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于剑川长于“剑川”,这位与钟南山合影的援鄂医生正在讲述……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0-09-01

"说我是万里驰援也好,还是逆行也好,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一个医生,我就应该要做这样的事情。"


简单朴实的言语中,透露出一颗无比坚定的赤子之心,从大山里走来,他心有大爱,轻装逆行驰援武汉。今天(5月21日),颛桥镇开展修齐讲堂、颛桥学习大讲堂之《万里驰援报国心》暨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施劲东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生于剑川 长于“剑川”

1996年:剑川县 →  剑川路


施劲东出生于云南剑川县,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白族人。上中学前他没出过剑川县,山里的风景虽美,但是生活十分艰苦,一到农忙施劲东都会做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当看到从山沟里驶出的客车,他对外面的世界都非常向往,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走出剑川去看看这个广阔的世界。


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他考上了大理一中,又以大理一中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到了上海医科大学。由于是从高原过来的,又常年锻炼劳作,铸造了他壮实的体魄,经常被学校派到各处锻炼学习,也成为了水上快艇后勤救援的预备队员。


2016年:兰坪路 →  兰坪县


2001年毕业后他就来到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从此扎根闵行,在这里施展仁心抱负。巧的是,第五人民医院所在的鹤庆路就在剑川路旁边,2016年五院组建援滇医疗队,位置就在剑川县隔壁的兰坪县,离开家乡20年的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援滇队伍。


万里驰援报国心

去年12月初的时候施劲东去了意大利进修,疫情发生后,看着不断上涨的病例数,他坐不住了,要求马上回国前往前线……


“我们有勇气去这个地方,其实很简单,我们是医生,我们的前辈钟南山已经到前线去了,80多岁高龄坐火车到武汉去了,我们就学前辈的样子,他怎么做我们怎么做,他到武汉我们也去武汉,他去救治病人,我们也跟着他,就这么简单,所以这体现了其实是一种传承。


火速回国组建医疗队50人,匆忙收拾行囊奔赴武汉驰援。到达后24小时边搞建设边学习,生活一切从简,争分夺秒救援。


就地在垃圾堆旁吃饭


病房布置好后第一天施劲东在仓内工作了七个小时没有出来,因为这一批病人要一车一车的等,所以他只能七个小时不吃不喝在那里等着。


除了每天紧张的工作,他们还要与每一位病人交流,既要照顾大家想家的情绪,还要保障病人的生活起居。有个15岁的少年因为没网络而闹情绪,大家还想办法哄他开心。



“什么是祖国?其实就是我自己的亲人,我的家人,我的孩子,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我的周围的这些人,我不认识的、认识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我想这就是祖国。我们为了祖国,我们愿意付出,我们愿意尽自己的责任,去守护我们的祖国。


医者仁心,每一位抗疫战士的身后都有一个小家庭,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义不容辞勇往直前,散发出大爱的光辉,也汇聚了社会各界的光与热。“去武汉的时候五院倾其所有,把最好的防护装备全部给了我们带走。”除了五院,社会各界都成为了这些“逆行者”的坚实后盾,很多社会人员都是能捐资的捐资,能帮助的帮助。


“回来的时候令我们非常感动,我们政府到我们自己的同事,到我们的家人,居委会的领导,还有颛桥镇的领导,甚至区领导亲自到我的家里去。”这场战疫不单单是医疗队在前方的成功,也离不开武汉当地志愿者、医护、各界的帮助,离不开上海大后方的支援。


光华苑分会场


本次学习讲堂在颛桥镇六个会场同时进行,各分会场也直播观看学习了此次讲座。学习讲堂不是句号而是逗号,在抗击疫情事迹的学习中,颛桥镇各部门一同感受抗疫力量,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历史总结经验,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为下一步“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丰富资源和保障。


记者:张逸欢

编辑:张逸欢



↑保存图片-打开抖音
和我们一起抖吧↑


猜你喜欢





△ 量身寻岗世界500强,这场招聘怎么能错过,就在明天!


△ 给闵行最“有文化”的湖征个名,在线等,有奖励——


△ 更方便了!儿科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 足不出户在线复诊


△ 房子要拆违找不来人,头疼!别急,他们带着专业团队来啦



喜欢就点“在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