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唯一!闵行这位“大国工匠”载誉归来,他刚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0-02-04
昨天(9月5日),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我区荣获第七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就是
“大国工匠”、航天特级技师王曙群
他是本届上海推荐唯一正式当选的全国道德模范,
其余还有8位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右)与王曙群握手


今天(9月6日)

王曙群从北京回到上海。


张熠楠 摄


张熠楠 摄



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王曙群

右二为王曙群


快跟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

这位“大国工匠”

↓↓↓



大国工匠是这样炼成的

记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长王曙群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揭示的这一哲理,就像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149厂王曙群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奋斗史的真实写照。



01坚定者——“船到桥头自然直”


1989年,王曙群从技校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事工装模具的装配、维修工作。没有高学历,有的只是踏踏实实地拧紧每一个螺钉,装配完成好每一件工装产品,确保不因工装问题影响产品生产。


是良机更是个“苦差”

机缘巧合让他遇上对接机构。1996年,149厂举办高级工培训班,规定工龄在10年以上的职工才能参加,当时王曙群才工作7年,但他得益于中级工考试获得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破格让他参与了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正好赶上对接机构产品研制。


用他的话说,“新的任务一下子激发了我的激情,我想学,想好好学,恨不得想把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遇到的问题统统在培训班里能找到答案。


理论与实践总是需要一些时间去融合。1998年,对接机构进入初样产品研制阶段,由于很多工作都是首次,很多问题出现的也是措手不及,有的甚至觉得无解。他说:“当时遇到的问题都是从未遇到过的,这个东西太难了,到底能不能做出来?”



越是有问题,越是前进不了。上班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下班继续。当时,企业效益不景气,加上自己加班加点特别多,“钱挣得不多,家里也照顾不了。”这成了家人经常抱怨的话。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一边是家人的抱怨,一边是内心的执着。王曙群还是选择了坚守,他坚信,前进的路虽然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只有用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坚守是对的。


为了提高装配的可靠性,他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完成论文15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是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主要发明成员之一。



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王曙群总是带领他的团队每次都坚持连续工作37小时,每到半夜瞌睡袭来时,他们就用冷水擦一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就这样,31套单机他们连续做了31次37个小时的试验。


光做单机试验的工作量尚且如此,整个对接机构试验的工作量就更不用说了。


天宫一号作为带着对接机构首次上天的飞行器,承载了王曙群太多的寄托。可就在天宫一号发射前,对接机构在进行最后一项热真空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法解锁分离的问题。


问题如果不在短期内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天宫的发射计划。他们把最熟悉对接机构的王曙群请到了现场,了解故障现象后,他想:“这个时候,我必须比谁都冷静。”通过系统分析后,他沉着地列出了所有故障可能性,逐一分析、排除,很快将问题定位在锁驱动中的一根传动轴上,判定该轴已经断裂,且是由于试验设备过载造成,后来也得到了事实验证。故障得以迅速排除,天宫一号如期发射。


02奋进者——“一切为了航天员的安全”


如今说到王曙群,大家自然而然地给他就贴上了对接机构的“标签”,或者说王曙群已经成为了对接机构中国制造的“代言人”


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于王曙群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这样的评价,源于坚守,成于奋进。



精细装调,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

对接锁系同步性装调质量决定了航天员能否在太空生存和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会对接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12把对接锁是对接机构中的关键部件,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而且对接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不能剧烈晃动。


因此,12把锁的锁钩必须实现同步锁紧、同步分离,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为了做到这两个同步,他在装配过程中必须边装配、边调整、边试验。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了严重偏差,而且这种偏差毫无规律可寻。



为了早日攻克这一难题,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在那段日子里,他经常是一天呆在家里的时间不足8小时。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发现锁钩采用钢索传动在大载荷下钢索会变长,张力会下降,这就导致了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马上提出了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同时将判断锁钩同步性的测量方法进行调整,一举解决了困扰团队近两年难题,不仅能使柔性传动的对接锁系快速精准地调整到同步,也使同步稳定性从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创新思维,实现对接环精准运动

对接机构中对接环的运动位置精度是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安装在对接环上的上支点和安装在对接框上的下支点形成一个闭环的自差动回路系统。该回路系统由数百对齿轮与轴承组成,整个传动链长达约6m。


如此长的传动链,普通的齿轮传动精度一般最高只能调整到3mm~5mm,而对接环在初始位置、对接位置和极限位置的运动精度误差均要求不大于1mm,俯仰、滚转和偏航角度均不大于2′,要求整整提高了5倍。原先反复调整,都难以保证对接环不同位置的精度要求,多次运动后重复精度更低。



王曙群通过对整个传动链的仔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逆向调整方法——自上而下调整法。


为此,他设计了专用装备,调整对接环在对接位置和初始位置的位置精度,使对接环在各个位置的精度误差均不大于0.5mm,各方向角度偏差均不大于1′,成功实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各种姿态下六自由度方向均能够实现交会对接的目标,一举解决了总装精度调整难的问题。该装调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风云卫星系列产品。


03搏击者——“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载着由王曙群带领的团队亲手装调的对接机构,在太空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表演,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


随之而来的,是王曙群获评的各项荣誉,这些荣誉是对一位奋斗者的肯定,也是一种激励。



从“制造”到“创造”

航天器的管路密封就如同血管对人体一样,直接影响航天产品的生命力。王曙群暗自下决心,“必须攻克超细直径检漏管路制造这项关键技术,提高对接机构的可靠性。”


为了能够让产品能够满足新的焊接技术要求,对于材料的选取格外重要。王曙群和团队对50件试样进行焊接试验与性能测试,最终找到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


为有效避免新的多余物残留,确保100%的合格。王曙群通过数百次改进,提出了一种采用高压、高纯度氮气驱动高分子聚氨酯材料在超细导管内多次高速往复摩擦的工艺方法,确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术路径。同时,结合新发明的一种分解油污能力强、自身易挥发的专用清洗剂,确保了清洗剂的完全挥发。


最终,通过该技术先后完成了43 套试验件和正式产品清洗验证,导管合格率达到100%,在该技术领域突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对我国技术的长期封锁。该项目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技能工人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领域“零”的突破,真正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从“精益”到“卓越”

“没有对接机构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没有团队的一起努力也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王曙群一直把他的荣誉归功于他的团队。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对接机构总装班组的组长,王曙群觉得自己有责任带领大家一起进步。


班组现有成员17人,平均年龄38岁,是一支多次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集团公司金牌班组、院金牌班组,以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的优秀团队。



他在班组管理中突出“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完善岗位依据目录百余项,重修专项操作规程5篇。在型号研制过程中,他带领组员通过分析生产链条中最小颗粒度的潜在失效模式,按故障模式的风险优序数,识别出的Ⅰ类故障模式2个,Ⅱ类故障模式12个,设置工艺关键点5处,强制检验点7处,实现首次研制一次成功的工作目标。


通过探索与实践,王曙群总结提炼出基于精准对接、筑梦空间的“五零三化”的卓越质量管理模式,荣获了2018年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唯一获此殊荣的一线班组。


04传承者——打造“玉兔姐妹”


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2004年,我国启动了探月计划,并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人开始迈出月球探测的第一步。2005年,对接机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王曙群所在的班组接到了新的“指示”——迎接新的型号任务,开展月面巡视器的研制工作,也就是“玉兔”号月球车。



敢给年轻人压担子

如何做到对接机构和月球车研制“两同步”、“两不误”,单靠王曙群一个人肯定不行。王曙群想到的是让给年轻人压担子。


压担子,光压肯定不行,关键时候需要“带”。他经过综合考量,选择了班组里基本功较好、干活比较踏实的路爱忠作为负责人,辅助他开展研制工作。同时,他大胆选用年轻人,挑选了3个“90”后作为月球车的主操作。


队伍建好了,王曙群便给他们上了“第一课”:他拿出了厚厚的三本笔记本,笔记本上都是他研制对接机构10年来的装配“宝典”,给他们分享在对接机构总装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的故事。同时,他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解了月面巡视器产品的移动分系统、结构分系统装配中的几大难点、重点和易犯错的地方。以“传、带、帮”的形式,让年轻组员在该型号装配方面更快成长。



言传身教激发热情

在月球车试验阶段,需要进行环境模拟试验。篮球馆般大小的实验室地面由火山灰堆积而成,堆积起来足足有一栋三层小楼之多,月球车需要模拟“月面”移动、爬坡、越碍、拍照、土样分析等多项试验内容。


由于火山灰模拟的“月球表面”土质较轻且很松散,人一踩上去就会使得周围“尘土飞扬”,试验人员必须 “全副武装”——佩戴防尘的“猪鼻子”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同时穿着防静电服等。


对这样“恶劣”的试验环境,王曙群淡淡地说了句,“我先试试”。一天下来,他脱下“装备”,笑称自己像刚刚作业归来的煤矿工人,头发是灰的,脸上流淌着“泥浆水”,手掌因长时间带着橡胶手套而发白,身上散发着汗臭味……


这一切,组员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他们轮班的两个月的试验时间里,没有一句怨言。言传身教大概就是航天精神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奥秘吧。



结束语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不仅仅是王曙群写在工作室墙上的一句话,更是他作为一名航天一线工人的铮铮誓言,传承弘扬航天精神,脚踏实地不断创新,以匠人之心铸航天重器。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2022年前后,我国的空间站即将建成运营,那将是中国人在太空的美丽家园。王曙群和他的组员们现在已经投入到了紧张的空间站研制生产当中。



记者:毛海萍 

编辑:毛海萍


猜你喜欢



 放大溢出带动效应,闵行将1500家企业划入进博会重点招商名单


 这50人当选闵行区首批“四有”好教师!这里有名单,有“教育秘诀”……


 华为“鸿蒙”有多牛?闵行有家企业奋斗五个月,出了款大众产品……


 闵行的这所学校,竟然“私下处理”湿垃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