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租涨了300%还不过瘾?!这个村一门心思想给村民增收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0-10-16


金祖杰、孙国祥、孙永祥、孙金福、康雪元、沈田新、潘玉龙……这些普通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平凡的芦胜村民,但这些名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根威力强大的缆绳。这根缆绳将芦胜村从“脏乱差”的泥潭中拉了出来,更将这个地处城郊的乡村拉上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康庄大道。


志愿服务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盛夏时节的清晨,位于黄浦江畔的芦胜村渐渐“醒来”。时代的巨轮裹挟着这个古老的村子历经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今,总面积1.2平方公里的村域范围内,常住本地人口仅800人左右,而外来常住人口则达到了2100人左右。用村民们的话说“破旧的老村子留不住年轻的娃”。

 
但是最近3年来,芦胜村变了。曾经发黑发臭的6条主要河道现在又出现了钓鱼人的身影,4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地让绿化不再遭受汽车碾压的“无妄之灾”,7所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终结了人们“露天解决”的坏习惯。更重要的是,新建的休闲公园、游园步道,新安装的LED路灯,粉刷一新的外墙围墙,让这个村子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每天,早饭时间刚过,村里便出现了三三两两身穿绿马甲的人影,正是这些平均年龄超过62岁的村民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守护着芦胜村来之不易的美丽村容村貌。志愿者孙金福打趣说,与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一样,他们是遍布村间的“老叶子”。


每周一次,作为志愿者组长的孙金福都会带领自己小组的成员们在村里巡视一番,“我们不仅要参与宅前屋后的清洁工作,还要在发现问题时及时上报。同时,我们还肩负着教育和引导村民热爱这片土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责任。”
 
像孙金福这样的志愿者,村里一共有180位。他们分属6个大组,每个大组下面又有7个小组,每组由3-5位村民志愿者组成。7个小组每周轮值一次,这也意味着每天都有大约25位“老叶子”在村里四处巡视。
 
芦胜村的志愿者团队颇有“芦胜特色”,志愿服务是以家庭为单位,而非个人。“每周都要值班,难免有时候会有突发事情。于是,有的志愿者自己有事就让老婆顶上,而老婆有事时又会让老公顶上,一来二去,就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志愿服务模式。”说起本村特色,芦胜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张义民“门儿清”,“也正因为这个模式,使得我们的志愿服务出勤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除非家里人都有事,否则绝对不会请假不出席。”


如今,加入志愿服务团队的家庭已占到本地常住家庭的半数以上,其中36%是党员家庭。曾经将自己小院分割成57间出租房的违建大户,现在也已经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还动员自己的租户一起为芦胜的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爱面子”为自治“注入养料”


芦胜村是个典型的本地农村。很长一段时间内,村民们习惯了将玉米棒子、甘蔗、瓜子壳等食物随吃随扔。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违章搭建四处可见、卫生设施跟不上导致露天便溺现象层出不穷。


在2016年的“五违四必”整治中,芦胜村拆除违法建筑5万多平方米,2017年开始建设美丽乡村,芦胜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发生改变。



看着好不容易变美的环境又因为村民们的“不拘小节”再度变脏,退休教师、老党员孙国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2018年初,孙国祥在党员大会上提出建立志愿者队伍,让志愿者义务打扫宅前屋后,这一建议得到了原村总支书记金祖杰的认可。当时,不少人对这一做法抱有顾虑,“没有报酬的事情能坚持多久”?答案在接下来的2年内逐步揭晓。


“2018年大年初一,孙国祥等11位党员群众坚守自己的诺言,仍然坚持打扫,这一幕感动了很多人。”张义民回忆说,“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志愿者队伍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随着志愿者人数的增加,各种小摩擦也应运而生。“村子是个熟人社会,有时候村民们爱嚼舌头,今天值班的志愿者会说昨天当班的没扫干净,而这些话传到了当事者耳朵里,就会心生不快。但村民们又爱面子,你说我不好,我非要争口气给你看。一来二去,轮值的志愿者有了你追我赶的氛围,谁也不愿落后。”张义民介绍说,“我们有个志愿者叫潘玉龙,他骨折后只休息了一个礼拜又来报到了,拦都拦不住,1只手绑着石膏,另1只手干活。”

 

在这位村党总支书记眼里,这些小摩擦非但不碍事,还在一定程度上为村民自治“注入了养料”,“没有报酬反而激发了村民们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志愿服务的氛围日渐浓厚。”



张义民指着一位刚刚参加完志愿活动匆匆离去的“绿马甲”背影介绍说,这名志愿者叫康雪元,是四组的志愿者大组长,她的丈夫身患癌症,但康阿姨总是会安排好时间,从来都不缺席任何一次志愿活动,因为康阿姨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如果说自发组建志愿者团队代表着村民的自治意识,那么党建引领则是芦胜村志愿服务不断发展、形成长效的秘诀。芦胜村党总支每月召开一次党群代表议事会,党小组长、村民组长、志愿者组长等“九长”加入其中,他们是发现者,是解决方,也是监督人。

 

在芦胜村,议事会可以是在会议室里开,也可以是在村头河边、村民家里。“每一次这样的‘闲聊’,都是村干部、‘九长’和志愿者、村民们沟通的好机会。”张义民说,“大家围坐在一起互动一个小时,畅所欲言,不少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疫情助外来户加速融入共治


在芦胜村的2100个外来人口中,有不少已经在村里住了5年以上了。在村民们眼里,这些外来户正逐渐变成“自家人”。今年的新冠疫情则加速了这种融合。

 

叶建华是芦胜村农业合作社“种动员”的总经理,他落户芦胜已有5年多了。2月18日,他看到村里两委班子和志愿者们一直坚守防疫第一线,便主动送来一卡车新鲜蔬菜。



张义民把这样的热心外来户称为“客家人”。目前,已经有19位客家人加入志愿者团队,而村两委班子也根据客家人的特点,给他们安排了适合他们的“责任田”。“我们村里新建了2个健身点,客家人平时比较喜欢聚集在这里聊天、健身,所以我们就把这2个区域包干给了这19位客家人志愿者。”

 

芦胜的这种将志愿者团队引入基层治理的模式被提炼为“PVP”模式,第一个“P”即Party政党,代表党建引领;中间的V是Volunteer志愿者,代表自治;第二个“P”则是Public公众,代表共治。

 

如今,通过党组织、村委会、志愿者三位一体,基层党建引领的自治和共治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

 

村容村貌的改善,使得芦胜村的名气越来越响,村民们的出租房月租从此前的200元一间涨到了800元一间,涨幅达300%。而带独立卫生间的出租房更是高达1000元一间。村民们真真切切尝到了自治共治结出的丰硕成果。



如今,村两委班子将视线聚焦到了“继续提高村民收入”上。用张义民的话来说,“村容村貌等环境的改善是基础,真正体现小康社会的还应该落到村民增收上。”

 

此前,经浦锦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牵头引进“归园居”和“八号桥”,将现有的村委会、天马电脑绣花厂、中河老街一起进行了规划。2019年4月,“归园居”和“天马绣花厂”已确立合作框架,打造“天马1990”文创园区。这几天,这个方案已进入审批流程,一旦确认就将即刻动工。

 

根据这一方案,未来的“天马1990”文创园面积将达到40000平方米,集体经济有望实现数百万元的增收。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天马1990”项目的推进,芦胜村民的“共同奔小康”的梦想即将实现。



记者:樊姝倩 

编辑:樊姝倩 


↑保存图片-打开抖音
和我们一起抖吧↑


猜你喜欢




△ 8年“七连跳” 紫竹跃居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2位,实力从何而来?


△ 一波闵行优质企业“出圈”啦~快来看看有你的单位吗?


△ 热҈热҈热҈,这里的创全热情比三伏天还热!| 创全进行时

△ 闵行迎来“高光时刻”:30多家媒体今天上午齐刷刷到场,做啥?



喜欢就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