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闵行钱学森”,100岁生日快乐!68年前,他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投身国防……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0-02-04

钱学森,1911年出生,1955年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中国,投身国防事业;

他,1919年10月5日出生,1951年亦克服困难从美国登上了回国的邮轮,同样投身国防事业。

今天是他100岁生日,他见证了祖国的兴盛、参与了祖国的建设,

他,就是宣国猷。

在这金风送爽的日子里,位于新闵路的江川军休之家内一大早就欢声笑语不断。十几位年届古稀的专家学者簇拥着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一口一声“宣老师生日快乐”,气氛融融泄泄。在老人身边,这些来自各个行业的翘楚,竟如同小学生一般毕恭毕敬,因为他们围绕的,正是他们的恩师,百岁军休干部、海归老教授宣国猷。



学生们这次从全国各地赶来,就是为了共同庆祝老师的百岁寿辰。看到那么多学生围在自己身边,桃李遍天下的宣老高兴得合不拢嘴。虽已至期颐之年,但宣老先生看起来精神矍铄、脸色红润、思维清晰、谈吐自如。拄着一根拐杖的他,举手投足间不疾不徐、从容不迫,颇有些仙风道骨。



当被问及有何长寿秘诀时,宣老的回答简洁明了:“不吃营养品保健品,一日三餐简简单单,平时保持适当的锻炼,以前年轻时,早晨起来,围着学校那里的山,要跑个三圈。其他就没什么秘诀了。”这样的生活习惯很多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宣老这样长寿。随着交谈的深入,记者渐渐发现,宣老的长寿秘诀,可以归结为一个字。


在宣国猷的人生字典里,这个字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贯穿了宣老的一生。这个字,让他从功名利禄、波折起伏中跳脱开来,以一种超然坦荡的姿态面对跌宕磨难,也支撑起了他宠辱不惊、充实有序的百年人生。这个字就是——






爱祖国

“我的归宿在中国”

和钱学森的人生轨迹相似,宣国猷也是海外留学后毅然回到新中国报效的第一批海归。


1919年,宣国猷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战胜利后,宣国猷赴海外留学,就读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国际关系专业。


在美国求学时的宣国猷


1951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宣国猷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谢绝了导师让他留美工作的建议,决定响应号召回国效力。“时值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紧张,美国人是不同意我回国的,我只能以父母年纪大需要照顾为由要求回国。当时的情形是,晚走一天可能就走不了了。”


宣国猷在美获得的学位证书


1951年底,宣老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阻力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期间也经历了诸多波折。“游轮到达香港时,由于当时的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不允许我们上岸,只能在船上等了一晚,第二天好不容易有人来接我们到了罗湖。当我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时候,心情那个激动啊!这一刻我是终身难忘的。我终于回家了!我觉得从来没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回沪后稍作休息,宣国猷即离开上海北上,随即来到北京,参加归国人员的集中学习。最终,他选择了军委三部干校,按组织需要前往军委外训班从事军队国防教育工作。从此,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军队国防教育事业,为军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侦战线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桃李满天下。


宣国猷与同事们在一起(二排右一为宣国猷)


爱学生

亦师亦友亦父,他是“魔术师”



学生们对宣老师的评价出奇的一致,但又各有各的特点。59届学生査林生把恩师形容为“魔术师”、“引路人”。“我小时候的算术很好,到中学数理化也都很好,就是外语从来不行。自从到宣老师这里学外语以后,我的英语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经常鼓励我,要学好英语,就要多看原版英文电影,这点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后来成为上海大学英语系教研室主任、副院长的查林生说,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相关的知识之外,也常常喜欢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求学经历,幽默风趣,大家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60届的学生俞仁涛则把宣老师当成“亦师亦友亦父”。“老师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国报效。后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受过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从不对学生抱怨,不迁怒于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传递给我们的都是正能量。我们甚至还会向他请教一些感情上的问题。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以慈父心关爱学生,这也或许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吧?”


宣国猷工作期间获得的荣誉奖状


在许多学生脑海中留下有关老师最深的记忆,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他倡导的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寻找终极的自由。宣国猷曾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终极的自由”, 这句话让很多学子受到启发,努力读书学习,为的并不是考好成绩给老师和领导看,只有在学习和读书中体会到乐趣,这时的自己才是真正幸福和自由的。


据学生说,老师连擦桌子都会比学生们擦得更好更干净,“也正是这种‘拘小节’‘抠细节’的治学态度培养了我们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生们都说,能做老师的学生,是他们“这辈子最不后悔、最骄傲的事情”。


宣国猷军装照


如今,这些学生都已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然而在他们心目中,老师身上仍然有着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小的时候,我们从宣老师这里学到的是知识,是学习的技能;现在,我们从宣老师这里学到的,是做人,是气度,是为人处世的淡定从容。


爱家人

暂别,是为了更好的陪伴


对工作的热忱负责,对学生的关怀呵护,让宣国猷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身边的亲人。他与妻子早年就相识了,可为了祖国的国防教育事业,一直拖到35岁才结婚,这在当时来说已经算是“晚婚”了。婚后也常年跟随部队在外,与妻子儿女聚少离多。除了长子从小跟随他外,其余孩子在幼年时期大多随着妻子生活。


宣国猷的长子宣宁至今回忆起儿时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经历,还会忍不住流下眼泪。“当时还是读幼儿园的年纪,因为母亲怀了弟弟,为了减轻她的负担,父亲带着我跟随部队前往各地,晚上他要上课培训,我常常一人在家,有时屋外暴雨,雷电交加,我只能躲在房间里吓得不敢出声。”其实,当时宣国猷的工作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白天他要教书育人,晚上还得赶写各类教材。作为教研室主任,他还得做好学院内任教老师的后勤保障工作,常常心力交瘁。



虽然繁忙的工作让宣国猷分身乏术,为大家只能舍小家,但从成年后子女们的工作、生活境遇和他们的言谈举止来看,宣老良好的家风传承早已镌刻在他们的骨子里。


常年在军队工作的宣国猷只要有机会回家,总是一回来就主动承担起各种家务。“那时家里需要翻煤渣子,父亲回来就主动揽下这些体力活,其实也是为了补偿常年不在家中母亲的辛劳吧。”据宣老的子女们说,父亲直到现在都坚持自己洗衣服晾衣服。有了父亲这样以身作则的榜样,兄弟姐妹也很早就学会了独立和承担责任。


宣国猷的女儿宣安说,“父亲很少大声责骂我们,或者生硬地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他总是用他自己的行动来示范,身体力行地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诚实、上进、真诚、有爱的人。但有一次例外让我印象深刻。他在家批改作业时,看到一名学生在作业本上把汉字‘懂’写成竖心旁加一个‘冬’,他扣了分并把“懂”字工整地标在旁边,我说现在学生都这么写,父亲当时很生气,严厉地责备了我。他说,做人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



说起宣国猷夫妻的恩爱,不仅是子女,连周围邻居亲友包括学生都称羡不已。“我们子女现在家庭都很和睦,夫妻关系很好,这得益于父母一直以来深厚感情的影响。现在,父亲眼睛不太好了,母亲就成为了他的眼睛,别人给他写的信件什么的都是母亲读给他听。两位老人坐在一起,一个念,一个听,这就是一种幸福。”


宣国猷夫妻与儿媳一起翻看老照片

宣国猷有那么多的“爱”,可有一样他却并不爱,那就是名利。生性洒脱的宣国猷一生淡泊名利,有学生回忆,在他从教的职业生涯中,从来不为自己争取任何荣誉、奖项,也没有主动要求组织给自己提升职级。在文革期间,他和同事一起被下放,有位同事生病,他毫不犹豫拿出一个月的工资为对方延医诊治。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如今的宣国猷,早已卸下戎装,换上了宽松闲适的家居服,在家人的陪伴下颐养天年,享受着恬淡平静的晚年生活。当被问及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微笑着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看了今年的阅兵仪式,心情很激动!这70年取得的成绩不容易啊,要好好的珍惜,祝福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辈子为国防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宣老,深深明白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深深明白,只有国家强大昌盛,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岁月静好。


在学生们即将告别时,宣国猷情不自禁地为大家唱起了自己最喜爱的歌《我爱你,中国》。他说,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故土情结,我惦记着养育我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简洁而有力的答案。在他身上,集中展现了第一代海归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也为海归界树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宣国猷的人生,映射了中国的百年沧桑。正因为有着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心怀大爱、胸有丘壑的有识之士,新中国才能从百废待兴中崛起、奋发、强大、昌盛,以不可阻挡之势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宣老,待到新中国百岁诞辰,我们再相聚!

文字/摄影记者:姚炯

电视记者:方淑华 徐卫平 孙晓鸣

编辑:姚炯 何婷婷


猜你喜欢



△进博会倒计时30天,看《上海·恒新之城》震撼发布!


△闵行老街、莘庄、七宝、梅陇、召稼楼都有美丽的过去,了解一下……


△歌唱祖国 | 浦锦街道滨浦第二居民区的歌声激情满满


我和祖国共成长|强我中国,“世界冠军”在这里历练成长……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