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作品 | 看,但不打扰——创新设计的自然空间,群力雨洪公园
文/James Grayson Trulove,《景观设计》前任主编,出版人,发表过关于景观设计、建筑、艺术以及图像设计等方面的书籍150余本。
如果说俞孔坚只是考虑了设计中水的因素,这实际上是有些低估了他。如果你第一次去他规模仍然在扩张的土人设计公司的北京办公室,你将立即会看到走廊上长长的一排由公司设计项目所组成的展板,其中介绍了当下中国遇到的水危机问题。俞孔坚针对这个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他的《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一书中,俞孔坚这样写道:“首要的挑战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中国13亿人口当中的65%将在20年的时间内迁移到城市中(现在的比率是40%)。660多个城市中2/3的城市都缺水,在城市和郊区的河流当中,没有一条是完全不受污染的。”中国政府也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开始规定20%-30%的新城土地为开放空间或是绿地。然而,现状还是相当严峻的,正如俞孔坚所说的“现在中国有400-600个像群力一样的新城正在进行建设或者规划在几年之内建设。”
土人设计完成的群力雨洪公园位于中国东北、临近俄罗斯的城市哈尔滨的东部,担负起了重要的收集和净化雨水的功能。而这里的地下水位,正如俞孔坚所说的,每年下降可达1-2米之巨。哈尔滨,是一个冬季游乐场,因为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被人冠以“冰城”之名。城市降雨很不均匀,绝大多数的降雨发生在凉爽的夏天,有时,一天的降雨量可达到年降雨量的1/4。
他的任务是将这个占地33公顷、因为周边大量开发而干涸的湿地转变为一个雨洪公园(这个项目赢得了2012年ASLA专业组的设计类杰出奖)。场地正好位于这片将会有30万人口居住的城区中央。这一转变过程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设计和建造,在效率和美学方面都达到了不同寻常的水平,也展示了景观设计如何能够超越机械的工程解决方法,来解决城市雨洪和水资源保护问题。
场地几乎呈四方形,四周都被城市干道所环绕,簇拥着高密度的房产开发,使流向原场地的自然水源被截断了。在俞孔坚的设计中,公园周围城市的雨水通过地表或管道收集入公园 ,先进入围绕着场地外围的一系列过滤池塘中。这些池塘犹如一条项链,先过滤输入的雨水,然后渗入至中央湿地,而中央湿地却是在整个转变过程中完全不被触摸的部分。方案中选择了简单的填、挖土方策略,创造了一系列池塘和土丘。俞孔坚很自豪地宣称场地上一铲泥土都没有添加进来,也没有一铲土被运送出去。此外,除了沿着边界种植的白桦树之外,再未引入新的植物,而是遵循让乡土植物自由繁衍的原则。选择白桦树是为了体现本地所具有的北方地域特征。
在土丘和池塘之上,曲折延伸着一系列互相连接的人行天桥、步道以及平台,还有5个观景亭和2座眺望塔,供游客可以在其上远眺中央湿地区,视线穿过种植在土丘之上的白桦树冠,创造了一种置身森林的感觉。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空气新鲜洁净,我被这片未受干扰的湿地的自然之美所震撼。它似乎依然在冬眠着等待春天的到来。因为树上枯叶寥寥,充满现代设计的天桥、观景塔、观景亭以及地上的道路成为了景观中的重点。这种直线的、几何形态的设计元素与自然景观形成强烈的对比。公园的这一设计风格,在公园周围大规模古典风格的新建房产背景中,显得格外清新。
每段人行天桥的尾部都连接有眺望塔。第一个位于公园的西北角,是一个有3个观景平台的树形眺望塔。另外一个眺望塔位于东边角落,钢结构,看上去像火箭发射塔,塔内的螺旋楼梯引向一个观景平台。在两塔之间的空间里,设计了5个悬挑在湿地之上的观景亭。每个都依据本地的地域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建造材料——竹亭、石亭、木亭、砖亭以及钢亭。在地面上,小型的观景步道将人引导至湿地之中,使人们在此得以更亲近地体验自然。这个项目中一个让人满意的方面是建造的细部看起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一个亭子都使用了当地的材料。
设计最初是准备用高架栈桥完整地围绕整个公园外围边界,但是因为造价的因素最终只修建了一半。尽管如此,在一年里比较暖和的月份所拍摄的照片中能够看出这个公园对当地的居民非常有吸引力,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步道和栈桥上面休闲。俞孔坚说周边房产的价格在公园建成后翻了一番。
更多项目信息
类别:城市公园与绿地 奖项:2012年ASLA专业组设计类杰出奖
|
实景照片:
方案设计图:
设计特色:
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键设,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大3200万平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将近有30万人口。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而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却集中在6至8月(占60-70%)。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平繁。
2009年中,受当地政府委托,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
设计策略是: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植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布道网络穿越于丘林。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光观亭塔之类。创造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
建成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成为新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同时,昔日的湿地得到了回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有秀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