鹃。鸟调的路线主要在校园北部,全长约4km,全部走完需要一个上午。鸟调过程中,参与成员会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记录观测到的鸟种、数量、具体坐标,在调查结束后将数据统一存入保护中心以供查阅和科研分析。


  在鸟调过程中拍摄的四声杜鹃


校园游憩管理通过设置展示牌、定期巡护等措施规范游人行为,降低游憩行为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干扰。现有的校园志愿讲解中增添了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未来有望在游憩中加入自然教育、生态教育的成分


构想中,校园生物多样性管理将以分区管理的方式进行。自然保护小区可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生物多样性保育区、重要物种栖息空间、水体和园林景观区。


  自然保护小区分区管理办法


参与是自然保护小区最大的特色。在我国其他保护小区中,通常是作为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和本土居民的农牧民更乐于参与保护工作,而北大校园这个特殊的保护小区,更需要北大师生参与到管理和维护之中。

 

也许是在游客放生巴西龟时及时阻止,在看到砍树喷农药时问一句“为什么”;也许是加入校园巡护、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等志愿者队伍中,为参观校园的亲友讲解鸳鸯为什么能在北大繁殖;也许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变化记录校园环境的变迁,还可以在宿舍写写代码参与分析处理监测数据。有许多方法可以参与其中,共同探索在校园管理、乃至城市绿地管理中,与动植物的共处之道。


图1 来源于北大绿色生命协会刘宗壮

图2、3、4来源于北大绿色生命协会董正一

图7、8来源于北大绿色生命协会曹恭元

图10 来源于北大绿色生命协会龚梓桑

图5来源于维基百科Madina Arystanova

图6来源于维基百科Marek Szczepanek

图9来源于北大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微信编辑|吴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