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无条件养育撞上公立教育

叶月幽 叶月幽 2023-10-13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关注后点击目录,可查看历史文章及各地工作坊信息。

经常会收到一些妈妈的疑问:“无条件养育简直是太好了,可是全家只有我一个人学习怎么办?其他家庭成员、学校的老师、还有社会上的人,他们都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啊。”或者:“我孩子上小学了,学校老师就是会各种奖励、各种惩罚啊,大环境就是如此,我要怎么保护孩子呢?”

 

是啊,当我们接触到无条件养育、爱的语言的时候,会被那份美好所吸引,会被它们所透出来的浓浓的人文关怀所打动。可是回头看到生活中的各种不符、各种粗糙、各种坚硬,顿觉力不从心。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时,就会心生纠结、焦虑、痛苦、担心。

 

我的萨提亚老师安娜曾经在自家客厅里种了一盆发财树,但她发现那棵树总是往歪了长。于是她用绳子绑住长歪的枝叶,想把它勒回来,可是树却越来越歪。终于有一天,绳子断了,被勒住的枝条瞬间舒展开来,导致重心不稳,连同花盆一起栽倒在地上。安娜向懂得花艺的朋友请教,朋友告诉她,树在朝阳台的方向长,只要每隔几天将花盆转半圈,树就不会长歪了。

 

安娜是用开玩笑的口吻讲起这个故事,我听到时却无比震撼,为植物向阳的力量而赞叹。其实孩子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孩子不是一张没有生命和思想的白纸,他不会任由我们涂抹。孩子是一粒种子,他未来的一切可能都已经包含其中。既然是种子,那他就有趋光性。在多种呈现面前,他最终会趋向于那种最美好、最人性化的教育和爱。

 

微微辣老师曾经分享过她和儿子阳阳的例子。阳阳小时候一直是在妈妈爱与自由的教育下长大,非常顺利地度过了学龄前的阶段。然而进入小学后,铺天盖地的小红花、小贴纸,各种评比纷拥而至。阳阳也曾一度为获得奖励而着迷,也会为积攒贴纸换到的奖品欢欣鼓舞,为没有得到小红花而伤心难过。

 

看到无条件养育和传统教育方式的冲撞,微微辣也有过担忧和疑惑,但她始终坚定地践行着自己心中的教育之道。阳阳升入二年级之后的某一天,他告诉妈妈:“我把得到的贴纸送给其他同学了。”妈妈有些吃惊:“是吗?你不是很希望能用贴纸去换那个最大的奖品吗?”阳阳回答:“是的,我很想要那个奖品,但就算我得不到,我也有妈妈的爱。而有些同学,如果没有奖品,可能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听到孩子的回答,我不由得泪湿了眼眶。这就是在无条件的爱之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内心有着满满的爱,有着对自己的确信,他们不需要靠外界的评判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妈妈一直以来对他的爱和接纳。

 

北京的豆妈Aery也曾说起和儿子豆豆的一次对话:

 

豆豆放学回来,开心地说:“妈妈,我的小星星得了前十名!”

妈妈亲亲他:“你一定很开心。”

豆豆:“是啊,我表现得很好。”

妈妈稍微有点担心孩子会为了小星星而刻意表现,于是说:“宝贝,你得了这么多小星星,妈妈很开心。我希望你也是开心地得小星星,不要为了得星星而故意好好表现,那样太累了。”

豆豆:“妈妈,我没有为了得星星而好好表现,我本来就这么好。”

 

是啊,孩子本来就是这么美好。这些在爱里成长的孩子,都有着一个共性,他们有着坚定的自我,有着坚实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有价值的,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当孩子确信在妈妈这里可以获得满满的爱,就不会去外面索取爱。

 

叶儿的第一个幼儿园是一个家庭园,那里没有评比,也没有排名,叶儿在那里度过了几年愉快的时光。后来幼儿园搬走了,叶儿也即将入小学。为了能有直升的学籍,在多方面考虑之后,我将他转入了小学附属的幼儿园。

 

刚一开学,孩子适应得挺好,倒是我有点跟不上节奏。幼儿园有“绩效考核”,每二十张贴纸换一面红旗,每二十面红旗换一个玩具奖品。如果送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主动和老师微笑打招呼,就给我的孩子奖励贴纸。每天晚上八点,家长群里就会发图打卡,让孩子捧着吃完的饭碗拍照,以证明孩子“光盘”了,第二天就可以得贴纸。如果孩子在家做家务,或者帮爸爸妈妈捶背,只要有录像,也可以换取贴纸。当然,如果表现不好,那就会被扣除贴纸,在墙边站一会儿。

 

看到这样的制度我不由得有些眩晕,为什么我和老师打招呼要给我孩子奖贴纸呢?为什么孩子帮我做了什么事情,我还必须要赶紧拍下来呢?这实在是和我奉行的理念有太大的冲撞了。

 

然而,与其抱怨环境,不如去积极沟通,去创造我想要的环境。于是我和老师交流了一下,表达了对学校规条的尊重,同时感谢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额外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去统计贴纸数量。老师当时听了后有些吃惊,也有些感动。因为平时家长来找她往往是因为觉得贴纸数量不对而来帮孩子核实,几乎没有家长看到她们花在这上面的功夫和心血。这样就为后面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倾听和同理了老师的立场和感受之后,我也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表达,同时告诉老师平时孩子在家时我不使用手机,所以可能拍不到照片或录像。我只是描述自己在家的习惯安排,而不是去指责她的做法,更不去争教育理念的对错。原本我有些担心老师会要求我必须遵守学校规则,但当我真诚地敞开、带着尊重去内外一致地表达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老师很好沟通,也很认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不使用手机,这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学校这边不做硬性要求了,可孩子会不会很在意呢?上面举的那两个例子,那可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换成叶儿,谁知道他会怎样。于是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叶儿的状态,发现他虽然也很喜欢得到贴纸,但似乎并不是那么看重,如果能得到也很开心,但如果没有,貌似也并不在意。


叶儿的行为规范较好,获得贴纸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每周的奖励榜上他也总排在前列。可是在兴致勃勃地换了几个月的玩具之后,我发现他就没那么大劲头了,经常不记得换玩具,或者换回来玩一阵子就丢在了一边,有时还会换玩具回来给弟弟。他会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但也并不被奖惩所累。


当时叶儿的班上有一些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贴纸,就去给其他孩子拿书包、写作业,以此来换取贴纸。我问叶儿:“你要是很想要那个最大的玩具,你会这样做吗?”叶儿说:“我不会为了玩具这样做,如果我真的特别想要,我可以告诉你,你会给我买的。”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我的内心涌动着感动。也许这就是一个孩子对于妈妈的信任吧。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因为得到奖励而开心,因为受到批评而难过,就会担心他是不是被“有条件”对待了。我们都知道,奖励会侵蚀孩子的内在动机,惩罚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受挫,于是在无法规避学校的奖惩时,就会焦虑、担忧,甚至灰心,觉得自己的坚持毫无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会在成功时感到高兴,在失败时感到失望,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有着良好自我评价的人,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会因为这些外在的奖惩而有所起伏。当他们受到表扬时不会自我膨胀、自觉高人一等;在遭到批评时也不会感觉绝望抑郁、一文不值。

 

小红花和排名次不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如果孩子因为得到奖励而开心,那我们就和他一起去感受那份开心,分享他的快乐;如果孩子因为受到批评而难过,我们就去倾听、陪伴,和他一起走出低谷,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内心相信并认同某一种教育方式,那就坚定地践行它,让自己活出这种教育方式的精髓和神韵。你的这种状态,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与其担心社会伤害孩子,恨不得给他加个保护罩,倒不如做好自己,带动周围,让自己成为优良环境的一部分。努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在抱怨中消耗自己,认为大环境如此,自己无能为力。无条件的爱、尊重和信任,是给孩子注射的面对现实的疫苗。孩子对爱有抱持,即便是将来遇到严峻的社会,他也会积极创造充满爱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

 

小巫老师说:“当孩子天性与所处环境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举足轻重。我们是孩子的底线和靠山。无论孩子受到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只要我们的怀抱是温暖的,他就能够积攒足够的勇气同命运抗争。相反,如果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冷漠、拒绝和斥责,他就会丧失生活的信念。如果父母不伤害孩子,社会就很难伤害孩子。一个自信心和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一个有爱心有毅力思维敏锐创造力丰富的孩子,能够坦然应付任何严峻的生活状态,能够在重压之下不折不弯。”

 

不论外界怎样,只要妈妈的爱是扎实而坚定的,孩子就会获得稳固的自信心。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信心十足的孩子,他是不会轻易被别人的否定伤害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认知不是建立在外部评价上,而是在内心深处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孩子,不管是到了学校,还是进入社会,都不需要担心。

 

武志红说:“无论孩子的生存环境如何艰难,只要有一个人给到孩子高品质的爱,孩子就会从这份爱中吸取养分,健康成长。”那么,你可以成为孩子的这个人。相信孩子的趋光性,因为爱就是心底的那一束光。


上篇文章:二宝来了,怎样为两个孩子打下爱的基础

推荐阅读:不做被育儿理论逼死的父母



叶月幽


两个男孩的妈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P.E.T.父母效能训练认证讲师

首届小巫督导艺术养育课程讲师

著有《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

微信公众平台:yeyueyou168

新浪微博:@叶月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