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扬科学家精神 畅通成长之路——全国博士后学术大咖蓉城论科学家精神


6月25日,为推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学理研究,为博士后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北京、辽宁、广东、浙江、陕西等各地博士后学术大咖云集成都,在西南交通大学掀起了一场关于“科学家精神” 的头脑风暴。 



本次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和四川省人社厅主办。论坛由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姚发明主持,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何宪致辞,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薛万里致辞,中组部人才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李志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谢辛等近三十位各地专家教授进行了激烈而精彩的主题发言和交流分享。


本次论坛立足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任务,重点围绕高校博士后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改革、高校科研生态环境与学风建设、高校专家人才政治引领与思政工作等三个议题,展现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先进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


“2035 年打造世界人才高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介绍,聚集科学家,培养科学家,我国已经制订出了时间表,接下来,本次系列论坛计划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展,成都是首站。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表示,通过本次论坛,汇聚西南交大,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深入探讨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传承、弘扬,必将进一步推动西南交大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走深、走实、走强。最后,王顺洪表示,西南交大愿与大家一道,携手合作、共同增强科学家精神的研究力量,开拓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共同将科学家精神发扬光大。



专家专访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 解绑“红码” 让人才流动起来


吴江认为科研工作有其自身规律,科学家的成长也有规律,我们不应当用行政管理的办法来管科研,不能用管干部的办法来管科学家。应该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需要用人单位在改革中解决的问题,政府也要加以指导,例如实行清单管理。 


以简政放权松绑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关于人事体制上的简政放权,吴江认为,首先要尊重人才创新自主权、转变管理方式、保障科研工作制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少开 一点会,少一点形式的东西,多保证一点科学家的科研时间,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就是保证创新。


吴江特别抨击了某些高校出现的“四唯思维”,提出要培养科学家必须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专项治理, 高校“四唯”思维无异于给科学人贴上了“红码”,把科技创新人才捆绑起来,非常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和成长。


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


什么样的人才使用机制是符合科学家成长的人才机制呢?吴江认为,要以信任为基础,而且制度要有弹性,具体来讲要强化激励机制、完善问责机制、建立维权机制、畅通流动机制。应允许失败、 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导人才挂帅出征,领导应有担当,要敢于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要有申诉维权的渠道,切实解决人才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应克服人才资源配置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顺畅流动。


破解人才“最后一公里”障碍的清单管理


吴江推荐清单管理制度,规定管理之“准”与“不准”标线,为多部门协同提供准绳,为落实具体工作划出红线,为多元化多样态的人才发展留出足够空间。高校领域是最应该改革的领域。


清单包含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具体来讲就是横纵两个方面的人才治理划分清权责,清单内为管理职责,清单外为服务和协调职责,防止规定过死,预留政策创新空间。向下授权不能搞 “一刀切”,要允许不同地区存在不同治理权限。对人才管理各环节出现的违规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涉及科研保密、人才安全等方方面面的负面行为设置负面清单,为人才使用、培养、评价、激励、保障等管理划定“红线”。 


中国科学人才发展国际化


放眼国际,中国如何培养国际化科学人才,建立一个怎样的国际化环境?吴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们今天就处于一个国际化竞争当中,要建设世界人才高地和重要平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才的国际化这项工作做实。”吴江解释,就是要面向世界集聚人才,要用更多的留学生,要让更多的海外学者回得来,还能让我们的科学家能走得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要开放!”吴江说,“只有开放的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立自强。”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缺口,目前各地都存在高精尖缺人才的结构问题。所以要放眼全球,更好的运用市场、社会,以及多种方式,来推动人才的集聚。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姚发明:伸出橄榄枝 全球邀人才


“我们举办这次博士后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家精神,这个主题是经过学校和省人社厅认真研究之后确定的。”姚发明向记者介绍了确定主题的初衷,2021年7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培养一大批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做好博士后工作就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姚发明认为,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首要关键词是创新突破,第二个关键词是严谨治学,第三个关键词是“四个面向”。具体来讲,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关于培养科学家、博士后流动站建设,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尤其是把加强青年拔尖人才的培育工作摆在首位,形成了一系列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 的制度和配套政策,旨在吸引一大批优秀的博士后。


在平台建设方面,西南交通大学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余个,省部级人才科研平台30多个,一级博士点18个,还有七八个培育在建平台。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西南交大博士后平台越来越 丰富多彩,层次越来越高,博士后成长的环境越来越好。据姚发明介绍,近年来已有100多位博士后留校加入教师队伍,特别优秀的可直接评为副教授甚至教授,力争“十四五”末西南交大的博士后队伍规模达到千人。


最后,姚发明通过本报向全球 青年才俊伸出橄榄枝:欢迎全球青 年科学家到西南交大来参与博士后创新工作,在拥有更大个人发展 空间的同时,助力西南交大早日建 成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谢辛:山水一家亲 双向多开放


“重庆跟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亲!”谢辛一开口就透出满满的亲切感,“我们现在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共享、 互利互惠!” 


据谢辛介绍,在人社部牵头下,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与四川省人社厅已签署三方框架协议,在博士后培养方面相互开放各自科研平台,组建川渝专家服务团,两三年来成效显著。 


谢辛希望,川渝双方开放合作能更进一步,鼓励博士后可以进入到双方人才流动站去搞科研。他还希望能组织专家、博士后人员,包括服务博士后的博管办同志,多交流学习。 


谢辛表示,重庆正在筹建中的博士后沙龙将对四川博士后开放,正在策划中的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卓越工程师大赛,也已准备向四川博士后们开放。同时,谢辛也通过本报表达真诚的愿望:希望四川对重庆开放更多的博士后平台,共同利用好山水相连的优势,利用好中央和国家部委的政策支持,把博士后青年科研后备军培养好、开发好、服务好!

END



记者 | 李凌
编辑 | 刘馨开校对 | 刘伟宏审核 | 林文娟版权声明 | 本公众号所推送文章、图片均非商业用途,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毕业季 |“你好!”“再见!”

填报高考志愿前,要注意这些问题

考生必看!四川省2022年志愿填报系统操作流程图文解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