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百年沪闵路|第九集:渐行渐远朱家行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0-10-15



渐行渐远朱家行


 播讲|陆缨 


早在沪闵南柘路开通时,沪闵南柘路长途汽车公司就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长途汽车站。这也说明百年前的朱行已有了一定的集镇规模。


朱行,俗称“朱家巷”,据史料称南宋时已有人烟,明代朱氏家族世居,清代设镇,又因本地话“巷”和“行”谐音,故后称朱行镇。旧时,这里是周边乡村的集散重镇。如今四周地段尽显繁华,但朱行却没落了。


面对城市化与现代化飞速发展,老街无所适从,这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既为老街,总是在岁月中积淀了经年风霜和很多故事,在高楼包围中,虽有迟暮的无奈,却也有着独特的倔强。


江南自古就和烟雨分不开。朱行老街地处鱼米之乡,和所有江南老街一样,发达的水系是老街形成的基础。


老街的“水”叫春申塘,这是本地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河,据说是战国时代春申君下令开挖的,明清时期曾屡次疏浚,是当时水上的一条主要航道。发达的河运使得古代朱行迅速繁荣起来,河两岸的居民为了方便日常生活,也往往会在老街的中心修建起市桥。

位于朱行老街的敦义桥(陈长枫 摄)


敦义桥是朱行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斑斑驳驳的桥面留下了岁月的刻印,刻下的是懵懂儿童的嬉耍玩笑、挑担小贩的沿街叫卖、河边妇女的洗衣捶打。一百三十多年的岁月中,石桥宛如一张黑胶碟,收录进了这浓浓的乡间清韵。


石桥下的春申塘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最让人期待的当属那一年一次的“蟹潮王”。每年夏天,四面八方的螃蟹都会涌到这里来,抓回来的河蟹、鱼虾被家 中的老母亲用土灶头配上最拿手的小菜,孩子、大人围成一桌,锅盖一掀,就可以吃个满心满意的欢愉。比螃蟹更美味的是这些缤纷的画面。


“过年的时候,我们这个街上啊会在前头墙里插香,为什么?因为墙上有缝啊,到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还要挂艾草,就挂在门上。”老街上的居民,五十多岁的石阿姨说起这些童年记忆,表情突然生动起来,仿佛在这一瞬间又回到了那个欢笑嬉闹的年代。


老街上年节的热闹从古至今从未间断。逢年过节买猪肉、炖蹄髈,更是老街人家必不可少的欢乐事。七十五岁的夏老爷子曾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杀猪匠,每逢年关,乡里乡亲都会找他买肉过年。说起当年,他依旧是笑声爽朗:“我最厉害的时候,一天可要卖掉几十口猪啦,买肉的人多得不得了。”


朱行似乎长寿的老人特别多。八十七岁高龄的王家奶奶精神非常好,身体硬朗。每年清明时节,她都要耐心地教导小辈折锡箔。“有好多样式,有‘荷花庭’、‘元宝’,清明节家里祭拜要烧给祖宗的。”王奶奶乐呵呵地给我们介绍道,在她看来,这种仪式是祭拜先人的最好方式。“不过现在的小孩子都不会啦,规矩都忘了。”说这话时,她的神情有些落寞。


很早以前,老街兴庙会,凌晨三四点,老人们就已起床准备,小孩子们呼朋引伴的要到书场里去听那些光怪陆离的传奇故事。台前幕后,奔跑、欢笑的身影,那是年少岁月中最美的记忆。


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市、县分治,地方行政区划作出了调整和改变。朱行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于是以王家弄堂的浑塘桥为界,分治于上海市(朱行镇以北地区)、上海县、松江县,普普通通的浑塘桥竟成了地标。


1942年夏季,因日伪政权修筑清乡封锁线,禁止自行粮食交易,以致城区米价疯狂上涨。因朱行地处市、县交界地带,促使镇西街新开了几家米行,浑塘桥边摊贩猛增,从而使这里的米市交易变得畸形的兴旺。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4年开始,国家实行公私合营的政策,市里决定将上海的上百家手工艺作坊聚集起来,放到朱行。就这样,朱行变成了上海市手工艺品生产的大后方。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声名赫赫的海派红木雕刻。


施鹤兵是红木雕刻技艺的传承人,说起当年的这些事儿,心中仍有无限感慨:“当时,所有的木雕企业都集中在这儿,一下子把这个小镇搞成了轰轰烈烈的工艺美术城。那时候,能做出好东西,光荣啊,这是我的手艺。所以我就想做最好的东西,能传承下去,能使用几百年的那种,这就是我们当时的追求目标啊。”


海派红木的兴起,不仅使得这种工匠精神得以传承,更是为缓解新中国建立初期外汇不足添了一份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朱行红木艺雕更是显赫一时,就连外国领导人访华,国礼相赠的红木小件也都出自这里。


朱行,也曾有风光无二的时候。1965年,朱行就通上了管道煤气,那时连南京路、淮海路的弄堂里都没有,所以朱行这里的姑娘都不肯嫁到外面去。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煤气煤气,越看越气,弄的姑娘不愿嫁出去。


岁月无情,老街也有渐渐迟暮的时候,虽还可在依稀间瞥见当年的一抹风采,却似落日余晖,徒添伤感。

朱行老街 (陈长枫 摄)


2017年,在虹梅南路高架桥紧锣密鼓的施工声中,朱行老街与周遭已经完全的格格不入。由于老街密度过于集中,房屋年久失修,违章搭建严重,生活环境恶劣,加之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社会问题频频爆发,完全无法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老街何去何从几乎没有悬念。


为了改变朱行这个城中村的面貌,当地政府决定成立朱行城中村改造推进办,通过发放告知书征求广大居民的意见,几乎百分百的居民都同意动迁。


故事的开始,总是欢声笑语,而故事的结束往往伤感落寞。朱行老街的故事在几百年之后终于走向了终章。


送旧迎新,朱行人带着对老街的眷恋进入了美好的新生活,就像那棵曾是朱行人的骄傲的古紫藤,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霜雪雨,随着老街的变迁不断迁移,最终迎来了新的栖身之地。


谁又能说故事的结尾不是新篇章的开始呢?


           


根据:《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百年沪闵路》改编

作者:吴玉林

制作:陆缨 刘帆

编辑:何婷婷

出品:闵行区政协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 经历最大规模的改造,你可在这里“试驾飞机”重上“蓝天”


△ 人均500元,串起闵行的民宿、古镇、采摘、美村……


△ “中国好邻居”王海滨:浴火重生做公益,聚小善而汇大爱


△ 这座迷人之“城”,扎根闵行20年,蝶变之“城”,要再度倾“城”


喜欢就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