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名还是逐利?明星跨界当导演究竟胜算几何?

2017-03-31 黄梅梅 文创资讯

古语有云“学而优则仕”,娱乐圈则流行“演而优则导”。


3月31日,《绑架者》和《嫌疑人X的献身》的同期上映,再次把“明星跨界当导演”这一现象推上了热议话题榜。



《绑架者》是徐静蕾继《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之后的又一力作。


而《嫌疑人X的献身》则是苏有朋凭借《左耳》崭露头角,成功入围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之后的又一部青春片。



事实上,明星跨界当导演,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此前《杜拉拉升职记》、《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分手大师》、《小时代3》、《后会无期》等影片的大卖,就让徐静蕾、徐峥、赵薇、邓超、郭敬明、韩寒等几位从演员、作家等领域跨界而来的导演成为电影圈的热门人物。随后,这股影坛“跨界风”便越吹越劲。


而今年这一“跨界风”的势头更猛。徐静蕾、苏有朋之外,黎明、黄磊导演的新作也将与观众见面,而同期执起导筒开导电影的明星,还有梁家辉、李晨、郭涛、林心如、钟汉良、刘若英等。


跨界导演,正成为电影圈的一种新流行!



悉数这些年“半路出家”的跨界导演


提起张艺谋、陈凯歌等上世纪90年代彪炳中外影坛的导演,我们总会称他们为“第五代导演”,根本原因是根据他们的学院派出道时期来划分。


去年因为方励一跪成名的《百鸟朝凤》的导演吴天明则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60年代便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指导《三峡好人》的贾樟柯、《十七岁的单车》的王小帅等则属于“第六代导演”。


但在这之后这种以学院派划分中国大陆导演的传统便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和电影大环境等因素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明星跨界当起了导演。


1.演员升级:演而优则导


成功典型:姜文、周星驰、徐静蕾等


目前,跨界导演越来越多,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大拨希望求转型的明星们。其实这种现象并非近几年才有,早年间姜文、周星驰、徐静蕾等就是演员成功转型导演的案例。


但近几年来,这种现象在中国影坛却达到高峰。成龙、蒋雯丽、徐峥、赵薇、杨采妮、邓超、苏有朋、伊能静、文章、王宝强、陈思诚等这些曾在演艺界所熟悉的面孔,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全新身份——电影导演。



眼下,正有一大波跨界导演在赶来的路上。比如接下来,黄磊将携《麻烦家族》、郭涛携《欲念游戏》、李晨携《霸天狼》、梁家辉携《深夜食堂》、林心如携《东宫》、钟汉良携《沙漏》、刘若英携《易副官》与观众见面。据传,吴秀波、黄渤等优秀演员也有意加入导演队伍。


可以说,跨界导演已经成为不少中生代演员的选择,而这多少也能解决他们所遇到的“瓶颈”。徐峥就曾说过,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演员,很多大导演也许不会选择他们去主演电影,而自己接到的剧本也不够好,因此,去当导演成为了自己“升级”的一大选择。


2.作家转型:写而优则导


成功典型:王朔、郭敬明、韩寒等


演员们打江山靠的是铁杆粉丝捧场,以及话题效应带入第三方观众,作家们也是一样。


影史上,从作家转型导演的例子不少,王朔曾拍过《冤家父子》。韩国著名导演李沧东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以作家身份为人熟知。


近年,由畅销书作家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系列电影频频引发争议,但在各种骂声中票房却一路狂飙。《小时代3》仅仅用一周时间就取得了破四亿元的票房。



而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则未映先红,各种话题层出不穷,并且在首日获得7650万元的票房,以文艺片来看,这比同年张艺谋《归来》创造的国产文艺片首日票房纪录翻了倍,并且最终斩获6.3亿元票房。《后会无期》之后,韩寒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出乎意料地成为2017年春节档黑马,票房突破10亿大关,韩寒由此跻身10亿导演俱乐部。


我们有理由相信,韩寒和郭敬明的票房成功,会刺激越来越多的作家进入导演行列。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销量以百万来计的畅销书作家当导演,其票仓在起点上本就比明星更扎实。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明星要当导演?


明星演员跨界当导演的例子,在中外电影史上并不鲜见。但像当下中国影坛这样,形成一股近乎疯狂跟风浪潮的,似乎也绝无仅有。


那么,中国的明星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当导演呢?归根结底,这是市场利益推动的商业行为。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少部分为了梦想而战的人。



1.导演中心制下,对权力本位的功利追逐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并不充分,和美国电影相比,从意识到实践,还存在着“导演中心制”的成分。正是在如此背景下,十多年前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将自己在20世纪末拍摄艺术片所建立起的声望,成功地转化为拍摄商业大片的宣传噱头,甚至成为国产商业大片的开拓者、缔造者。10多年后,大众对导演中心地位的认知依然没有改变。电影作品本是一个集体合作的产物,但在当下几乎所有相关从业人员都想“升格”做导演的浮躁氛围中,凸显的是对权力本位的功利追逐,缺失的是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观众追捧明星转行做导演,是一种权力崇拜的心态使然。


王宝强就曾直言,他拍戏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导演的权力太大,在片场就是无所不能的如来佛祖,演员就是孙猴子,再大牌也蹦不出导演的手掌心。所以,演员成名之后,就希望有更多名利的延伸,希望有所颠覆,尝试新的角色,换个身份讲故事。大年初一上映的《大闹天竺》就让王宝强过了把导演瘾,只可惜票房和口碑都不尽人意。


2.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票房有保障


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言,导演被称为电影的作者;从商业营销的角度看,明星可以被视为电影的商标。明星执导有着先天优势。明星能带来人气与影响力,人气在市场上就能转化为票房。与此同时,丰厚的人脉资源以及以及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也是明星拍片的一大优势。


以《致青春》为例,赵薇找到关锦鹏做监制,王菲唱主题曲,黄晓明、韩庚、赵又廷等人气偶像为其站台造势,而韩红、杨澜等则甘当超级大绿叶;而杨采妮在拍摄《圣诞玫瑰》时,香港影坛素有“文张武徐”之称的徐克、张之亮则合力为好友保驾护航担任监制,而在电影筹备过程中,好友彭顺又带杨采妮找投资,王家卫还帮她看剧本。


3.资本运作,电影公司的推波助澜


与其说演员跨界玩的是电影资本运作,不如说是玩的粉丝经济,买单的大部分是粉丝。演员跨界,其本身就自带话题光环与受众基础,加上其在娱乐圈建立的人脉关系,在资源上就已经甩了新人导演一条街,自带优势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制片商的青睐,这也是部分跨界导演处女作成功的一大原因。


因此,明星跨界当导演热潮的出现,与电影公司背后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许多电影公司明确表示会将明星转行做导演的项目作为优先投资对象。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业内前辈、艺人朋友,以及粉丝资源的何炅就曾坦言,自己当导演是被大佬们逼的,因为经常有人给他看剧本。他导演的《栀子花开》就是利用大数据、人脉来拍的一部电影,为此刷爆了人情卡,不但让有影响力的艺人朋友来客串,还让有才华的朋友来做配乐、服装设计。


4.另辟蹊径,明星转型升级的需要


演艺圈永远是个推陈出新的地方,明星也大都吃的是青春饭,小鲜肉总有一天会变老,人气偶像总有一天不红。意识到这一点后,升级做导演或许成为最佳选择。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比如赵薇,作为演员,她的事业早就达到顶峰,“高处不胜寒”之后面临着发展瓶颈。于是,她转型做导演,《致青春》这部影片兼顾了个人表达和市场需求,同时也为赵薇的事业打开了新天地,回归电视剧行业演“虎妈”,身价倍增。


邓超的情况类似,他是个好演员,但没遇到大红的角色。他不能说不红,可是也看不见明显的上升通道。《分手大师》获得票房成功之后,一个大卖导演和一个优秀演员的结合体,各方面的想象空间立刻就不一样。从影片的内容来看,邓超奔市场的目标更纯粹,手法更极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贱人”,这话未必准确,但银幕上至贱的邓超的确做到了“无敌”。


5.除去个人追求,门槛越来越低


电影公司的推波助澜也使得明星当导演的门槛越来越低。相较于经过科班训练的新人导演,明星导演携带着数量庞大、可以直接转化为目标观众的“粉丝”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各电影公司颇为看中的因素。


换句话来说,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已经不再需要通过进入电影学院等学术机构才能获得了,甚至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素养,比如,何炅的《栀子花开》,还有钟汉良的《沙漏》。


跨界做导演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概括一切,毕竟,这个行业确实也存在一些真正地热爱并且向往导演这一职业的明星。这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门槛。



明星跨界当导演,究竟胜算几何?


我们身处电影的创富时代。上至电影官员,下至电影发烧友,都言必称票房。既然票房是电影的中心话题,跨界捞金就不稀奇。以产业发展论,明星演员和作家的加入,绝对是好事,它能成倍地放大影片的吸金力。以艺术建树论,这种现象深埋隐忧:粉丝经济取代观影文化,明星效应盖住导演艺术,营销得力胜过片场耕耘,这肯定不利于出精品佳作大手笔。


那么,明星跨界当导演,究竟胜算几何呢?


1.成功在市场


如今,跨界导演,正成为电影圈的一种新流行!吸引着各路明星竞相涌入,不管是凭借名气、才华、人脉、资本还是别的。总之,不少人首执导筒就票房生猛!



徐峥的《泰囧》创下了当年国产片的票房纪录;赵薇以7亿票房成就了中国影史上最卖座的毕业作业;邓超、俞白眉一个演员一个编剧,首次合拍电影就拿下6亿票房;《小时代3》争议不停,但票房依然以4天3亿元这样惊人的速度飙涨着;韩寒的《后会无期》未映先火,终斩获6.3亿元票房……


这些高票房作品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某种去专业化的取向,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明星跨界当导演惊人的票房收割能力。


事实上,明星当导演确实有着天然的优势。这跟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有关,现在不是原创的时代,是资源整合的时代。明星拥有一张家喻户晓的脸,不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大导演吸纳投资的能力差。


在这个资本趋利,观众看脸的时代,明星当导演显然比一般人风险更小,吸金能力更强。退一万步说,就算导演作品失败了,明星回去拍电视剧也不愁还不上亏的钱。老板愿意帮他们出钱,曾经合作过的导演、编剧、摄影、武行愿意帮他们拍戏,院线经理和营销公司愿意帮他们卖片,更重要的是观众愿意帮他们埋单。明星导演普遍年轻,知道主流观众要什么。明星导演懂得表演,在选角儿上几乎没有失手过。有这么多有利条件,他们不成功谁成功呢?


2.短板在品质


我们可以看到,明星做导演的影片,大多是青春片,这反映了投资人在内容层面上对年轻观众口味把握的茫然,希望能够借用明星转行做导演的噱头,来从外部的营销层面做文章。这或许是一种聪明的商业行为,却远非中国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



徐峥的《泰囧》和赵薇的《致青春》已算得上是明星导演作品中的佼佼者,但依然难与同类型经典影片相提并论。和正规科班导演相比,明星出身的导演赢在知名度上,短板是专业素养,而这恰是判断一个导演能否坚持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必要条件。


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垄断”之下,中国年轻导演本身机会并不多,如今更多名人跨界当导演,那些真正导演系出身或者那些默默无闻的“草根”导演机会就会更渺茫。资本的趋利,让市场很难付出时间与耐心去等待年轻导演成长,而是追逐品牌优势和关注度都更高的名人导演。对于很多名人来说,当导演也许只是玩票性质的“圆梦”,作品很难有持续性,但年轻人又接不上线,这就很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显然不利于整个电影生态向良性协调的方向发展。


以往国内外跨界导演的成功案例不少,但多数都得先从基层角色开始锻炼。如今当导演们不再需要从跟组、导演助理、场工、编剧等一系列基层角色开始熬起,也缺乏导演技能的科班训练,只要对电影有“感觉”了上手就来,作品就会显得缺乏深度。故事讲不好,段子来凑,或者用华丽的服饰与场景等“外围”的东西把人先唬住!实在不行就用几个高人气的演员往上一摆就不怕没人捧场,反正这年头观众为了听一首MV都愿意买票进电影院!  


这就出现了两个极端,第一个是有口碑却没有票房,例如陈建斌的《一个勺子》,备受好评却票房惨淡;另一个极端是高票房却低口碑,例如何炅的《栀子花开》,明星云集的《我是女王》,恶俗趣味的《恶棍天使》等,这些均被挂上超级烂片的名头,但是票房却超出意外,赚得盆满钵满。


在文创资讯看来,不管跨界作品赚不赚钱,作品口碑才最重要,因为烂片消耗的是明星的人气和价值,这次赚了,下次粉丝真的就不买账了。



跨界成风,明星当导演该如何扎稳脚跟?


演员、作家、歌手……中国影坛的新生代导演们不再只有科班出身的传统导演,而是来自不同领域,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证明了影坛培养新导演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我们乐见这样的“百花齐放”,但也不能忽视其背后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急功近利的跟风势必会挫伤整个电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势必会断了跨界导演的后路。那么,明星当导演,怎样才能扎稳脚跟呢?



1.要有专业的素养


与科班出身的导演相比,明星的短处显而易见,就是专业素养。很多跨界的明星昙花一现,拍完一两部自己想说的和擅长的就无以为继,跨界执导并没有真正站稳脚跟。要在导演这个角色上走下去,还是要看内容。毕竟粉丝购买力并不能等同于导演水平,明星效应并不能取代作品艺术性。所以,唯有静下心来,降低姿态、虚心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真正地在导演行业里走得更远。


2.要建立自己的风格


跨界导演,要拼专业度,肯定不及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李安等导演界的大咖,但是却可以独树一帜地建立自己的风格,打上属于自己作品的标签。比如韩寒,作为郭敬明的反面,左手“公知”范儿,右手“国民岳父”,虽然经历了“方韩大战”,在杂文之路上走不下去,却迅速走上了娱乐之路,人气不降反升。他涉足导演行业,不但嘲讽了世界,还赚了世界的钱!《后会无期》未映先火,《乘风破浪》更让他跻身10亿导演俱乐部。而他的作品,也真是他个人风格的诠释,乖张、反叛、讽刺……


3.要掌握沟通的艺术


导演,光有人脉有资源还不行,在拍摄现场,你必须要统筹安排好方方面面。这就是除了专业素养之外的个人情商问题,你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应对形形色色的人,掌握沟通的艺术。陈可辛曾说过做导演最难的是应付演员们的脆弱和不安。赵薇曾经也表达过类似的忧虑,怕自己脾气不好会骂人,赵薇说她的《致青春》如果不用新人找明星的话,拍完之后两人关系不知道要差成什么样。


4.要学会筛选资源


明星当导演,最天然的优势就是资源多,但是真正会整合资源的导演首当其冲的必须会筛选资源,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得“乱炖”。黄渤,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论演技有演技,论才华有才华,论人脉有人脉,连陈可辛都惋惜说,黄渤不做导演可惜了,他不仅分析能力过人,片场经验也丰富。不过,黄渤迟迟没有去当导演的原因则是,希望有最优质的内容,与最优质的平台合作。巨星刘德华之所以没有踏进导演行当,也因为没有遇到好的剧本,所以一直在徘徊等待。


文创资讯想说,不急,好事多磨!


明星跨界当导演不是不可以,明星的光环加上导演的素养,势必会摩擦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事实上,不管是在外国电影史还是中国电影史上,都曾留下多位明星导演的身影,卓别林、石挥、郑君里、伊斯特伍德等人,不仅被公认为伟大的表演天才,更被视作导演界的大师。大浪淘沙,会把真正胜任这个职位的人留下。对于一个真正热爱电影艺术的人而言,导演绝不只是放置在金字塔塔尖的那顶桂冠,而是一种理想驱动下的职业选择。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黄梅梅


好文推荐


《爱情公寓》之后 国产情景喜剧为何走向衰落?

漫画家颜开:坚持做原创,把变现放在更遥远的未来

自制剧被国内视频网站视为救星,这事靠谱吗?

长按二维码关注

 新鲜文创资讯报道
深度文创政策解读
精准文创趋势分析
有趣文化创意分享

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商务合作、采访、投稿:wenchuangzixun(微信)2573818674(QQ)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