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天皇在历史上一直拥有实权么?

2017-01-03 刘韬 时间投资


《哈佛日本文明简史》读书笔记


开始之前,先来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它薄,短短不到200页,排版也不密集,让人读起来没有压力。


在此之前,我对日本历史的了解停留于各种碎片。因为缺乏体系,加之“年久失修”,所以即便去过日本,除了看到京都汉唐风格的建筑,跟着惊呼一二之外,对日本历史并无深刻的感受——倒是这本书,帮我开始建立起一个关于日本历史的大纲。


作者用200页写了一部日本简史,我若再精简一下,试图用2页的读书笔记再阐述一遍日本历史,未免贻笑大方——所以,不如挑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说不定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1

日本没有史前文明?


错误。


日本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最早可追溯到约公元前三万年,是一些精美的石器;时间上固然和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周口店人(距今约50万年)无法媲美,可是也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了。


后期出土的陶器则可追溯至公元前约一万年(时间上相当于我们的山顶洞人),但这些陶器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因为这些陶器上都刻有绳纹,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绳纹文化”;历史学家认为,这些陶器的古老程度远远超过了中东出土的任何陶器——而我在伊朗旅行时,参观过埃兰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制造的陶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的夏朝甚至更早),已经令人大为惊叹了。


绳纹文化之后,日本经过了弥生时代,之后进入大坟时期(公元3-6世纪)。之所以称为“大坟”,就是因为这一时期遗留下来不少巨大坟墓,而其中最大的一个是仁德天皇(313-399年在位)的皇陵,体积竟然是埃及金字塔的2倍,远大于秦始皇陵。


而同样是在大坟时代,日本正式出现了“大和”的称呼:一个大王被称为“大和大王”,而他的这个名字又是来源于其宫殿建立在古代日本最富庶之地——“大和平原”之上。


所以,再去日本时,我还很想去看看绳纹文化那些几万年前出土的奇怪器皿,以及至今仍分布在大阪关东平原上的那些“大坟”。


2

天皇在日本历史中一向手握大权?


错误。


其实天皇在日本的地位很微妙、很有趣,甚至还有些荒诞:一方面,长期以来天皇本人既是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神(神道教中天照大御神的子孙),理论上集神道教、佛教、儒教最高统治者于一身;而另一方面,天皇却长期处于“统而不治”的状态,国家实权一直都在别人手中。


日本最早出现“天皇”这个词,是大海仁皇子(672-686年在位)所造;他效仿唐朝颁行了一系列法典制度,并自称为“天皇”,以取代之前“大王”的称呼。


天皇在初期一直拥有实权,但从986年开始,藤原氏中的藤原北家就开始取得对朝廷的绝对控制权。藤原氏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天皇,生下皇子后就逼迫天皇退位,让自己的外孙当了新天皇——简而言之,天皇被架空了,而且这一状况一直持续了近1000年,直到明治天皇搞了明治维新,才有所改变。


比如,从12世纪开始,日本逐渐进入了武家统治的幕府时期(武家的军政府被称为“幕府”)——早期幕府大致经过了平氏幕府、源氏幕府和足利氏幕府,但幕府的更迭并未改变天皇被架空的状态。


平氏幕府的平清盛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天皇,并在生下皇子后逼迫天皇退位(满满的套路,老天皇内心是崩溃的有木有);源氏幕府的源赖朝则将总部设在了镰仓,和皇族所在地京都形成两个政治中心对立的局面;而足利氏幕府虽然是打着“天皇亲政”的大旗推翻了源氏幕府,可不久也就和天皇决裂了。


足利幕府衰败之后,因为地方武士团势力的兴起,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1467年-1600年);多达几百个地方势力在日本这么个小地方割据,自然也就没有谁还能顾得上天皇。


战国时代随着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这三大牛人的崛起而结束,日本就此进入了德川幕府时期(17-19世纪)。和源赖朝一样,德川幕府也避开了京都,把总部设在了江户(现东京),这一时期的掌握实权者还是幕府,天皇只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


这里想顺便提一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这三人真是“活久见”的典型案例。


织田信长是第一代领导人,出生于1534年,卒于1582年(被刺杀)。


丰臣秀吉是织田信长封臣,生于1536年(比织田信长仅仅小2岁),但活得久,一直活到了1598年,这就比他的老领导多活了16年。


德川家康又是丰臣秀吉的封臣,生于1542年(比丰臣秀吉小了6岁),但却一直活到了1616年——最终,因为活得久,天下落到了德川家的手里。

德川幕府下的江户时期是日本大发展时期,持续了200多年;其后就到了19世纪,日本进入了明治天皇时代,时隔900年天皇终于又重新大权在握;但这一时期同时又是日本大力西化的时期,西方的议会体制和政党体制被引入日本,并日益成为重要的政治势力——在这一大背景下,随着明治天皇这一“强人”的去世,天皇的实权其实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接下来的日本进入了军国主义时期,随着不断发起各项战争,极端右翼组织和军部在日本国内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势力,加上西方化的政治体制,天皇并不拥有很大实权(相应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天皇并未作为战犯受审);这一时期天皇权力的最精彩展现,恐怕就是1945年裕仁天皇打破国内是否应投降的争执僵局,决定签署投降书了。


二战之后,日本被美军接管,开始了去军国主义和民主化建设的进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了神道教的国教地位;而裕仁天皇也在1946年元旦发表了《非神宣言》,否认了自己的神性;同时,新修改的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的象征,但其地位源自人民的意愿,其主权也存在于人民之中”。


至此,天皇在日本彻底失去了实权,成为代表尊严和荣誉的国家象征。



纵观日本历史,天皇其实仅在非常有限的时期内实际拥有大权,大部分时间里天皇都是一个国家象征,在荣誉和尊严上享有地位,但实际权力则长期掌握在大臣手中;这和中国的历史有所不同,我们虽然也曾多次出现权倾一时的重臣,但大多并不长久,皇帝总会很快夺回权力,而不是任由权力从一个重臣转向另一个新的重臣。


另外,虽然天皇长期被架空,但却一直没有出现被某个重臣“取而代之”的情形。重臣们把女儿嫁给天皇,生下皇子再逼迫老天皇退位,本身就表明大家非常重视出身和血统,而不是直接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自己宣布登基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神道教传统有关。因为神道教极其讲究出身,认为天皇从家谱上是追溯到天照大御神的,天皇就是天照大御神的直系子孙,而其他每个贵族也能追溯到自己的神明——这也和中国不同,我们常见的做法,是在山脚下或河沟中挖出一块带字的奇石,便足以论证称帝的合法性了。


当然,这也可能和天皇一直以来并无实权的状态有关;正是因为没有实权,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一定冒这个天下之大不讳了。


3

日本的历史,真就是一部“对外学习史”


日本历史从大的脉络上,可以划分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朝鲜人南下,带来弥生文化开始,推动日本社会从狩猎向农业转变,这一时期历经了上千年。


第二个时期是向中国学习,派出遣唐使大力学习中华文明,并创造性消化吸收;这也是国人一直津津乐道之处。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第一次正式派遣“遣隋使”是在607年,而最后一次派遣“遣唐使”是在839年,而这时日本国内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已经渐渐褪去;此后的长期时间里,日本消化、吸收并再创造了属于外来文化的中华文明。


第三个时期是向西方学习。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便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所有的非西方国家中,只有日本既维持了独立,又实现了工业化,并且跻身世界列强之列”;而在二战以后则表现的同样显著,一方面是军国主义在战后快速的消除,现代民主和政治体制被确定起来;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上用极短的时间,不但快速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利用冷战的窗口期,一跃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第二大经济体。虽然90年代泡沫破裂后元气损伤,但日本至今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位于美国和中国之后。



如果历史也有一个缩放条,那么如果我们把历史压缩,就会感觉日本在每一次重大变革之前,都表现的极为坚定、决绝,认准先进文明,便立即掉头、全力追赶,仿佛没有一丝的瞻前顾后。


但如果我们把历史展开,就会发现这其中也充满着焦虑、纠结和挣扎。


正如书中一段讲到明治维新时期所说,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鸿沟扩大了。家庭内每一代成员的生活经历也大不相同——祖父母出生在德川时代的晚期,父母出生在19世纪80年代的西化时期,孩子们则出生在20世纪之初”。


再想想,这何尝又不是在描绘我们的当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