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闵行有个家!75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动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5-01-05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声声关切鼓舞人心。11月29日,“我在闵行有个家”新闻摄影展在马桥华润有巢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9号楼以及区机关会议中心展出。本次展览从5000余幅作品中精选了75张,通过《牢记嘱托》《我们的新家》《我们的奋斗》三个篇章,全景展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闵行一周年以来,闵行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画卷。



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闵行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时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一年来,闵行牢记嘱托,按照各街镇、莘庄工业区的发展需求和辖区特色,已建成21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数超5000个


一年过去了,入住新家的他们过得如何?他们的生活有怎么样的变化?日前,闵行区融媒体中心组织记者和摄影艺术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闵行的足迹,深入全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听心声,看变化。这些摄影作品或聚焦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建设成果,或展示时光流转下城市的温度,或描述新市民在上海奋斗的故事。


新家持续“上新”
《我们的新家》部分展现了近一年来,闵行围绕一线劳动者最关心、最迫切的住房租赁需求,全力打造“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建设成果,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笑脸,铺展出“既有家、更有爱”的崭新画卷。

华润有巢、鑫悦阳光城一期、鹫山小区、城投宽庭九星、中航公寓……这一年来,各式各样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在闵行投入使用更新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一个个新家项目相继落成,一群群奋斗者喜笑颜开。这是摄影团队们拍摄一圈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来自闵行区摄影家协会的秦森来到了位于莘庄工业区的鑫悦阳光城一期“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这里共500个床位,能较好地为园区内企业一线产业工人提供租房保障。他看着企业员工把住房难这一大难题解决了,感到很欣慰。“真心希望他们过得好。”他按下快门,记录了何先杨与室友做饭的画面。

另一边,区影像艺术家协会的杨振兴来到了鹫山小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这一栋栋别墅竟能提供100个床位。”看到农民自住房被打造成“一张床”和“一间房”,杨振兴直呼惊喜,生活在闵行60多年的他,感受到了本地土著的热情。
最让大家难忘的,当属中航公寓,这里的3号楼住着100多位外卖小哥,是网红“骑手楼”。区融媒体中心摄影记者张熠楠回忆,他与拍摄团队在这里呆了四五个小时,抓拍到小哥和这个“新家”双向奔赴的美好画面。“虽然他们很辛苦,但是这里配套设施齐全,他们的生活也比较丰富,不少小哥自发加入了特色志愿者队伍,为社区长者送餐、给陌生人指路等。”

配套并不是摆设
《我们的奋斗》部分里,一位高大帅气的年轻小伙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是吴涛,是有巢社区的物业从业人员,照片中他正在打篮球。另一边,一位男子正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他叫张颂蔚,是吴涛的室友,俩人都是去年入住马桥华润有巢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说起一年前总书记的到来,他们依然激动不已。这一年,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见证了家的发展和变化

“这一年,配套设施更完善了,各种业态也更齐全。”吴涛对着镜头一脸开心地说,室外篮球场、羽毛球场、主题露营草坪等公共设施都满足了他对家的所有需求,足不出“户”就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在拍摄吴涛和张颂蔚时,摄影记者惊喜地发现,这些配套设施都不是“摆设”。“傍晚时分,大家下班了,健身房要排队、篮球场热闹了、共享空间都是人,有在做饭的、有在洗衣服的,有在唱吧K歌的,看得我很羡慕。”张熠楠笑着说,人气、烟火气、生活气息是他最难忘的。

屋外是奔波,屋内是温馨
现场,一张特殊的照片让不少人驻足停留。照片被一扇窗分为两个部分,窗内,年轻妻子在厨房做饭,丈夫在一旁温柔地聊天,两人笑得很开心,屋里充满了温暖与希望。窗外,一名男子步履匆匆地走过,在夜色中留下背影。该作品是由区融媒体中心摄影记者徐恺凯和张熠楠共同完成拍摄的,他们说,设计出如此强烈反差感的镜头语言,是想表达生活的多面性以及经营家庭的不易。


照片的主人公叫刘婷婷,她是一名全职妈妈,也是华润有巢社区的宝妈志愿者。去年10月,刘婷婷辞去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跟随丈夫离开山东赴上海打拼,一家三口住进了位于马桥镇的华润有巢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今年,他们从“一间房”搬进了更为宽敞的“一套房”

走进刘婷婷的房间,徐恺凯的第一印象是井井有条、充满童趣。在跟拍过程中,他了解到刘婷婷积极走出家门为社区做志愿服务的故事,并用镜头记录了刘婷婷与宝宝相处的画面、在工作中自信的状态。
这与他来拍摄之前想象的场景大相径庭。“我们想象中,他们的家可能比较拥挤,但实际上屋子很温暖,布置得很温馨。”徐恺凯回忆道,婷婷在空间不大的客厅里布置了一处宝宝学习玩耍的小天地,平常,她和宝宝在这里一起画画、学英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点滴仿佛在传递着“虽然房子是租的,但生活是自己的”的生活态度。“我看到了刘婷婷生活状态的改变,也看到了她积极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的状态,更直观感受到了她与新家的双向奔赴,以及扎根上海的决心。”

从山东到上海,从陌生到熟悉,从沪漂到归属……夫妻俩在异乡奋斗打拼的故事让人动容,“作为一位父亲,我能感同身受婷婷的不易,所以设计出这样一个作品,希望大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发现珍贵、拥抱平凡。”徐恺凯说道。

他们的世界很安静,却充满正能量
“送好每一单,服务好每一个顾客,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的家,也为上海做些贡献。”看着作品简介,张熠楠感慨良多。这张照片讲述的是听障骑手王晓琳的故事,照片中,他和同事站在宿舍门口,对着镜头开心地笑。

骑手楼里住着100多名外卖骑手,其中有20名听障骑手,王晓琳就是其中一位。王晓琳祖籍河南,是一名九零后。今年年初,他来到上海务工,入住了中航公寓,虽然他听不见、说不出,但很快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上海的新家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但照片中的他笑容灿烂,眼神坚定。如何将他明亮的双眼真实呈现?打光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负责给王晓琳打光的老师老王是一名资深灯光师,老王告诉记者,这是他从业多年来第一次为听障人士打光,之前心里有些忐忑,但见到本人后完全打消了顾虑。“他非常配合,也会积极地跟我们沟通想法。”老王说,王晓琳清澈的眼神很打动人,所以每次拍摄前,他们都会在晓琳正前方5米处布置一个聚焦灯光,同时,由于晓琳的五官立体,他也会重点在晓琳的斜前45度角布光,把他的面部轮廓进行立体展现

“房间没有太多摆设,周围都静悄悄的。”张熠楠回忆,他来到王晓琳的宿舍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安静,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快乐交流,结束了午高峰工作的王晓琳刚回到宿舍,就与舍友兴奋地比画起来,他们笑得很开心,好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拍摄时,一个小细节让张熠楠印象深刻。“刚开始拍,王晓琳一直摇头,经过沟通后才知道他忘记剃胡子了。”张熠楠笑着说,事情虽小,但足以看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
王晓琳的故事是无声骑士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通过努力,在城市中自信地驰骋,做好服务,为千万市民送去便利。这是关于梦想、坚持、奋斗的故事,也是一场关于平等、尊重和创新的旅程,而王晓琳和他的同伴们,正在这条路上,勇敢前行,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温暖的风景。

10天拍出5000幅作品

作为摄影展主要负责人之一,张熠楠接到这个任务时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我需要组织大家在10天之内完成8个人物、5个项目点位的拍摄。”抱着分秒必争的态度,张熠楠快速梳理出拍摄对象的特色,并通过区摄影家协会、区影像艺术家协会招募到了十余名摄影爱好者共同参与拍摄。

一张看似简单照片的背后,有时需要四位工作人员的协调配合。“两位摄影老师、一位灯光老师、一位统筹指挥,这是标配。”张熠楠介绍说,光是设备清单,就写了长长一页纸,他们需要针对不同场景配备不同镜头,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最佳角度和光线条件,还需要时刻关注受访对象的情绪,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精彩的瞬间。
10天的披星戴月,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任务,拍摄了5000多幅作品供入展挑选。

每张作品,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摄影师们说,拍摄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小确幸”。无论是健身房里的积极向上的年轻人,还是抬头随手一拍的灿烂星空,抑或是共享厨房中的烟火气,都在按下快门时定格,成为这个时刻永恒的记忆。展出的内容有限,但关于“新家”的故事,还在继续……


记者了解到,该摄影展由中共闵行区委宣传部指导,区融媒体中心主办,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区摄影家协会、区影像艺术家协会协办,并得到了2024年度闵行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摄影展会场


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马桥AI店)9号楼一楼(向公众开放)
区机关会议中心一楼大厅(不对外开放)


记者:杨陶然摄影:张熠楠初审:陈依婷复审:姚怡莹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今日闵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