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 | DIY研读课:以“悦读”星火,照亮学术之路

上DIY研读课的 南大青年 2023-02-25


你理想中的大学课堂是怎样的?是师生共读一本书,在字斟句酌间品味文史经典,或是紧跟学术“大牛”,在小班研讨中探索学术前沿热点?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与老师共同设计课程,在方寸讲台上各抒己见,或是小小教室内群英荟萃,本硕博贯通、多学科跨越, 在交流碰撞中获得学术初体验?

在南京大学,有这样一类课程,能够满足你对以上理想课堂的全部想象,那就是“南京大学学生悦读书社DIY研读研究系列课程”,简称“DIY研读课”。这是在学校本科生院、高研院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各院系老师大力支持下,依托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由南京大学学生悦读书社筹备、开设的研究型本科生课程。

自2016年至今,悦读书社已组织开设了245门DIY课程,吸引了数千名同学的积极参与。DIY研读课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口中质量极高的一类本科生研讨课程,“富有自主性、学术性、融合性和创新性。”是同学们对DIY研读课的普遍评价。

从读书到学术,从研讨到创新——DIY研读课,以“悦读”星火点燃学术热情,照亮南大学子们的前行之路。



一、缘起:从经典悦读,到DIY研读课

DIY研读课的设立,是偶然,也是必然。2015年,南京大学正式推出“悦读经典计划”,推出涵盖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明、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生命、全球化与领导力六个知识单元的推荐书目清单,并开设经典导读课程,在多样化的师生研读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校园的书香文化。而在学生当中,也迫切需要一个影响更广泛、受众更多元、专业更精深的学术社团,带领同学们从阅读经典著作开始,走进学术之门。

在“悦读经典计划”的东风下,南京大学学生悦读书社应运而生。悦读书社成立于2015年9月,由2013级海外教育学院的王建一同学发起,是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本科生院指导下的一个学生自主研习、研读的学生机构。

以阅读经典为宗旨,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书社的负责人们敏锐地发现了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即难以沟通学生、老师和学校三方,导致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老师的教学诉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悦读书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以书社作为沟通平台,让学生主导课程的开展,与老师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即学生自主“DIY”课程——DIY研读课由此产生。

“我们希望,课程是老师想开的,内容是学生想学的,成果是学校想要的。”对于DIY研读课的最初设想,悦读书社的负责人之一、2021级比较文学研究生杨沁龙这样总结道。


二、自主:学生主导,师生共建

DIY研读课突破传统之处在于,学生的角色不仅是倾听者、接收者,更是策划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同学们自主通过书社公众号、邮件、问卷等各种渠道反馈课程相关的需求,书社则商定拟邀老师名单,向老师们提出开课邀约。同时,也有许多老师被DIY课程的新颖形式所吸引,主动联系书社提出开课意向,匡亚明学院的吴盛俊教授曾向本科生院提出自己想要开设一门DIY课程,让书社的成员们感到十分惊喜。

在上课期间,同学们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与老师一同为课堂的展开精心策划,提供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无论是研讨课上分组与展示的细节,还是实地考察中路线、交通、行程、食宿等,都由学生自己一手规划组织。

徐州龟山汉墓考察合影

苏州博物馆考察合影


在2021年春季学期许结老师的“辞赋研究”课程中,同学们自己策划了一场“圆桌讨论会”,大家轮番展示、自由讨论,为了让它更像一场真正的学术讨论会,细心的同学们甚至安排了茶歇。

“古赋新诠”圆桌研讨会海报

“古赋新诠”圆桌研讨会合影

悦读书社负责人之一、新闻传播学院传媒实验班18级本科生林鑫回忆道:“DIY课有益于我们的学术成长,这让我们想把它做得更好,再去惠及别人。”正是在这种互惠互益理念的影响下,一届又一届的书社成员以“用爱发电”的姿态,付出时间、精力和智慧,为全校的同学们创造出了一个专业更精深、氛围更活跃、内容更多元的学术空间。

除了独特的开课方式,DIY研读的选课方法也与众不同,即“师生互选”。双向选择确保了参与者与课程的“适配度”,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带着热情全身心投入课堂。老师抛出问题,同学们对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各有收获。

一位参与了张学锋老师《史记·吴太伯世家》研读课的同学谈到:“张老师对待课堂特别严谨,同学们报告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他都会提前查阅资料。而对于一些启发性的细节,他总是会想办法鼓励我们去主动关注。

考察扬州隋炀帝陵时,张学锋老师正在为同学们讲解


而DIY课程,对于老师本身而言,也是一场与小友们共同切磋琢磨的收获之旅。文学院的赵庶洋老师曾开设“朝野佥载与唐代历史文献研读”一课,在DIY研读课上,有同学在做报告时引用了他未及参考的文献——一块很有价值的墓志。这让在此领域深耕十余年的赵老师十分惊喜,这份材料可以被补充到即将出版的书稿中,让研究更为丰富严谨。

自由清朗的学术氛围、亲切随和的人际环境,激烈澎湃的讨论场景,都构成了DIY课程的美好回忆。文学院的谢同学说,她记忆最深的,是董晓老师让大家讨论究竟是托尔斯泰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好,在观点的碰撞与交汇中,他们又向浪漫而磅礴的俄语世界迈进了一步。在这里,老师和同学们也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成为了有着共同兴趣话题、可以平等对话的“忘年交”。新闻传播学院的胡翼青老师在结课时总会邀请全班同学吃饭;张学锋老师在冬至夜带来了一大坛吴郡冬酿酒,师生共饮桂花酒,任思绪驰骋古今。

张学锋老师课程PPT及“《史记·吴太伯世家》研读”课程合影

牛首山考察,同学们与韩玉胜老师正在热烈交流的背影


“DIY课程是珍贵的回忆,每个瞬间我都不舍得错过。”在谈到对DIY课的感受时,许多同学都提到了一个词:瞬间。

一瞬间的共情、一瞬间的感悟、一瞬间的沉重,甚至一瞬间的泪意;老师讲课讲到兴起,神采飞扬、连眼睛都闪着光的那个瞬间;上台做报告前或是紧张或是从容的那个瞬间;下课铃响起但所有人都默契地、安静地继续听,舍不得打断课堂的那个瞬间……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堂课不可或缺的二十分之一,在相互聆听、相互交流里认识彼此,影响彼此,接触到每一个独特又可爱的灵魂。在很多个瞬间,我们拥有思绪的交融、观点的碰撞和融合,从中又生发出许多新的东西,然后惊奇地发现,这些小小的瞬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汇聚在了一起,我们共同形塑了一段时空。


三、融合:打通壁垒,学科碰撞

“当我第一次迈入DIY课堂时,发现这里是‘大熔炉’——不仅有人文社科专业,还有理工科专业,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多学科碰撞、本硕博贯通、包容性极强的特点,使得DIY研读课更加吸引着拥有不同知识背景、却同样热爱钻研的同学们。

课程本身的种类多、覆盖面广,是DIY课具有强烈学科碰撞性的原因之一。凭借着校内各院系的大力支持,如今,DIY课程的开设领域已经从最初的文学历史学为主,逐步拓展覆盖了主流的文科院系,有时还可以邀请到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匡亚明学院等理科院系的老师开设DIY课程,形成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和学科为主,兼及跨学科”的完整体系。各板块课程的主要研习方向也许是固定的,但课堂的内容却是多元的。

而在课程受众方面,DIY研读课面向全校各年级、各院系的同学开放。一位数理大类的大一同学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在一个学期的历史文献研读训练后,他拥有了更深的感触:“不同专业方向、知识背景的同学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从不同的思维高度和思考角度入手,探讨同一个话题,碰撞出的常常是惊人的思维火花。”

程章灿老师授课中


而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是各个学院的青年教师、科研岗老师的旁听与参与,更是让课堂更加具备专业性与多元性。林鑫回忆说,初入大学时,他选修了一门需要读全英文文献的DIY研读课,起初觉得很难,但在师长的启发与帮助下,又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收获了学术兴趣、基本读书方法,得到了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和接触的机会,也因此收获了珍贵的对话精神。”

“压力很大,但我真是又累又喜欢”——参与DIY研读课的同学总会这样感叹。课堂既是学识的圣殿,也是紧张的试炼,在春风化雨的讲授与严格细致的要求里,DIY研读课能够倒逼同学打通课内和课外、本专业和外专业、理科和文科、本科和硕士各种关节,在跨学科碰撞、各年级交流中真正实现课程的“DIY”,自主、自觉、自信地参与到课程中。


四、启蒙:走进学术的旷野

作为一类研究性本科生课程,DIY研读课还承担着学术启蒙和本研过渡的作用。悦读书社负责人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19级本科生王博宇说:“我们希望DIY课程能够成为沟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桥梁,带领本科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能够感受何为学术,了解治学方法,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一个自我考察的机会,看一看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或者是否真的适合于投身某一方向的研究,为之后是否进一步深造提供考量机会。”

在当今大学鲜少有课程专门传授治学与读书方法的现状下,DIY课程勇立潮头,鼓励同学们自我探索,在报告和研讨中挖掘自己的潜力,也倾听他人的智慧。作为一门研读课,“读”至关重要。王博宇说:“DIY课的目的更多是希望能让大家沉下心去、静下心来读书。借文学院徐兴无老师的话来说,‘功夫在课外’,既然选了这门课,就要做好‘舍得一身剐’的准备。不去在乎成绩、难度和时间,沉下去,通过课上和课外的努力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提升。”

但汉松老师授课中

孙江老师授课中


在阅读方法和学术能力之外,DIY研读课作为一门学生主导的课程,也试图告诉同学们“学生”这一角色在课堂中的正确定位:不要问DIY课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而要问自己能给课堂带来什么。书社的同学们深知,这其实是逆潮流而动的一种态度。“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第一个想到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很少会去想我能给这个集体、这份工作做一些什么。但奉献与付出是值得发扬与传承的一种精神。

在DIY研读课上,本科生们初次涉足学术的旷野,而早已在此探索多年的老师们也有了新的收获。它像一把独属于每个探索者的钥匙,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用这把钥匙打开学术的大门,去向一个未知的新世界。


五、创新:助力改革,提升活力

无论是制度、形式还是课程内容上,DIY研读课对助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活力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科生院、高研院共同指导,赋予学生社团独立开课资质,让学生自己筹划课程、师生直接接触建立课程,这在全中国的大学都是空前的。

在形式的深入性和阅读的细致性上,南京大学DIY课程更是独树一帜:学生进行报告,老师对报告进行简单评议以启发大家讨论,老师与同学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并且,由于与阅读经典相结合,DIY课的研讨对于文本细读要求十分严格,例如文学院武秀成老师2021年秋季学期开授的“《两唐书》比较研究”课程,老师在每节课前会发放讲义,制定研读篇目与探究问题,有针对性地讨论并讲授,以期对某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刻解读。

书社仍在不断探索更加富有创新性的开课方式,例如2021年秋季学期文学院傅元峰老师开设的《日常生活》,这是一门“无固定课纲课程”。相较于传统课程,“无固定课纲课程”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这类课程并非完全信马由缰,而是在一个确定的选题下,将细化、深化的权利交给选课学生,任课老师则提供研读书目、课堂推进细节等方面的建议。再如“深度合开课”是由多位老师共同开设一门DIY研读课,课堂上两位甚至多位老师面对面进行思维交锋,带领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同一主题,无疑会碰撞出更多、更绚丽的智慧火花。


“日常生活”课上照片及师生合影

傅元峰老师寄语


而书社也希望他们的成果可以通过更加多样的方式,惠及更多南大学子甚至是南大以外的同学。一直以来,他们致力于组织容量更大、普及度更高的系列讲座,并将部分DIY研读课的导论或是精彩的部分整理出来放在公众号“灯下漫谈”上公开传播等。

最近,书社还推出了自己的播客,请DIY课程的授课老师与同学们对谈,分享自身学术成长经历、研究领域和丰富的见解。书社的负责人希望在DIY课的空间和容量里放进尽可能多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完善的学习路子,打通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给老师和同学们带去更丰富、更不一样的收获。“学术与大学一样,没有知识与智慧的围墙。”

“在南大,再厉害的大师都可以和同学在一起交流,都可能达到平等的对话。”悦读书社与DIY研读课带着这样的信念与承诺,为一届届学子筑起徜徉学海的不系之舟,师生从游于舟上,点亮学术的璀璨星火,勇敢地探索属于自己的学术之路。


南大青年

采访 | 常嘉铭

受访 | 悦读书社 杨沁龙、林鑫、王博宇、李铭锐

王卫未、谢琳欣、谢雅婧

整理 | 范文琪

组文 | 叶梓

美编 | 全秀妍

责编 | 梁罗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