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看70多年前,这些闵行人留下了的记录青春的篇章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0-09-01


学校就是阵地


杜行竞斌小学(今浦江第二小学前身),位于杜行老镇东街42号,原为杜行老街东栅口东城隍庙,俗称东庙。1907年正月,里人杜猷告等在庙内开办竞斌小学堂(初名杜行小学堂,后改名南汇县立杜行初级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竞斌小学逐渐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浦东地区开展斗争的重要活动点。


1939年秋,竞斌小学添设高级部,六个班二百八十多个学生,急需扩充师资力量。赵铎心(1919~1947)时年二十岁,应聘担任总务兼五、六年级数学教员。他是杜行乡北赵家桥(今浦锦街道勤俭村四组)人,上海中学高中商科毕业生,做过会计,在黄庙、赵桥、南村等小学堂做过代课教师,头脑灵活,办事踏实。



赵铎心与时任陈行小学校长的顾振(1913~1942,原名顾增福)、闸港新西小学校长的孔启成(1919~2008,原名周顺泉,杜行镇人)、黄庙小学教师康祖根、赵桥小学女教师康冰君、时任伪催征吏(负责税赋征收)的张厚生(1906~2002,又名载德)等都是热血青年,志同道合,时有交往,彼此成为好战友。

具有武装斗争经验的顾振此时是“边区民众抗日自卫总队四大队”联络员。在他的帮助下,赵铎心与好友孔启成、张厚生、陈泉根、康祖根等参加中共外围组织“淞沪青年抗日工作团”,关注日伪军动向,为抗日武装提供情报。

1940年,孔启成发起组建读书会,设法筹集了《论持久战》《大众哲学》《西行漫记》《萍踪寄语》《皖南事变面面观》《母亲》《铁流》《士敏土》等进步书籍,交赵铎心保管在竞斌小学内,秘密收发,使好友们有了精神食粮。

1941年,水月庵小学校长杜容海(后改名杜敬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发展孔启成入党,次年发展康冰君入党。

1942年3月,孔启成介绍赵铎心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赵铎心介绍张厚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都为单线联系,上级组织领导人是陈伯亮,其公开身份是南村小学教师。

当时,赵铎心担任竞斌小学教导主任,他以学校为活动地,秘密刊印《校讯》《校友》等油印刊物,组织好友们写稿,并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到校外举办儿童识字班,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揭露日寇暴行。还发起建立南汇县六区“教职员工联谊会”,为保障教师利益发动罢教斗争,与主管教育经费的伪军十三师留守处展开斗争。

1944年春,赵铎心化名孙平心,赴南汇参加新四军淞沪支队。担任中共南汇县路北区委委员后,领导农会、妇救会开展减租减息和参军运动。同时,动员胞弟赵铎明、胞妹赵如娟(后改名赵沿萍)、赵雪娟(后改名赵文)、妻子张瑞芳(后名周放)和父亲赵关生参加抗日武装斗争。为此,乡人称其父亲为“老解放”。同村赵林生、陈志英等也成为中央地下党员。

1945年初,在中共淞浦地委领导下,赵铎心在杜行建立交通站,突破黄浦江两岸日伪军的防守,开辟浦东至浦西的秘密交通线,频繁传递文书,确保中共淞沪地委领导人和淞沪支队主力安全向青浦转移。

1946年1月,赵铎心调任青浦地区特派员,化gai名ming赵zhao万wan年,以萧王庙小学教员的身份领导青东中共地下组织。11月29日晚,身陷意外事件而被捕。

1947年1月18日,赵铎心在朱家角英勇就义,年仅二十八岁。


淑女壮志何念训


1946年春,中共淞沪工作委员会安排特派员李特英(本名雷霆,松江人)前来颛桥,与颛桥中心国民小学(在颛桥南街)教师谈勋(1923~2018,莘庄谈家塘人)接上关系,要求坚持“长期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不久,谈勋发展何念训正式加入共产党。

何念训(1928~1948)的祖辈为安徽庐江望族,由松江县汇桥迁居颛桥老镇西街,母亲何锦花(1907~1983,后改名何政权)为本地教师。何念训既承庭训,又得时雨春风,颛桥小学毕业后,入闵行中学和华东农校。无锡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母校和江境小学执教三年。她文笔出众,学养较深,以孝友闻名,被本地青年视为楷模。

一年前,中共松江中心区委书记华介眉(本名陈正华,无锡人)来颛桥镇开展工作时,何念训等小学教员乐于与他深入接触。华介眉充分肯定何念训的政治表现,指导她书写了入党申请书,并与她作了正式谈话。

何念训入党后,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她调到江境庙小学后,努力开辟新的战场。可惜,她不慎染上了肺病,但她不肯在家休养,协助谈勋管理“众安阅览室”,发动颛桥小学校友张寿亭、刘洁、陈旭、吴寿昌等组织起“颛桥青年文艺社”,并亲自帮助编印《轻轮》文艺刊物(后来成为《明心报》副刊),举办社会公益活动。

国民党特务暗杀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事件被揭露后,何念训撰写了《死并不是完结》一文,以笔名“心川”发表在1946年10月5日《文汇报》妇友专版上。她在文中慷慨宣告:

对于他们的死,我们应当加强我们的团结,严密我们的组织,来继承他们未竟的遗志。争取和平民主,不达目的不止!
“我准备好了为民主而死!”他们的遗言,是我们有力的启示!
告慰李、闻两先生在天的英灵:我们——每一个爱好和平民主的人,都已准备好了为民主而死!

何念训时常为《家》杂志撰稿,与身患重病而乐观开朗的杂志编辑荣自芳结交为知己。同时,她通过工作负担起弟弟的学膳费用。1947年暑假前夕,因咯血频频,她只得辞职,在荣自芳的帮助下,赴闵行疗养院调养了两个月。疗养期间,家住闵行镇的热血青年孙水观和陈龙英(后更名陈洁)时常来陪伴她。她向他们推荐苏联小说《丹娘》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热议时事新闻,发现他们也有“做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信念,而且正在寻找党组织,就帮助他们先后进入颛桥小学执教。经过一番考察,谈勋和何念训介绍他们加入了共产党。

由于庸医失误,反使何念训的病情加重,咯血不止。1948年6月16日,年仅二十岁的何念训英年早逝,顿时引起全乡学界震惊。6月28日,从各处赶来一百多位好友在颛桥小学举行何念训追悼会,由时任上海县参议员的张翼(家凤三)主祭。7月16日,《明心报》以一个版面刊发《何念训追悼专辑》,文章均由陈龙英念着热泪征集、编辑而成。


在公祭何念训的仪式上,张翼先生饱含热情发表祭文云:

惟我念训,女界少英。

聪颖天赋,庄淑家成。

幼承庭训,学养有根。

既投学校,课业日深。

醉心教育,锡师陶真。

知行合一,手脑相生。

执鞭颛北,不辞艰辛。

化吾子弟,育彼茂林。

青蓝因果,磊浦锦文。

龙华播种,愈耀桃英。

精勤业务,损其康宁。

两年肺疾,一日仙登。

颜回不寿,天夺斯人。

耗传遐迩,哀悼同声。

澧泉为献,以表寸心。

呜呼女士,不朽精抻




作者简介


张乃清,1949年11月生,上海本地人。先后从事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编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和闵行地方文史丛书,著有《老闵行记忆》《秦裕伯研究》《上海闵行历代著姓望族》等。 

  

编辑:张逸欢


↑保存图片-打开抖音
和我们一起抖吧↑


猜你喜欢





△ 青春绽放绚丽之花,在战疫一线、在园区、在社区……


△ 快上车!闵行购物节买满55元就可抽奖,已经有人抽中大奖,活动还在继续


△ 无悔的青春 | 耳畔


△ 闵行购物节今晚开幕啦!17 :30开始直播,你想要的优惠这里看得见




喜欢就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