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只用13年 就把一种随处可见的鸟儿吃到灭绝边缘】

2018-04-09 亚美时事学堂 亚美时事学堂

【亚美导读】1979年到1990年,俄罗斯贝加尔观察站标记了10460只黄胸鹀。而2012到2015年间,这个站一共标记到了9只。前天,黄胸鹀正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距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你也许从未听说过这种小鸟,但你很可能听过它的另一个名字——它在菜单上的名字:禾花雀。


并不很久以前,禾花雀/黄胸鹀还是一种漫山遍野的鸟。2004年之前,它的评级还是最安全的“无危”;那年发表的数据认为仅在欧洲就有60000-300000只个体,全球数据应该数倍于此。


到了2015年,同一组研究者估计,欧洲的成年黄胸鹀数量大约是120-600只。人们仍在争辩它在亚洲东部的种群受到了何种打击;最悲观的场景下,十年里它减少了99%。


乍看起来,这样一种鸟类竟然会濒危,似乎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黄胸鹀面临着一个致命问题——它们是候鸟,每年迁徙到南方越冬;而它们迁徙之路要经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做中国。在这里,黄胸鹀是一种传统美食。


从1992年起,每年三水禾花雀美食节就捕杀数千只。1997年这个节日被禁,但是禾花雀黑市依然存在,佛山一个黑市一天之内就卖出了约1万只。东莞则骄傲地把“三禾宴”(禾虫、禾花鲤、禾花雀)称为本地头号美食。


道理上讲,黄胸鹀作为稻田常见物种,成为饮食传统的一部分原本并无不妥;但它已经异化为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身份象征。黄胸鹀不过麻雀大小,当年都是论串卖,但如今因为稀缺,每只的价格动辄上百元,还经常用其他的鹀类冒充。酒店一般以一人一只的方式上菜,但极端奢华的宴席可以一次吃掉数百只。

1997年的香港,禾花雀还是这样出售的。


随着黄胸鹀的种群崩溃,抵达越冬地的鸟儿越来越少,猎人已经向北转移,在迁徙的半路上截杀。2008年浙江省拦截了一批正向南方转移的禾花雀,仅这一次就是4300只。


二十年前还有很多广东人见过数万只黄胸鹀成群迁飞的场景,十几年前北戴河的观鸟者还会为铺天盖地的黄胸鹀而惊叹。这样一种鸟儿就这么没了,人们难道不会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