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A,被称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最好礼物,就在闵行人身边......

2017-11-04 报道比报纸更精彩 闵行报社

特约撰稿 《新民周刊 》金小猴丨文

作为土生土长的闵行人,小猴吐血为大家推荐一条只有真正闵行人(俗称“老闵行”一带的居民)讲起来才能如数家珍的香樟大道——“一号路”,也就是今天的江川路——它位于新中国第一座工业卫星城,是20世纪中期中国工业飞速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并创造了78天建成的纪录,成为当年上海最宽阔的林荫大道(今天仍是佼佼者,不服来辩)。



如今,这条路上近千株香樟依旧挺立(马路两边的香樟遮天蔽日,实在难得)。在闵行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江川路也悄然发生转变……



建国十周年献礼之作

78天建成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大街”


小猴先来显摆一下,传说中的“老闵行”,就在今天的江川路街道一带。很多上海市区人可能对闵行的了解只限于莘庄(1号线终点站),后者算在闵行境内也是近20多年的事(以后有机会,小猴可以扒一扒老闵行和莘庄的爱恨情仇)。


明正德七年(1512年),便有了最早的闵行镇,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市场繁华,社会影响广泛,具有“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农商云集,经贸重镇;群贤毕至,书香传世”等地域特点。


老闵行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工业卫星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必然性——1950年代,大批工业建设项目上马,但狭小的上海中心城区却成为发展的阻碍。因此,向近郊发展,建设卫星城,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1950年代,我国第一个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在闵行建成,新中国能源装备产业从这里起步。入驻此地的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四家重工业大厂被誉为“四大金刚”……1958年底,老闵行人口猛增至8万有余,大型厂的工人新村陆续建造,而镇上简陋的基础设施难堪重负。


为此,建设闵行一号路被提上了议程。一方面是为了城镇中的大中型企业职工解决住房和生活配套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献给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庆最好的礼物。


 

1959年9月3日的《解放日报》报道一号路建设进展时,为这条闵行的“淮海路”描绘出迷人前景——“在这条路上,将要开设十开间门面的服装鞋帽商店,大型的照相馆,有市区甲副级理发店水平的理发厅,同时可以容纳六百人一起吃饭的本帮老正兴菜馆,三十五开间门面的国营闵行第一百货商店,有六层楼一百五十五只房间的闵行饭店,以及水果、小吃、冷饮、银行、药店、书店、烟糖杂货、食品、钟表眼镜无线电商店等等。无论吃的,穿的,用的,看的,玩的,在这条路上一应俱全。”


 

为了赶工期,当时妇女成了修建的劳动大军(因为男人们都在四大金刚上班……)。她们自发报名来义务劳动,带头唱起劳动歌谣,现场气氛热火朝天。建设大军和周边居民一起日以继夜,仅用78天建成了沿街37栋主建筑和商业设施、一条550米比当时的南京路还要宽两倍的柏油大道。


 

在建造一号路的同时,新中国的第一座花园饭店——闵行饭店也于1959年7月3日破土动工,9月30日就试营业了!


 

饭店的七楼,是放眼闵行卫星城的最好瞭望台。闵行饭店开业后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就是驻上海使领馆人员及家属,政府请他们来见证只用了78天就建成的闵行一号路。他们参观了这条长街后,无不竖起大拇指,深感赞佩。


 

当然,当年可不是谁都有资格俯瞰一号路的——闵行饭店建成之初不对外开放,主要接待首长和外宾。那时候来闵行一号路的参观者,人山人海。“四大金刚”如果有外来联系工作的人员想住宿,必须凭工厂介绍信,饭店才予以接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着“中华香樟一条街”之称的一号路,一开始种的是白杨。1960年,刘少奇第三次视察闵行卫星城时,走到一号路两边,看到当时种下的一种白杨树滋生了不少病虫,树叶又因秋天来临而纷纷掉落,与漂亮的大街不相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条大街的行道树,还是种香樟树为好。”不久,香樟树在道路两边一字排开。


 

很快,一号路沿线的工人新村拔地而起,主要就是“四大金刚”员工宿舍。这些新村在建筑样式上有很多小创举,既仿效苏联气派,又富有民族风格。房子阳台上面栏杆做了一些装饰,加上镂空的花墙,既美观又便于通风。居民楼里的设施,在当时也是堪比“华侨公寓”的配置:房子的式样为多户合套,公共空间合用卫厨。房子外立面用鹅黄色或是粉红色来粉刷,紧贴地面的墙裙是深紫色,用的还是涂料,在当时相当高级。


 

1962年,由上影厂摄制,桑弧执导、陈强主演的我国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在闵行一号路取景,展现祖国新气象。


 

一号路的商业设施,在当时的上海也是“顶配”—— 南面是美昌服装公司、精益眼镜店、迎宾茶叶店、光明食品店、老正兴餐馆、幸福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北面是洁美理发店、曙光照相馆、清真饭店、新华书店、闵行百货公司……为了满足工厂女职工爱美的需求,当时妇女儿童用品商店还做了个屋顶花园。


因此,鼎盛时期的一号路,也上了明信片,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

 


“四大金刚”的工人,谈恋爱也去一号路,因为“吃额买额样样有”——老正兴点两个本帮小炒,到闵行饭店买一块时兴的麦淇淋蛋糕,再到闵行剧院看个电影,或是到闵行百货商店试试时髦的衣服、鞋子,再到小公园(红园)逛逛……


 

在小猴的记忆中,1980年代的一号路仍是老闵行的商业中心。那时的老闵行人,如果不想挤一个多小时公交车“去上海”(主要是去徐家汇,再远吃不消),一号路也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回忆,

江川路还有什么?


1970年代末,闵行那些原先以落成时间为标记的1号、2号……12号路等陆续被重新命名。在小猴出生的1980年,一号路也以云南玉溪市边上的江川县名改成了江川路。有趣的是,由于位于上海西南角,闵行区的很多路名都以云南省的地名命名。而今日的江川路,其实是一号路和几条延伸路段打通后的新路,绵延几公里。


颇有意味的是,路名的转换,也预示了这条路褪去“一号”光环的开始。与往昔的辉煌相比,如今的“一号路”显得有些冷清——昔日拥有35开间门面的“国营闵行第一百货商店”已转租给若干小品牌经销商;五金交电商店早已被民营电器城替代;光明食品商店在1990年代也因经营亏损而陆续撤离“一号路”……


 

最近,小猴又故地重游了一把。发现今日的江川路依旧很美,香樟树也愈来愈粗。事实上,在2011年,江川路被评为上海市首批“市级林荫道”之一。而安置在江川路瑞丽路口的文化景石“香樟一条街”,则提醒着来往路人老闵行的昔日辉煌。




如今的江川路,

还有哪些老味道?


老味道指南

1. 锦江都城闵行饭店 

就是上文提到的闵行饭店。小猴的大学同学还在里面举办了婚礼,个人感觉价廉物美,甩掉市区五星级好几条马路。饭店门口的石头上刻着郭沫若的《游闵行》诗。


196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携夫人于立群等一行参观后返回闵行饭店,登上饭店屋顶平台鸟瞰闵行卫星城全景。郭老诗兴勃发,即兴吟咏:


不到闵行廿四年,重来开辟出新天。

万家居舍联霄汉,四野工厂冒远烟。

蟹饱鱼肥红米熟,日高风定白云绵。

谁能不信工程速,跃进红旗在眼前。


正好这天饭店招待郭老一行的午餐,菜肴有大闸蟹、青鱼划水等。郭老边吃边打趣地说:“我刚在吟咏‘蟹饱鱼肥红米熟’,你们倒真的给我吃蟹和鱼了!”引得全桌人哈哈大笑。午饭后,郭老挥毫书写了吟咏的诗句,赠予闵行饭店。 


老味道指南

2. 聚商老正兴餐馆 

1959年就有了,和上海市区的“老正兴”没啥直接关系,但是菜的味道还是很不错的。原来三层楼的楼面,现在只剩下一层,很多老闵行人去吃主要是为了“怀旧”。


老味道指南

3. 雅吉清真饭店 

1959年就存在的清真饭店几次改建易主,从原来的三间门面变为如今的一间。据说食物的风味和服务员的态度和当年差不多(自己去体会),这就是它目前还能存在的原因吧。


老味道指南

4. 部落情火锅

至少存在20年的火锅店,小猴高中时候就去吃过,到现在生意还是不错。他家的特色就是亲民、性价比高。说实话,在老闵行屹立不倒的餐饮店,都是这一套路。这也是老闵行“实惠”之处。


“老味道”指南

5. 红园

最后推荐的不是餐馆,而是一个公园。1956年,上海汽轮机厂征用农田33亩(2.2万平方米)建托儿所,取名“红园”,当年7月23日对外开放,初名小公园,1962年5月改名红园。1972年后,公园曾多次进行局部的改建或修复,但在总体上仍保持原有的风貌。


小猴最近去逛的时候,那里正在翻修。据悉,江川路街道拟用目前红园的金属栅栏围墙,制作一组老闵行工业发展历史的浮雕,将工业与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具有老闵行特色的“中国工业露天博物馆”。


后记

在闵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之际,江川路的翻修工作也在进行。小猴希望,这一次江川路能够借机成为闵行文化新地标,重现当年“一号路”的辉煌。


来源:新民周刊,转载已获授权



猜你喜欢


健康闵行再发力!儿科医院升级、合资肿瘤医院签约、“120”救命法转起……


“梦之队”政治局七常委中,有2人来自这所办学主体在闵行的大学……


官宣:闵行5条优美景观道路出炉!小编:这10条道路其实也不相上下!


藤架、树阵、白鹭……苏州河生态廊道一期建成段抢先看!明年4.9公里建成


这条“心堵路”即将成为历史,鑫都路本月底要打通了!


你造吗?邻里中心内,竟“藏着”那么多卫生服务!(附地址和时间)


今天上午发生的这件大事,将关乎38万闵行人的幸福……


(本期编辑 覃丛丛 陈美玲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