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一哭闹,妈妈先崩溃,如何做情绪稳定的父母

叶月幽 叶月幽 2023-10-13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关注后点击目录,可查看历史文章及各地课程信息。


文|叶月幽 


经常听到有父母们说:“我也不想对孩子发脾气,可是他有时候简直就是无理取闹。认定的事情怎么说都说不通,一点点小事就能哭上半天,你指东他往西完全不配合,撒泼耍赖的时候真的想把他丢出去!”


当面对着油盐不进的熊孩子和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的心情也犹如那满地狼藉一样混乱不堪。在每一个抓狂的深夜和鸡飞狗跳的清晨,都在爆发和无奈的纠结中无力叹息。


在辛苦了一天之后,筋疲力尽回到家中,可是孩子偏偏还要找事,实在忍不住就想发火。在面对孩子的“我偏不!我就要!”的时候,经常被气得七窍生烟、无比抓狂。


平时看到娃的笑脸,觉得心都要化了;

转头一哭二闹三打滚儿,觉得心都要火化了。


这简直就是育儿的至暗时刻,然而书上还告诉我们,这是可怕的两岁,之后还有恐怖的三岁,狗都嫌的小学,叛逆的青春期……这鸡飞狗跳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


那些育儿专家们还告诉我们,父母平和的情绪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神呐,我也想平和啊,谁能给我千年的修为?


可是每次吼完骂完,又觉得后悔,不断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然而下次又接着吼,死循环。面对这样的场景,要如何才能做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呢?



很多文章都告诉我们,当我们的情绪要爆发时,可以先深呼吸、调整心态,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请家人帮个手,自己单独待一会儿;要接纳自己有情绪等等。


这些方式都是让我们在情绪中保有理智,唤醒我们有意识的部分。这样做确实很有帮助,但每一次都要在崩溃的边缘徘徊,实在是劳心劳力。


因此,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说当我们情绪崩溃时要如何做,而是要先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总是导致我们情绪崩溃。


从原因出发,而不是亡羊补牢。




1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不了解,很多时候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但并不是孩子的行为导致我们发脾气,而是我们的认知没有跟上孩子的发展。


没有哪个孩子出生就是为了跟父母作对的,很多在我们看来是无理取闹的行为,其实都是孩子在发展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


倘若我们能看到这一点,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而生气了。


比如有妈妈提问,一岁多的孩子总是乱扔东西,桌子上所有的东西都扔到地上,捡起来还扔,一看就是故意的,还屡教不改。


但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扔东西并不是在淘气,而是他开始了第一次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刚出生的小婴儿,他只能平躺着,或者趴着。这时候他看到的世界是平面的,他的空间只有前后左右。即便是你把他抱起来,他也并不能够感知自己身体的高度。


但是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能够直立了,这时候他的空间出现了高低上下之分,他很惊奇地发现,只要一松手,东西就会往下落。于是他开始不断尝试和探索,一遍遍抓握、松开,看到不同的东西落在地上,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且有的会弹起来,有的会滚走,有的就掉在原地。这些对他来说都无比新奇。


这个行为背后的需求是探索世界。


倘若我们发现,原来孩子扔东西不是在捣乱,而是在学习和探索,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因此而发脾气、责怪孩子。


我们可以给他提供安全的可以扔的东西,让孩子自由的探索和尝试。等他熟悉了这个过程之后,他就会把注意力慢慢转到其他事物的探索上去了。



同样,三四岁的孩子要求东西是新的、完整的,一切行动都要按自己的意愿来,否则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哭闹等等,这是构建内心秩序感的一个过程。


这时候孩子的某些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他们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


但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发展,也是最初的内在逻辑形成的过程。


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书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当我们调整了自己的认知之后,也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而引发我们的情绪了。




2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有时候会忘记孩子的年龄,或者高估孩子的能力。


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一看到孩子完不成、做不到,我们就会非常恼火。


我经常会收到一些咨询,为什么三四岁的孩子和小伙伴玩的时候怎么总是闹矛盾,一有不如意就哭唧唧?


为什么五六岁的孩子明明答应好要自己做的事情,却总是耍赖,根本不能说到做到?


为什么上小学的孩子写个作业那么慢,干什么都磨磨蹭蹭?遇到这样的事情,简直分分钟就想爆炸。


我们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来理解。


人类的大脑发育是有着一定的顺序的:


首先发育主管生存本能的脑干(婴幼儿阶段),其次发育主管情绪、记忆以及协调各种外界刺激的边缘系统(幼儿至学龄期),最后发育主管逻辑、理智、计划、道德的前额叶皮层(青少年阶段)。


儿童的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既缺乏对事物的预见性,又缺乏情绪控制能力,所以容易发脾气。



现在很多父母颠倒了这个过程,在孩子身体本能居主导的脑干发育时期,不给孩子活动的自由,总是让他们这也别碰,那也别动,不许跑跳,老实安静地待着。


在主管情绪和记忆的边缘系统尚未成熟的时候,要求孩子控制好情绪,逼迫孩子坐下来机械背诵书本知识;而主管逻辑和道德的前额叶皮层最后发育,我们却要求孩子从小爱分享、守信用、不哭闹,具备道德意识和自控能力。


这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并不是孩子不愿意配合我们,而是他们的能力和年龄确实没有达到相应的成熟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三岁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出社会交往能力、不会交朋友,五六岁的孩子不具备说话算话的契约能力,刚入学的孩子不理解抽象概念题目的要求,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协助,慢慢成熟。


这时候我们再怎么着急,也是急不来的。理解孩子,耐心等他们长大,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其实也是在放过自己。




3


第三个原因,我们容易对孩子发脾气,有时候是来自于对其他事情的迁怒。


当父母公婆和我们的育儿理念不一致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有可能成为我们追求的一个证明。


孩子听话表现好,证明我是一个好父母;倘若孩子表现不符合大家的期待,我们就可能被指责。


再加上老公的不支持不理解,不帮忙分担育儿压力,甚至还会补刀:“不就是孩子的这点事儿吗?你整天就带个孩子,还带不好?”



很多父母除了育儿琐事之外,还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


白天见老板客户,晚上陪孩子家人,哪一样都不轻松。就有可能积压下很多无处释放的情绪,此时孩子的哪一点“无理取闹”,都会成为我们情绪的触发事件。


因此,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更有利于我们面对不同的生活场景,做好身份转换。




4


第四个原因,孩子的反抗,激起了我们的控制欲。


有时候我们朝孩子发完脾气之后,回想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可是当时我们就是一时气急,非要让孩子必须按照我们说的来。


“小崽子,这么小就敢不听话了?以后长大还得了?”,

“不行就是不行,少跟我啰嗦!”


这时候我们就和孩子陷入了一种权力之争,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是非对错,然而在对抗中的孩子,根本接收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感觉被压制,被迫服从。


如果父母在发脾气时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控制欲,可以先从对抗中撤出来,不要在那个节骨眼上跟孩子较劲。当我们情绪平和的时候,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商量和建议。如果总是跟孩子争输赢,不管最后结果是什么,我们都输了孩子的心。


孩子所有的“无理取闹”,背后都有他的原因、他的道理,只是他们的视角和我们不同而已。带着尊重和关爱去探寻他的世界,我们会看见不一样的成长,也能帮我们减少一些焦虑。




5


第五个原因,大概是最常见的原因了:妈妈们,你并不是脾气暴躁,你只是太累了。


工作会有职业倦怠,养育同样也有。养孩子最大的规律就是他没有规律,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刻他会搞出什么事情,所以你得时刻准备着。


我生了两个年龄只相差两岁的男孩,在他们小时候,家里最多的场景就是:老大在前面跑,我抱着老二在后面追;老二哭着要吃奶,老大哭着要上街;这边“噗嚓”拉了一屁股,那边“咣当”打翻一桶水;晚上哄了小的哄大的,大的刚哄睡,小的又醒了……


一旦当了父母,就同时承担着数个角色。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带孩子、收拾家、陪玩、陪散步、陪讲故事……各种零散琐碎的事情铺天盖地。


而孩子就像是一个黑洞,任你有多少时间和精力,都被吸得一干二净。有时候我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感觉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但扳着指头数数,好像这一天也没干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时间一点儿都不剩。晚上俩娃都睡了之后,看着家中如同台风过境一般的现场,还得灾后重建,简直欲哭无泪。



有几个妈妈没坐在马桶上喂过奶?

谁没练就出五分钟吃饭、十分钟洗澡的硬功夫?


万一孩子再有个头疼脑热,或者你脑子一热又整了个二宝,那简直是困难模式升级。在这样身心俱疲、缺乏休息的情况下,孩子随便一点小事就能惹得我们炸毛。


当我们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情绪是很容易波动的。


很多妈妈们会说,自己看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是还是经常发脾气,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你脾气暴躁,而是你真的太累了。


在俩娃还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一边给老二喂奶,一边催促大宝赶紧穿衣服去幼儿园,想着他去上园了我总算能轻松点。


可大宝偏偏不配合,各种执拗。


当他把我给他盛的粥“啪”的一下弄翻在地上的时候,我终于忍无可忍了。这时候别跟我说什么再过十年你想要这个机会都没有了,我不管什么再过十年,我现在就想让他们立马从我眼前消失!


我朝他大声吼道:“不想吃就别吃了!赶紧走!叫你快一点听见没有!”


因为咆哮的声音非常大,大宝一下被吓住了,乖乖地拿起书包跟着我出了门。我把他绑在安全座椅上,送他去幼儿园。一路上他都很安静,一句话不说,我也在气头上,一直阴沉着脸。内心无比沮丧,看了这么多书,可还是连自己的脾气都控制不了,我简直糟透了。


快到幼儿园时,一直坐在后面沉默不语的大宝,忽然说:“妈妈,其实我知道你是很爱我的,只是有的时候你会心情不好。”


瞬间被击中,仿佛心尖最柔软的地方被狠狠地揪了一下,眼泪一下子冲了出来。我赶忙拿起墨镜戴上,以免旁人看见。


终于体会到,这就是生活,有着各种温馨甜蜜的幸福,也有着无法逃避的一地鸡毛。



从那以后,我放弃了完美妈妈的自我要求,不再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操持。我开始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自己轻松一点。


我不再纠缠细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大胆的放手放权。


我不再耗费太多精力在小事情上,而是更多的平衡全局。我不再苛责自己,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不爱孩子,我只是需要休息。


我承认,我的时间我的精力我的状态,在这样的情景下就是有限的。我做不到完美妈妈,我就是会烦躁会疲惫会发脾气,然而这就是当下最真实的我,一个在成长道路上摸爬滚打、姿势难看,但从未放弃过努力的我。


可以请家人帮忙分担一些,找一切机会放松自己。妈妈心情好了,孩子才能好。


无条件爱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无条件的爱自己、照顾自己。


在这样如机器人一般高速运转的日子里,一定要找机会给自己补充能量,只有得到足够的休息,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陪伴家人。


最重要的是妈妈们不必苛责自己,只有足够好的妈妈,才会担心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有的时候真的不是你做得不够好,而是因为你太!累!了!



有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职业很特殊,它是全天候的,不分白天和黑夜,没有休息日,不能请假,也没有退休的一天,更没有薪水可拿;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冠冕也很特殊,它是终身制的,从加冕的那一刻起,就永远不会被褫夺,只是有时候,它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耀,还有责任、紧张和压力……这种职业,这种冠冕,叫做母亲。”


戴上冠冕的同时,也仿佛戴上了金箍,但这就是作为母亲的羁绊。


所以妈妈们,请放下必须要做个好妈妈的自我要求,不要苛责自己,尽可能的找机会让自己休息,请家人帮忙分担一些,给自己时间享受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这一些自我调整都能够帮助我们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


偶尔弄得一地鸡毛也没什么大不了,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的磕磕绊绊中继续前行。


也许有些艰难,我愿意陪伴你一起度过。就让我们彼此陪伴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带着饱满的、柔韧的、坚强的心,慢慢往前走。即便摸着黑,也一定会看到前面的温暖和光明。


上篇文章:又是一年入学季,如何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推荐阅读:做“正确”的妈妈,不如做有爱的妈妈


工作坊信息


查看各地工作坊信息

请进入【我的课程】查看

查找如下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