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师系列 ‖ 刘承川:师者·艺者

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四川文理学院 2019-06-29

双师型教师:为“师”者,须“有艺可授”;为“艺”者,须“师授其法”。                                           ——记四川文理学院刘承川教授




个人简介:

1973年生于四川达州,汉族,中共党员,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199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版画艺委会委员、达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修当代艺术村副村长。

研究方向:版画教学与创作研究。 



在四月的下午,初夏的来临带来了微微的燥热,树上的知了开始一声声的长鸣,在这温和的下午,我有幸与我校美术学院院长刘承川老师就双师型老师这个问题进行了交谈。


何谓双师:


刘教授认为:

  •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和艺术家、设计师的完美结合者。

  • 首先能创作、设计优秀作品;

  • 其次是能融会贯通传授知识;

  • 第三是能参赛获奖或实际应用服务社会。



 教学与专业共进步


 刘教授对待工作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对于如何提高教学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他看似迅速的回复中却有条有理,他说:“坚持美术学院的“三个二工程”即:两年一届的教师创作作品双年展,两年一届的教师课堂范画作品双年展,两年一届的教师师范技能大赛。推行专业导师制,做到“使教师学者化,使教师画家化。”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双师型教师代表对工作的负责,对学术的严谨。


理论与实践相结


美术是我校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浓墨重彩的本身就充满了艺术气息。看起来神秘而又难懂,这样以来,对于美术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就具有了一个重要任务。将高深而又晦涩的美学应用于生活。



所以,对于双师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刘承川教授表示:“学生由书本理论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者、创作者、设计师、策展人等大美术应用型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教师与学生同进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这一生都应该在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当中。对于老师也是一样,应不断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刘教授认为双师型教师,对我校教师的影响最重要的:“美术本身就是技能性、学术性、创造性极强的学科,美术学院希望教师人人都必须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同时要求教学方式、教师角色以及作品性质发生转变:由课堂理论教学转变为工作室实践操作;由专业教师转变为专业导师;由室内教学转变为美术馆、工地、市场、实践基地教学;由作业转变为作品或产品。”



眼睛与心灵齐感


刘教授在美学上造诣颇高,美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当我们问到他对学生有什么寄语的时候,他语重心长的对同学们说:“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具有一对认识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欣赏美、感受美的心灵,以及一双表现美、创造美的匠心之手。” 


勤奋与才学铸辉


 主要从事版画教学与创作研究工作,在《美术观察》、《艺术百家》、《出版发行研究》、《四川戏剧》、《当代文坛》、《中华文化论坛》、《艺术与设计》、《美术大观》、《艺术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50余篇幅,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与海外展览,主编画册三部;主持中央财政项目、教育厅课题及参研课题15项;指导学生作品获2012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获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获2014年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5个一等奖。



众多的获奖荣誉像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学教授对学术无比崇高的严谨态度,一个双师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严谨。让我们像刘教授学习这种崇尚美学、崇尚勤学的进取精神,


主要展览:


1998年,铜版画《阳光下的冷饮摊》入选“第六届全国三版画展” 

2002年木版画《远去的风景》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览”。
2004年木版画《欢乐DV》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4年丝网版画《城市风景2 》入选在韩国汉城举办的“龙山国际美术节”。
2007年木版画《高原阳光》入选“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览”。
2008年水粉画《高峡平湖》入选“首届全国青年素描和色彩静物、风景写生作品大赛”。
2009年油画《戏水》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年展。
2011年油画《低碳生活》四川文理学院第三届教师美术作品双年展。
2012年版画《正月十五》获“四川省政府美术最高奖——首届文华美术奖”三等奖,入选“新农村印象·全国版画邀请展”。
2013年版画《正月十五NO.2》参加“四川版画提名展”。
2014年版画《正月十五NO.3》获“迎接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15年油画《那些年NO.2》入选“四川省2015美好家园水粉、水彩、油画地区交流展”。
2016年版画《万中无一》入选“手作匠心——首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


关于大修车间


全名为“大修当代艺术村”的艺术基地落成立于2007年,地处大巴山腹地达州市通川区北外镇。名称的由来,一则是此地原为汽车大修厂车间,二则艺术家们需要“大修”艺术观念。正是基于这种“大修”理念,我们更加注重探索和重构,从而催生新的文化产业的萌芽。



艺术村的建设发展得到了达州市、通川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建有15间艺术家工作室、大修当代美术馆和艺术村广场。加盟的本土艺术家和来自北京、成都、重庆、自贡、绵阳、巴中等地艺术家已达到了60余人。近年分别由四川美术家协会、巴蜀画派研究会、达州市文联和四川文理学院向大修艺术村授予“文艺创作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牌匾,是集创作展览、学术研讨、实践教学、文化旅游于一身的达州文化艺术名片,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艺术创作基地。

我作为大修当代艺术村的副村长和美术学院许多老师一起不仅是行动上融入了大修,更是思想上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多元与包容,传承与创新。


大修工作室一览



部分作品一览



今天的双师型老师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

喜欢刘教授的筒子们

可以来留言区打卡了哦

如果筒子们有喜欢的老师

可以在下方留言


编辑:孙娇

文字来源:吴相普

责编:罗茂丽

微信:scwl1976

微博:@四川文理学院

邮箱:scwlxy@126.com

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