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年度人物·2022候选人 | 物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林织星
林织星,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学业总绩点3.927,成绩排名保持年级第一。连续两年获评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未名物理学子奖学金等。担任2019级本科生1班班长,所在班级获得2022年度“五四班集体”、北京市优秀基层团支部等多项荣誉。在国际理论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她与团队获得第二名,为当年内地高校所获最高名次;已有两篇SCI期刊发表,在本研项目中独立完成解析计算、数值模拟等工作,研究成果发表于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一作)。
01
愿以一腔热 探寻万物理
成绩骄人、科研突出,从不停止探索仿佛是对林织星的最好形容。在校期间,她的成绩保持在年级第一名,总绩点在3.9以上。在出色完成课业学习的同时,她在科研上积极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方向。她从普通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全息照相出发,想到以彩色全息实验为主题进行研究,在全国大学生实验竞赛(创新)中获得二等奖;从综合物理实验的弦球链振动谱入手,想到可以利用能带拓扑理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大学物理上。大一起,她便进入物理学院张熙博老师的冷原子实验课题组,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处于量子临界的低维玻色气体,相关成果以共同一作身份发表在SCI期刊Frontiers of Physics上。进入大二学年,在更深入学习后,她发现自己对凝聚态理论更感兴趣,便全身心投入新的研究项目中,探索一维狄拉克费米子边态的非阿贝尔编织特性,在谢心澄院士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解析计算、编织方案设计、数值模拟以及文章撰写等工作,研究成果以一作身份发表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上。
启航自燕园草木,求索于国际视野。林织星活跃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在大三学年的春季学期,她跟随西湖大学吴从军教授研究如何利用时空群描述周期驱动的动力学体系,完成了3+1维时空群的分类,为探索动力学体系的对称性打下基础。在德国马普所的暑期科研中,林织星在Roderich Moessner教授以及博士后Shu Zhang的指导下,探究磁振子的拓扑相,发现拓扑非平庸的磁振子体系在经历超磁性相变时,其输运特性会发生相应转变,相关成果的文章正在撰写中。
“全世界276支队伍,我们是第二名!……”2021年12月,全世界对理论物理感兴趣的本科生都将目光投向一年一度的国际理论物理奥林匹克竞赛。24小时的比赛时间,要求参赛队伍通力合作,完成多个涉及物理学科各个领域、极具挑战性的题目。林织星和团队成员默契合作,从拿到题目的迷茫与困惑,到逐渐变革解题思路、再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在这场理论物理高水平竞技中,林织星所在的团队在全球27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球第二名,拿下内地高校最高名次。
02
凝聚光与力,众木可成林
五四班集体、示范班集体、北京市优秀基层团支部、先进班集体、北京大学“优秀团支部”……林织星担任班长的物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1班曾获得一个又一个重量级奖励。独行快,众行远。林织星从大二起先后担任班级的副班长、班长等职务,她深知好的班级要追求共同进步,凝聚起每一位同学,汇聚成不断进步成长的动力。在班主任彭士香老师的带领下,林织星与其他班委一同组织班会、生日会、假期出游、期末团建等多样的班级活动,为班级同学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她也积极做好沟通的桥梁,多次参加物理学院教务组织的关于培养方案改革、本科生科研的座谈会,反馈身边同学们的意见,提升同学们在教学改革中的参与感、获得感。
课余时间,林织星同样热衷于参加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拓展生活的维度。她结合自身特长,参加高数辅导、北大物理集训队一对一辅导、学院本研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以所学知识服务他人;也喜欢走出舒适圈,多次参加北大图书馆、物理学院组织的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中提升自我。自入学以来,她每年都积极参与家乡地区的招生工作,用真诚主动的交流搭建燕园与优秀学子之间的桥梁,就专业选择和校园生活答疑解惑、分享信息;参与招生公众号“壶小兰”的运营,分享学习生活经验与校园风物,吸引更多优秀的学子选择燕园。
03
奔赴星辰约,不觉路途遥
发PRB、做学工、“玩”竞赛,看似路径多变,实则是不断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回忆ITPO比赛时的场景,林织星说:“比赛中我开始意识到,似乎也不一定要纯解析地玩,不一定要很完美地求解,使用新的数值的方法,尝试对体系做出自己的表述,比抱着解析题目的想法枯坐要好得多。”从选择物理专业开始,林织星不断定义又打破着自己的边界,在物理难题面前,她的解法是另辟蹊径、直击核心;在人生选择面前,她的回答是不断探索、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