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自美国的闵行报告:莘庄1988-2016,总有那么一些画面让人挥之不去

2016-08-01 报道比报纸更精彩 闵行报社

闵行报记者 崔松鸽丨文

这段时间对闵行人来说,最热的消息除了难耐的高温外,“莘庄地铁站副楼要拆了!”大概算是闵行人关注的一大焦点,它深深地牵动着了陪伴它20年之久的闵行人,它拆掉了不仅仅是一座交通功能的建筑实体,更是一代甚至两代人心中共同的城市记忆。


偶然一瞥,小编发现了一篇名为《莘庄1988》的文章,它将莘庄历史上的地标记忆进行片段式的呈现,既有纪实的叙事,又有细致的刻画,除却史料价值,充满着对这块土地的深情。一夜之间阅读量过万,引起强烈共鸣,读者纷纷留言评论。


二位作者是从小学到高中都在闵行就读并有十多年交情的袁童鞋&马丁,袁童鞋有时也被叫作老袁,是出色的城市规划师、走遍世界的“空中飞人”,在文中不难发现他作为规划师的精细;马丁是如今身在美国印第安纳做大学老师的老郭,尊重事实、详尽地占有一手资料的学者作风也贯穿到了他们对莘庄过往的考察中。


“莘庄老火车站边上的电线杆,就是我们一起探访之后的发现”。老袁告诉小编,虽然叫“老袁老郭”,其实他们都是“80后”!


4岁时离开奶奶家从天山五村搬到莘庄,老郭在莘庄生活了28年间,在国内本科毕业后,到大洋彼岸深造并留校任教,源于对历史和地理的热爱,和老袁二人开了“天袁地访”的公众号,分享他们天南地北的所见所思。“历史与地理是我们的专长和爱好,主题是旅行中的所思所想,在异国他乡的体验和对故土的怀念,以及探寻我们熟悉的城市中鲜为人知的角落和被遗忘的历史、普罗大众的生活史。”


袁童鞋讲述了这个稿件的诞生:“莘庄地铁站副楼即将拆除,又一处莘庄的地标即将消失;我们回看莘庄这二十多年奇迹般的发展,与莘庄通了地铁息息相关。莘庄奇迹二十多年来,城镇的风貌景致与我们小时候相比已发生了山河改观的变化,但在这历程中,总有些老地标、老景致、老情怀值得记录,也许不写点什么,之后搬来莘庄的人就不太了解莘庄的前世今生了。”


“文章中提到的老地标,如电视塔、莘庄公园、莘庄邮局都还在,但老县政府、老电影院、老图书馆等都已消失,只是老莘庄人记忆中的一部分。很多人提起莘庄都知道地铁、立交桥,但莘庄的精彩远不止这些,莘庄有自己独有的景致,也有自己的文化与情怀。 老袁说。


初稿原先是按时间顺序排的,之后按故事来编排,就有了错而不乱的不同时空的对接,二人隔海修改了近一两周才完成。


一起来品读,看看它是不是你眼中和心里的莘庄?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我是正文


1988年,我随父母搬到莘庄居住,从此户口虽几经迁徙但都在莘庄镇境内,凡二十八年,竟然也能自称老莘庄,甚是惭愧。莘庄的老故事,老街道其实也不甚了解,最熟悉的莫过于这二十八年莘庄的沧桑巨变,这座五百多年历史的“古镇”,明清之风貌荡然无存,民国楼院亦无所见,但是却见证了许多来此居住的人生活上的改变。特别是90年代末地铁一号线的通车,更是将莘庄人的命运,以及与上海市区的时空互动产生了决定性的改变。时值莘庄地铁站上盖工程的重要部分——原地铁站副楼的拆除工作的开展进行,特小书此文,将这二十八年的莘庄故事挑选出几个片段,在错而不乱的不同时空的对接之中,分享我的“莘”情故事。


这就开始咯!

1999 地铁


听说莘庄地铁站的副楼要拆了,随着“憧憬”的雕塑被拆,南北广场相继消失,当年的莘庄地铁站风貌如今只剩下了南广场的大天桥——或许哪一天也会不见的。1999年,我已经是一个还未满二十岁的“老莘庄”。那年初秋从父亲当时供职的区政府大楼看闵行区的建国五十周年国庆表演和之后的烟火表演,那也是地铁北广场第一次举办如此盛大的活动。别的节目都忘了,就记得李久松和王汝刚一起表演了《金字招牌》,那时并不知道这些滑稽(上海地方曲艺,也称独脚戏)演员还能到莘庄这么远的地方来表演。而且当时一个是《红茶坊》里的“

老板”,一个是《老娘舅》的主角(均为当时沪上热播的沪语情景喜剧),这种卡司级别是很厉害的。


图为地铁一号线延伸段(锦江乐园/虹梅路站--莘庄站的)的工地现场(网络图片)

 

1997年,地铁一号线终于通到了莘庄,1998年莘庄站副楼建了起来,到1999年,南北广场完全建成时,几乎可算是莘庄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刻,那时候众众家园还是一片平地,地铁明珠苑刚刚造好,设计好世鹿鸣苑的人可能还在考大学。地铁房的概念刚刚来到莘庄。记得地铁一号线刚通的时候,被老师们带着乘地铁,算是春游的组成部分。那时候只是从锦江乐园到徐家汇,上海南站还在地上,叫“新龙华站”。后来听到过无数地铁延伸的版本,甚至当时出了一个要步行三百米换乘的延伸段,但是因为实在太不方便而被大家抛弃,直至全线贯通。

 

但是,当年的地铁站附近真可谓不毛之地,交通不便;率先打破这个格局的是当时上海线路堪称最短,如今已经不存在的756路,起点是莘庄地铁站,终点是莘松新村枢纽站。虽然,当时我家已经搬到了水清,离地铁站不算太远,但是路真的不好走,所以也会偶尔乘一站路。但多数还是会想走一下,省下几张车票钱。只不过天气变化有时实在太快,有一个夏日傍晚,在莘庄站大楼里还是乌云初聚,走到区政府门口就开始大雨滂沱,被雨水淋到崩溃,此情此景不免让人想起肖申克救赎的高潮阶段,主人公在雨中向苍天呼喊的镜头,但其实在旁人看来不过是可怜的落水狗状。的确,这段出站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至今还是个问题。就是今天,父母还宁可坐车到莲花路换地铁,因为那里的车站离主路可要近得多。而去地铁站的车子也不再仅仅是756了。


图为1999年的莘庄地铁北广场(网络图片)

2016再会


今年回国,第一次出门就是坐747路去坐地铁。十几年后,家早已不在地铁站附近,坐几站车是免不了的。一上车就听到了沪语报站,对于离开故乡和祖国已经整整两年的我来说,这虽已经存在多时,但对我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图为2016年5月在施工中的莘庄地铁站,虽然上盖工程工程量很大,但也不能耽误莘庄站这个吞吐量巨大的交通枢纽的每日交通运行。


莘庄也渐渐变得不认识起来,在龙之梦对面的烂尾楼终于建成了东苑丽宝广场,想想当年这里曾经是民族乐器一厂,作为见学还曾在这里参观过乐器的生产过程。在原少年宫地面上建起来的急诊中心正式运行,莘凌路变成了单行道,而莘庄医院的名字又一次换掉了。


这些年,不变的莘庄电视塔的高度,莘松新村和绿梅新村原先是莘庄发展的新区,如今却成了莘庄的老区,三十年的沧桑变化实在太大。莘松三村的小花园如今都是广场舞大妈,这里曾经的地摊也不见了,曾经的喷水池不见了,当年的儿童天地却依旧在,当年玩耍的人如今都当了爸妈。


图为今日莘庄广播电视塔


母校门口的全家变成了链家,倒是对面的“齐珍辉”饭店屹立至今;莘松市场里开出了一家超市,父母说,偶尔也会去买,只是那里开了十几年的烤鸭店已经不见了。墙上的小广告也开始有“信用卡套现”这种内容了。满大街发的是百分之几年化利率理财产品的广告。莘建路上的新华书店彻底消失了,而当年曾在新华书店门口摆烧烤摊的东北人,把店面从莘中路搬到了海星商场的旁边,好像又扩大了一些,还有了Wi-Fi。隔壁曾经莘庄最好的自由港KTV随着好乐迪在两大shopping mall营业而最终消失。


 就在不久前,在来莘庄不久后认识的老友(也就是幼儿园同学)在朋友圈上发图,说他一天无意低头发现了路上的窨井盖上写着“上海县XXXX”,不禁唏嘘,上海县离我们实在太远。目前在名称中仍然保留上海县字样的,可能只剩下“上海县房地产公司了”。

1992重生


听说上海县要改名早在1991年的后半年,大家疯传上海县会改名上海区,其实我们都不太喜欢这个名字,觉得很别扭,还是喜欢从前的称呼“上海市上海县XXXX”。当年我的母校叫上海县实验小学,这块校名竖匾至今在老校门畔竖立。所有的一切要改,如上海县财政局要改成XX区财政局,连我们的校名也要改。


图为保留至今已经不多的“上海县”遗墨


在今天莘凌路和莘松路交界的地方,已经找不到当年县城中央的任何感觉,这里曾经是上海县政府、县党委、党校、体育馆、少年宫等。1992年的儿童节,我记得参加过一次集体活动,内容全然地忘了,但是就记得在大院子里面排着队,慢慢地前进。


图为上海县县委县政府大楼(已拆)


在莘松路南边的莘建路上有更多的机关部门,如公安、邮电、教育等等,还有莘庄唯一拿得出手的二星级饭店,莘建饭店(现在是小花园)。这里每到县里两会都会接待全县各地的代表委员、工作人员。莘西路莘浜路的莘庄公园有莘庄唯一可以爬上去的树,后来开辟了新园挖了池塘,有了划船项目。一河之隔是烈士陵园,在读书的年代里,每年清明节都会去集体祭扫一次。在莘西路和莘松路的西北口正在建起一幢白色的建筑,它的旁边是文化局、群众艺术馆和县图书馆,曾记得那里还有些古意……


图为上海县图书馆(已拆)


图为当年的广播电视塔


1992年年底,新闻传来,上海县和闵行区合并成为新闵行区,1993年1月1日,这是莘庄作为闵行区区政府所在地的第一个新年。而我在没有转学的情况下,从一名上海县实验小学的学生成为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学生,记得那时还有些别扭,但是这是新生命的开始。


图为当年的莘庄影剧院


很快,那幢白色的大楼终于建成,名叫“莘庄影剧院”,据说是为新区献礼的。但偌大的影剧院一共只有两个厅,除了一个约一百人的录像厅,就是一个超级大厅,可能有几百,可能上千,从未数过。我曾在这里看过狮子王和玩具总动员。那真是充满回忆的地方。


图为1990年莘庄的鸟瞰全景图,其中中心最高的为莘庄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闵行中心医院)住院部大楼。

2012发现


从地铁南广场八楼的新家,入夜后,可以听到广场舞音乐的一点点消停,看到仲盛的灯一点点熄灭,如今大家伙儿已经习惯了看小厅的电影院,大厅的影剧院如莘庄影剧院早已经拆除多年了。在仲盛4楼的影院看了凌晨1点结束的《Avengers》,出来的时候商场已经打烊,手扶电梯已经暂停,清洁工也已经开始认真地给地面清洁、抛光。因为距离很近,所以这么晚看完也不算什么问题。


新世纪的莘庄已经有十几年时间的超快速房产开发,不仅南广场的房产已经和颛桥无缝对接。就连沪杭铁路沿线也已经全然被开发殆尽。如今,谁也说不清莘庄的中心究竟在哪里。求助上海县志,说到莘庄,言此地因在莘溪之畔而得名,在沪杭铁路贯通之后,在此设站,后人口渐趋稠密。只是火车站现在已经移到了莘庄地铁站的平行位置,而原来的老火车站已经在地图上找不到了。


根据卫星地图上不太多的线索,我和老袁这一天来到了莘东路的尽头,即其与沪杭铁路交界的地方。这里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拆迁,在路东还有几幢老房子,走近一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这里的电线杆上写着几个大字“老火车站X号”,想来这里就是光绪年间的莘庄站附近了。


图为莘庄老火车站(已找不到)附近地区即景


恰巧也是这个2012年,是我这个“老”莘庄,在人生历程中经历的转折之年。从这一年起,我的人生重心也将不再停留在祖国,也是从这一年起,因为曾经因为超重在机场丢了很多书之后,我开始用电子书,慢慢和书店告别。我再也早已忍受不了新华书店的货架上除了教辅就是快餐文化、励志营销,但莘庄曾有过的犀牛书店我也并没有特别珍惜,十分抱歉。

2003彷徨


2003年上半年,新华书店莘庄店音像部的业绩一定非常好,因为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我一个人在这里买了整整30盘磁带。以至于新华书店在当年,就从莘东路莘建路口搬到了公安局旁边的一幢楼内,颇为气派。但是,2003年也是我的网购元年,那年我在当时还叫卓越网的中文亚马逊上买了林忆莲的CD,因为新华书店里根本没有这种较早发行的音像制品。然后,上了大学就有更多的书店可逛,于是新华书店就被冷落了下来。


图为莘建东路沪闵路路口的莘庄龙之梦,目前已经成长为莘庄新的商业中心之一


2003年前后的新商业模式,是百货业危机的开始,海星商场的衰落已经无人关心,农工商超市离开了原先在镇中心的原址,让那块地一荒就是八年。那些年是徐家汇、南方商城很火热的时候,人民广场淮海路实在太远,但徐家汇就刚好。记得当年在小偷横行的地铁上,我左内侧袋4千块钱,右内侧袋5千块钱就和朋友一起到太平洋数码广场配电脑。


在七宝读书三年多,尔后又将去市区的大学学习多年,莘庄不再是日夜陪伴,和它之间的分隔导致我一周不见就会看到某幢楼又盖了三层,某幢楼就不见了,莘庄影剧院也就在我读大学期间彻底夷为平地,并再次盖起了新的别的楼。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莘庄慢慢变得不那么熟悉。自从奶奶家1993年搬离天山五村之后,我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都没有坐过91路回到莘庄,读大学期间的某天,从北新泾再次登上91路,再次沿着七莘路从一号桥一直走到十号桥,真是满眼都是泪。“下一站:莘松路莘西路”,这是我下车的车站,自从家从水清搬到莘松新村附近之后,这是我下车的地方,我记得这里曾经的站名叫做“莘庄科技馆”,且是91路的终点站。

1988莘庄


图为当年的91路终点站,莘庄科技馆站。(网络图片)


停在莘西路莘庄科技馆边上的91路车是我一路美梦的终点。91路到北新泾换74路是1988年公交车最常见搭配,因为每个周末要去看还住在天山五村的爷爷奶奶。去的时候还好,回家就要算好时间,因为91路的末班车是六点半,晚了就要去绕。那时候的公交车常常是巨龙车,有前中后三个门,前后门上车,中门下车。91路末班车早,且属于长线,因此每次都有抢座位大战。不过,上了车落了座,吵完架,挥完拳头,大家常常会进入睡眠状态。爸妈总说,在车上睡觉会着凉,所以常给我准备一件衣服盖着。有一次,就把盖着的小牛仔衣给忘在车上了,为此,母亲自责了好一阵子,甚至现在偶尔也会提及一二。


1988年8月底,乘着搬家卡车来到莘庄,告别了12平米的朝北单间,告别了用灶头上厕所要经过别家门口的尴尬,告别了在爷爷奶奶羽翼下庇佑的便利,告别了邻居的友善和亲密,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莘庄,奶奶口中的乡下,邻里们无法想象的遥远之境,然后在此扎根了二十多年。


那年4岁的我已经能记得不少事情,比如爷爷在喝完搬家酒之后,从我们的新家颤颤巍巍地下楼;比如父亲把小地板一块块铺好,就像一件艺术品,比如那些年流行的立体墙纸,衣橱前面的大镜子;比如门前的蚂蚁,比如每年夏天在小区里编竹席的小贩,比如牛奶亭杂货铺,等等等等。我对曾经的天山五村、茅台路印象模糊,对中山公园、长风公园,对外滩,对淮海路的印象更是粗浅,都远不及对三村旁边的胜利河,上海县工人俱乐部的印象来得深。


图为绿梅商场超市(可能是莘庄最早的大型超市)


图为刚开业的海星商场


海星商场是莘庄的“第一百货”,莘庄任何商场都无法撼动它的江湖地位,虽然其实我们并不常在它那里买东西,一方面大家手里都还没有多少钱,另外,即便有了钱也终究不会在此消费。当年可以媲美的绿梅商场,可能是莘庄最早的大型超市,如今早就被拆除;当年在今天莘庄龙之梦这个位置曾开过一家和海星商场同样规模的百货商店,后来死得比海星还要早,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海星南边开过溢发商城,也是规格一路走低,最后都没有人关心它的现状。无论对手纷纷倒下,海星商场就是死而不僵,楼依然在,建制也应该还在,只是商场经营面积则被一再瓜分......但大家永远记得,这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海星商场。


至今还记得到了冬天每周一次到莘东路莘浜路的公共浴室泡澡,浴池对面的老牌文具店,莘谭路的老烟纸店,一直在经营的莘庄游泳池——印象中,莘庄在80年代唯一开到深夜的小店,莘庄邮局和门口的书报亭,这些都是可能至今还没变的事物,其他的也就说不准了。就连母校实小的总部也搬去了春城校区。1988,实在太过遥远,28年后,多少楼台烟雨中。


图为作者当年所住小区的公园


图为作者当年居住的小区今景

1996梦话


小学六年级的一次课堂,忘了是什么课,反正是图书管理员给代的课,她先说了无人驾驶汽车,大家就当耳旁风听听算过。然后,她说莘庄要成为上海的副中心,连上海市政府都要搬过来,大家就更没有当一回事了,各玩各的。


不过,莘庄真的好了很多,除了交通依然是个大问题,出门堵个车实在是家常便饭;但是,今日的莘庄却是1988、1992、1996、1999,乃至2012年的我们想不到的那种我们梦里也未曾见过的模样。


图为常年拥堵的莘朱路地道


图为繁忙的莘东路莘松路路口,莘庄的咽喉


内容源自微信公众号“天袁地访”,已获授权。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想与我们分享,欢迎联系我们。

联络邮箱:wx@mhbs.cn


(本期编辑 张熠楠 尹妮 )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闵行报》是闵行区委机关报,是您了解闵行经济社会发展、衣食住行社会动态的第一选择。“闵行报社”微信精彩内容每日推送,更有精彩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