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增广文钞|复濮大凡居士书

印光法师 仁慧草堂 2022-10-10

印光法师文钞

熟读文钞,笃修净业

净土一法

须另具只眼

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

使如来不开此法

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

不可得而见之矣


复濮大凡居士书

遥捧云章,实深惭愧。(不慧)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客路竛竮,寄食普陀。不意阁下,以宿承佛嘱,乘愿再来,得儒佛之心宗,穷性相之秘藏,遍参缁素力修净业之出格豪杰过量大人,乃不耻下问,询于刍荛,而过为谦誉,令人无地容身。设大地有缝,当即彻底深入,何敢仰答?继思阁下学问如是之博,见地如是之高。如斯数则,义甚浅近,岂真怀疑不决哉?殆欲发起同人耳。阁下既以了知为不知,(不慧)不妨以无知为有知。因即据款批判,随语剖析。非敢效老吏之断狱,不过如课士之纳卷耳。所陈菲词,详列后幅,其当与否,祈垂麈政。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实际理地,方无生灭。佛事门中,何一非生灭法乎?等觉菩萨,破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秘藏,亦不出于生灭之外。是生灭乃生死之根,亦菩提之本,视其人之所用何如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以彼背觉合尘之生灭转而为背尘合觉之生灭,以期证于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也。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又此念佛虽属意识,而诸识咸具。不观上文都摄六根乎?六根既摄,则六识将何为乎?即转送含藏者,亦唯此事而已。

刀砍不入一段,原无可疑。以阁下将自力他力禅宗净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团耳。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回?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经云:“一心不乱”,远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即是教令发愿。又况下文劝信劝愿,不一而足。阁下截断前文,止执一句,故有不贵发愿之疑。又以无信愿之一心与有信愿之一心,敌体同观,故有“刀砍不入,岂非纯一,何以无愿不得往生?”之疑。

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夹杂,难以枚举。举其正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非指发愿为第二念,为夹杂也。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又不念佛时,亦不可泥。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心具众理应万事,岂止佛愿同时而已?约常途修持,发愿当在朝暮。亦有念佛一进毕,即发愿者。

阁下深通性相,谓:“佛念、求生念,不能两具。”似于事事无碍之圆理未能彻信。又谓:“有则此念当剖为二:一半归佛,一半归愿。”如此,一人应成两佛。阁下于日用之中,眼见色时,耳、鼻、舌、身、意便不闻声及缘法等耶?若一时并行不悖,何独于此而疑之?须知一念心体,其用无量。八识非一心之体用乎?彼既不成八佛,此何以成两佛也耶?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有此经以来之第一注解。当以之为的,则他日往生品位,咸不得与阁下齐肩矣。

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程门立雪,可见矣。今人视佛像如土木,视佛经如故纸。纵有信心,读诵受持,亦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愿阁下以博学宏词提倡佛法时,必须常以此普利一切,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根据弘化社2014年3月完成的三校版《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文本编辑。本公众号重新校订了标点。


 往期回顾 

000-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序

001-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002-与友人论校经纲要书

003-与融明大师书

004-与悟开师书

005-复海曙师书

006-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007-与佛学报馆书(节录)

编 辑|弗 云

语 音|赵木木审 核|正 仁读诵音频下载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