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现象|冯小刚聪明应对《芳华》政治审查】

2017-12-31 晓峰 亚美时事学堂

【亚美导读】中国电影《芳华》票房打破冯小刚历来导演作品纪录,这部片的评价两极,有人觉得感人,有人认为反思不足。中国学者朱大可表示,“如今的政治审查环境里,冯小刚已经做得很聪明。”

 

《芳华》1215日上映以来,票房累计已突破人民币10亿元,创下了冯小刚历来导演作品的票房纪录。中国社群平台上出现许多有关《芳华》的评论,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怀旧片,呈现冯小刚和编剧严歌苓记忆中19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工团生活,但是电影少了原著中对时代的批判和人性的反思,而更多以展现文工团女兵的青春肉体来吸引观众。

 

有批评者认为,电影是打着回忆青春的幌子,抹黑部队,抹黑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比如,一头猪跑进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游行队伍中,刘峰和一帮战友撞开游行队伍去抓猪,这让一些人觉得是在辱毛;又比如,何小萍在文工团饱受战友欺侮,却无处申诉,最后被发配战场,这又让某些人感到是在歪曲当时的部队风气。尤其是立过战功的刘峰、何小萍,最后流落社会底层,成为文工团战友中境况最惨的一对,不仅违反了好人有好报的朴素价值观,也与官方歌颂英雄的主旋律格格不入。

 

在此之前,《芳华》还因为提及了1979年的中越战争而被视为触及敏感题材。电影中热心助人的男主角后来在战争中伤残,中国经济起飞后沦落社会底层,还被警察欺负。片中常受排挤的女主角,则因在战争中看到大量重伤者而患有精神疾病。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在上海的一场演讲中表示,过去中国的电影院都是以“90“80为目标观众;《芳华》改变了这个现象,中老年人透过电影想要回顾过去岁月的欲望、补救失落。

 

他说,《芳华》制造价值分裂的情况,许多民众虽然觉得很感动,但这部片无法疗愈有思想深度的人,因为电影对加害者没有道德谴责,对加害者没有说法,就相当于对文革没有忏悔。受害者互相抱团取暖,反而丧失了反思和反抗的契机。

 

但他表示,在如今的政治审查环境里,冯小刚已经做得很聪明,他的努力具有示范意义。

 

根据“1905电影网45岁以上观众对这部片的票房贡献达35%,华北、西南、华南地区中老年观众贡献度更超过50%,不少中老年观众组团到电影院看自己的青春年代。

 

按照冯小刚的说法,《芳华》很暖,但本质上是一部悲剧。这个评价比较实在。《芳华》大胆触碰中越战争话题,大胆展示人性和社会的扭曲,同时又向一代人的青春致敬。在时下中国的文艺创作氛围中,冯小刚把握艺术和政治之间微妙平衡的能力,殊为难得。

 

《芳华》引发的争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左右思潮较量的延续。近几年来,在卓有成效的舆论管控下,左右之争表面上趋向式微,但双方仍一直在暗中较劲。借《芳华》展示出的文革以及现实中的某些阴暗面,左右思潮好像都找到了宣扬自己价值观的发力点,《芳华》想不躺枪都难。


但是,大多数观众是抱着看一场好电影的心态走进影院,而《芳华》也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那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评论,在《芳华》的艺术成就和高歌猛进的票房面前,则显得无足轻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