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兵】黄瑜晴:惟真惟善,大学之光
全文共计4178字,
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但我希望将故事慢慢讲给你听。
个人简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2019 年夏天,一场高考失利惊醒了一个梦中人——我到底为了什么而努力?
过去所有一切为了成绩的岁月化成泡影。幸运的是,18 岁的我遇到 18 岁的孙少平。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当时做的读书分享视频)
我和孙少平一样,渴望外面的世界。从福建福州飞到山东青岛,第一次离家北上,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见到大海,第一志愿是海大,第一专业是食品。
(初来海大)
“我希望,四年后,我能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将过去清零,一切从头开始,寻找真实的自己……
一、时间真的是挤出来的
大学应该是多彩的。我加入了校观海听涛、学院学生会营养与健康服务部、健美操队。我起点很差,第一次做大小任务,结果惨不忍睹。初来的两个月,我精疲力竭,甚至高数期中考时以 60 分飘过。
出入社团,我遇到了很多闪闪发光的学长学姐:旭鹏学长对我们的热心援手,苏学姐健美操集训减重二十斤的蜕变,观海学姐骨子里的文艺气质和严谨认真。“优秀,是渗透在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虽然成绩不再是我的目标,但我不能被学习牵着走。我需要主宰大学生活!” 心中一股不服输的劲,让我迎难而上。
(我喜欢晨间在小树林读英语)
我坚持每天六点半起十一点半睡,课前早到教室复习刷题,始终坐在第一排与老师互动,把上课状态拉到 100%,课后趁热打铁写完作业,在地铁上、在排队中、在吃饭时,我都能做完一个U 校园;坚持每周在日记里反思复盘……将社团和课程,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大一上期末,我高数考取 90 分,加权平均分近 90 分,社团里的所有任务我开始得心应手。我开始坚信,大学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二、与集体4年之约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你在社团坚守这么久?”
健美操是我“大学最亮丽的一笔”。我自知没有舞蹈功底,只能笨鸟先飞:动作不协调,就不断重复练就肌肉记忆;乐感不好,就心中默念节拍练习。但我不会自卑,因为那是一个相亲相爱的集体。披星戴月、风吹日晒、受伤抹药、休息共餐,几十天,除了上课就是训练,相互扶持,超越极限:上马,劈叉,翻跟斗,空中托举……十八般武艺都靠你我演绎。比赛前夕,我胫骨受伤,队友脚崴,但大家咬牙坚持,在汗泪交融中斩获一等奖。“坚持,再坚持一下!”在任何艰难时刻,教练的话都萦绕耳畔。
(部分采访作品)
“我 11 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现在,生活记录成为我幸福感最重要的来源。观海让我更加发掘海大的美。”为了发挥专业的独特性,我以科技专访视角,采访世界级和国家级金奖团队、科研教授、杰出校友等,留下近 20 万字的海大故事。文字是有力量的,当同学们读到他们的故事时,会从中获得启发,看到自己的高度。这也是我坚持做采访的初心。
(2019年学生会)
(2021年学生会)
在学生会中,我从营养部小干事到部长再到主席团,不断走出小我,放大格局。锻炼、成长、沉淀、留下,一起建设更清新活力向上的学生会:我提出“半年干事半年部长”和“半年部长半年主席”的骨干培养制度;推助学生会的高校联动,和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搭建沟通合作的桥梁。“当集体需要我们时,你能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这就是担当。”多年的学生工作,让我多了一份埋头苦干,少一分抱怨不满。
(三每工作室集体合照)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文化艺术不是光给大家欣赏的,而是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大三时我联合成立青岛三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当时我去网上买了 3 次卡套,寻找“带壳直接取水”的卡套,后来遇到了教育管理生哥、工业设计梁文熙,我们一拍即合。
我将观海、子时和三每联手,协助完成海大 60%毕业生礼品设计,业务拓展到 3 所高校。作为工作室新媒体部长,我以文化美育视角,将公众号粉丝在半年内从个位数涨到近 1000 人,在中国大学生在线微博上以直播形式,为 5.2 万观众分享海大文创故事。
实干,就是敢想敢做,想到就做。而要干成一番事业,离不开集体每一个人的打拼和一份永不降温的情怀。
(中国大学生在线直播语录)
三、学以致用打开一扇窗
大二,在营养学的课堂上,我从常耀光老师那里接触到“食育”的概念。当时我是学生会营养部部长,正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以致用。课后我和常老师沟通,老师引导我结合国内健康发展趋势做真正的“营养与健康”服务部。
一个人力量只是星星,但依托集体可以变成火炬。我以学生会为主要阵地,邀请常耀光、隋建新、张朝辉、董士远等课程老师参与审核指导,带领大家制作原创、专业、趣味的食品科普材料近 100 份,走入了 11 个省份 42 个乡镇,受益 4000 多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雕琢一个食品科普,因为基层地区太缺食育了。我也来自农村,我的家人就是因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患有慢性病,疫情居家半年后我弟弟班级很多同学变成小胖墩……我真的很心痛,我们不缺钱吃好,缺的是从小培养的健康素养,而改变认知要从科学学习开始。”
(报名参加2022中国食育发展论坛)
大三暑假,我参加 2022 年中国食育发展论坛。在和中日各界的食育伙伴交流中,我加深了对食育的理解,“食育,具体包括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科技、食品文化。我们不仅是吃出健康,还是吃出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人性。”
于是,我建立 OUC FOOD 自习室公众号,以跨年级形式组建一批薪火相传的食品科普队,让更多人用知识创造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寻找专业使命感。
(晨辰学妹设计的Logo)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三度三下乡,我明白了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哪里需要我们,哪里就有我们的舞台。
四、梦想靠本领成就
大学生活忙碌也充实,但“未来到底要干什么”的内心追问也是一路相随。
从进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起,我就深感工科对体力和脑力的极高要求。纵然我文理兼修,也难以消化错综复杂的生化代谢图、陌生的食品机械结构、公式看都看不懂的食品工程原理,还有紧密联系实际的食品工厂设计……在多次晕头转向时,我都时常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时间积累让我慢慢找到人生方向。
“远大理想需要靠专业技能来实现,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基础有能力。”这是成为预备党员谈话时,崔晓雁书记对我的谆谆教导,让我区分了“好高骛远”和 “志存高远”,而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SRDP团队合照)
科研很难,因为从山脚爬起。我加入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实验室,在魏子淏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姜黄素双层纳米乳液的稳定性》的 SRDP 项目,从一枚科研小白开始,和队友一起学习基本操作、寒假花一个月时间阅读近乎 200 篇 SCI 文献了解研究进展、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昭锋老师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慕课,之后又设计实验开展研究。那次科研成长磕磕绊绊,但我感受到与课堂学习相比,自己还需要更多历练。
大二下的春季学期,我上了孙逊老师的全英文食品化学课。起初也怕听不懂,学不会,但孙老师的流利地道的口语、图文并茂的讲解、精美大气的 PPT 和憨态可掬的形象点燃起了我求知的火焰。乳液(Emulsion)是食品化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恰巧我早已在寒假熟悉乳液的专业英语,于是每每涉及“乳液”“乳化剂”“两亲性分子”我都了然于心,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以英文形式听食品化学理论掌握得更透彻。那次期末,我考取满绩,但让我铭记于心的是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学习专业英语,是为了我们后代不用再学英语。”
(孙老师在BB平台的公告)
创新创业,须和时代同频共振。“我大一就在学长学姐带领下参加竞赛,什么都不懂,但全过程我一直抱着学习心态去做,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那次,4 个人历经 8 个月的项目打磨,获得校一等奖、萌番姬优秀创业团队。后来,我通过参加日本早稻田大学创新创业培训、跨学科参加欧莱雅商赛提升商业思维。
大三,在赵元晖老师和陈泽凡、韩贵新两位师兄帮助下组建队伍,针对鲟鱼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问题,《千岛鲟味——一款养骨护骨的鲟鱼软骨面》项目跻身省赛二等奖、国赛二等奖。创新创业竞赛,不仅激发创新思维,锻炼综合素质,还让我懂得了食品是民生的产业,做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做社会需要的研究,切不可闭门造车。
(用onenote做的电子笔记)
厚积薄发,稳中求进。相比于基础课,我的专业课成绩不理想,但我坚持每年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活页笔记本、电子笔记、康奈尔笔记法、思维导图、用Onenote 整理知识点,平时“跳进去”纵向理解知识,期末“跳出来”横向对比联系,和同学共享学习资料,建立私人的 QQ 群云端保存资料,期末在宿舍开设学习讲堂,和室友一起快乐押题。我在《食品酶学》课程孙建安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一种高校的填充床酶反应器》实用新型专利,专业成绩以 2 分/年的速度提升,大三下所有课程 90+,连续 3 年蝉联专业第一。
原来我不是学不好工科,只是时间积累不够。
很庆幸专业赋予我的思维和能力,让我找到人生的定位:“食品,就是让大家吃得安心、放心、开心。”未来,我也将前往清华大学攻读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全英文硕士,沿着健康工程方向深入,站在人类大健康的交叉前沿,探索更多可能。
五、致谢我的大学
回望大学之路,鲜活而炽热:曾一天鱼山崂山 4 场会议的连轴转,遇到困难想退缩时程书记的开导,接二连三犯错时曹老师的严慈并济,极度迷茫时班主任姜宏老师耐心倾听,办活动难推进时树桐的指点,班会时邓邓一个不落地给我们准备礼物,忙到丢三落四时我到处失物招领,压力大到崩溃时收到学妹送的零食,哭得稀里哗啦时室友的鼓励,高兴到手舞足蹈时集体的拥抱……
是海大,是食品,给予了我一片海阔天空,让每一片浪花都打在身上都如此火热。
再翻看大学日记,曾经的灵魂拷问我是这般回答——
“做一个T 型人才,一边纵向深入专业学习,一边横向拓展多维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愈博愈专,愈专愈博。”
“大学,让我发现自己生在一个好时代,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是以真善美为目的,那就值得做。在躬身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求真,在赤诚奉献中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就是求善,在携手并肩中共享美好生活就是求美。朝前走,向前看,你不知道未来有多好。”
“感恩在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The end
文字:黄瑜晴
图片:黄瑜晴
编辑:黄瑜晴
审核:吴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