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陵,带你了解龙江窝铺群
初春,顺着沿江公路,路旁的龙江水蓝得没有半点杂质,安静的躺在山间,顺着这一条“蓝织带”,周围渐渐出现了一块块错落有致的梯田,在素有鱼米之乡的龙江,这些沿江而垄起的梯田是龙江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河谷气候里,这里生产的大米总是又软又香。在梯田旁边,有一座座小木屋点缀,这些小木屋与梯田的结合,构成了田园乡村的美丽画卷。
勤劳的龙江人民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结,精耕细作一代一代传承,从原来的产量不太高但口感非常好的“黄板所”等老品种,到现在的细红谷等等品种的栽种,是实践与智慧的结晶。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听爷爷给我讲故事,当年爷爷和外祖父一起迁居至此,靠种粮食为生,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建盖起了窝铺,一家老小就住在田边的窝铺里,一来,方便管理了农田;二来,也解决了居住问题,不至于一家人在外被风吹雨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爷爷一家靠这一亩三分田活了下来,后来日子慢慢好了起来,从我记事起,爷爷总是趁着大家都熟睡的时候,卷着裤腿,拿着电筒,去放田水,这样一年的收成就有了。老家是在老一辈人窝铺的基础上改造的,爷爷还养成着当年住窝铺的习惯,他依然住在用竹笆做成的楼板,楼下依然圈养牲口,楼道边堆放着一年的稻草和收割用的器具。床头的那口大缸一直从未空过,这是爷爷用来屯放粮食的地方,头枕口粮,心头不慌。不识字的爷爷时常会在我耳边念叨,这个粮食可是大意不得。那些年的经历,让爷爷对粮食特别在意、特别珍惜。
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座座散落的窝铺,他们有的盖在靠水边,方便取水;有的盖在靠路边,方便运输;多数会考虑盖在自家田地边,方便照顾庄稼。传统的窝铺,多数会用木料盖成本地农村厢房的样子,两层土瓦结构,在材料的选择上都是认真且要求牢固,虽说是窝铺,但要求和自家房子建盖要求一样。
有些会拆老厢房请师傅重新组装,有的去山里备料子一根根的抬到田边,有的寨子本家兄弟几人共同建一个稍大点的窝铺共同管理。外婆家住在靠山一边,田地在沿江边,每年农忙时节,外婆家总要安排在窝铺住上一段,当年还小的我,在晚上总会听到外婆家有人在堂屋商量明天相约一起去窝铺的事。当我看到外公挑着一担担谷子回家,饭桌上有今年的新米,我就知道,辛苦劳作的外公暂时可以回来住了,不用去远远的田边一个人住窝铺。
同学家父亲一年有半年住在窝铺,因为家与田地隔离的远且需长期居住,他家附近的窝铺还算密集。当年读书,同学回家的路程还比到窝铺的远,放学后住校的她总要到窝铺来干点农活,或者看看住在窝铺的父亲。多年前就想随同学一探窝铺究竟,可一直没能如愿。去年,好奇的我随着她走进了窝铺。
绿油油的稻谷在茁壮成长,水田旁,一楼通透,关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这是用来犁地的。顺着简易的扶梯我们爬上了二楼,二楼篱笆围着,门的正对面有一个小火塘,茶壶、锣锅等炊具都有,火塘旁摆放着几个自己用木头刻成的小凳子。
在火塘头,熏着几块腊肉和肠子,因为距离集市还是有一点距离,蔬菜和肉还是要储备。左边摆放着一张木制简易床,床上罩着一张旧式蚊帐,在篱笆墙上,挂着一些镰刀、砍刀等工具,还有一些日常简单的生活用品。因为二楼相对干燥,在人居住的篱笆墙的外边,堆放着一些已经晒干的稻草,还有贯斗等等大件生产用具。现在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以前住窝铺的农家人没电、没通讯,没娱乐,无聊时徒步到几公里外的寨子吹牛的日子得到了改善。同学父亲向我们介绍了他“收纳”的最新玩意—太阳能发电板,这东西可帮上了忙,日常用电是保证了。我们还看到了一台旧式电视机,夜晚无聊的时候,他常常在看。好客的同学父亲硬要留我们吃完饭再走,一锅今年新碾的糯米饭配上腊肉肠子,一碗咸菜,再加一份香煎干鱼,那顿饭让我至今都还倍加留恋。
也许是受这浓浓的乡土文化所熏陶,我总是对窝铺念念不忘。今年的某个周末,我又一次来到龙江的田坝,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小心误入到某座窝铺,这是一间主人暂时没有居住的窝铺,在角落稻草堆里,发现有米、盐、腊肉肠子在稻草堆的掩映下“深埋着”,这估计是主人家没用完留下的,还发现红薯、未熟透的象角芭蕉等等原生态食物。在窝铺的稻草堆里躺着,嘴里啃着未被主人家同意的红薯。微风轻轻吹着,略带温度的稻草不知不觉就把我带进了梦乡,等到醒来,太阳都快要落山了。匆忙的沿着田埂赶回家,感觉这一觉睡得无比踏实,身心轻松不少。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勤劳质朴的龙江人民在大自然的馈赠下,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种好田地是本份,更是一种责任。在骨子里,他们要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乡风传承好,守好窝铺,在故人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捧好接力棒,继续奋斗好。这些用脚丈量过的土地,农家人用汗水浇灌着它,用丰收回报着它。
曾经想过,在这个空旷的田野,守着一寸土地,在夜晚静静的听一场蛙鸣,听一曲水流,看一片星空,回想童年长辈们的教导,和他们认真做事的一幕幕……这个春天,龙江的田野又忙碌了,窝铺群里住上了人。待到疫情结束,不妨,你来走走,看看这些有历史感且被一代代传承的窝铺群,品一品龙江窝铺背后的那些久远且让人难于忘记的情怀。
该文由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账号发送,请关注保山旅游微信账号。欢迎朋友们广泛转发或分享,如其他新媒体平台或网站需要转载,请于本平台发出48小时后注明出处转载。
如何联系我们?
网站:https://www.bstravel.cn/
电话:0875-3067135
投稿邮箱:1903542283@qq.com
微信公众号:baoshan_travel
管理员微信号:18487162584
关于投稿奖励?
1、要求投稿信息和图片都为原创首发(转帖或者抄袭不予奖励),内容涉及的一切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概与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无关;
2 、稿件一经采用,每篇稿费100元,请投稿者务必留下联系方式;
3、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