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5年了!这个“铃声”最让他们感到安心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0-10-16


“Duang Duang”

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

入夜时分,

有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敲着锣,

嘴里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老上海人都知道,过去在家常能听见巡夜阿婆边摇铃边提醒居民防火防盗注意安全。如今,随着市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物业管理的日趋完善,社区的摇铃巡夜人似乎已销声匿迹了。


可是,

新虹街道天一小区,

铃声依然存在,

从摇铃人每日的巡逻中延存着“老记忆”。

“门窗关关好,注意防火防盗”。

每天雷打不动,

居民们已经听了25年,

这个“叮铃”铃声,

成了小区最受欢迎的美妙音乐,

“听到铃声才会安心”。



1

叮铃、叮铃……悠扬的铃声又如期而至。通常在晚饭过后,天一小区都会响起摇铃声和志愿者的温馨提醒。摇铃的正是航一七巡逻队。


今年71岁的管敏莉,72岁的徐文依,64岁的朱信琪,是队伍里的“元老”,其中最早的是徐文依,2005年加入巡逻队。


晚上7点开始,他们从小区大门口集合出发,以门洞号顺序为行走轨迹,手持小铃铛,穿弄走巷,吆喝着“门窗关关好,注意防火防盗”,提醒居民注意消防安全,用辛苦的劳动换来社区的安全。


朱信琪粗略估计,要绕着小区走上半小时一圈,每走一步要摇铃一下。“当手酸了的时候,这一晚的巡逻才算结束,可以安安心心睡觉了。”


她们一边走一边跟街坊邻居打着招呼。说起手中的铃铛,徐文依很是感慨:“别看这铃铛是铜的,天天摇,25年已经换了3个”。


因为每天晚上都要在小区里摇铃,时间长了之后铃铛里面就会有磨损,甚至开裂。“里面的铃铛会掉下来,我们尝试用铜丝绑住,但是声音就不一样了,所以铃铛用几年就要换了。”



“摇铃不能有气无力的,一定要展现出我们的精气神”,管敏莉告诉记者:“听者有心,有些老住户,声音轻了或重了他们都听得出来。”


说起摇铃的来历,朱信琪说这个想法是她母亲提出来的。天一小区是动迁房小区,当年空房很多,小区没有接路灯,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大门面向沪青平公路,居民都觉得这样不安全,万一有个什么事情都来不及通报。于是,时任业委会主任朱信琪的母亲华文娟组织了几个居民就当起志愿者,守护居民的安全。


时间长了之后,一旦晚上没有摇铃,居民们会疑惑,会担心,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然后习惯成自然。25年日复一日,就像他们吆喝的一样,防住了火,也防住了盗,天一小区没出过大乱子。




2

这支志愿者服务队成了一支综合性的队伍,还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益爱家。今年,通过人员再度整合,把天一小区、华菁公寓的志愿者扩充到了65人,天一小区志愿者的平均年龄为64岁。


70后的汤勇是复员军人,现在是709路车的司机。下班后,他主动申请参加志愿服务。负责排班的管敏莉回忆道,“有一天,汤勇的公交车在路上抛锚了,赶不回来了,电话里的着急语气让我难忘。”



时代在变,铃铛声没变,只是巡夜时口里念叨的内容随着小区的变化而悄悄地改变。“过去摇铃,就是关照居民要关好门窗、煤气,而现在他们管起了居民的“闲事”:路面上,白色垃圾、烟头;垃圾桶旁,不破袋、混投现象......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前阵子梅雨下得没完没了,居民时常看到志愿者打着伞,拎着桶捡拾白色垃圾,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还拍下来发给团队负责人或居委干部。





现在,“益爱家”还组建了议事会,由新老成员组成,以加强对“益爱家”的管理,让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




向每一位志愿者致敬!


记者:毛海萍

编辑:毛海萍

部分图文:新虹街道




↑保存图片-打开抖音
和我们一起抖吧↑

猜你喜欢




△ 有人专程坐车来这个公交枢纽,TA到底有何魔力?


△ 全国首创!这个证外卖APP上就能办了,第1天发了10张


△ 闵行新添一所复旦系名校,今年9月启用!内部图抢先看


△ 岗位人员紧缺,工资涨幅已近40%!对你会有影响吗?


喜欢就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