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鸟故事 | 海州湾水鸟印象
▍写在前面
5月9日-12日,在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的支持下,勺机构成功组织了连云港水鸟联合大调查。连续三天的晴好天气以及数十万的鸟群给每一位调查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此次参与调查的侯笑如的后记。
▼
海州湾水鸟印象
2019“阿拉善SEE任鸟飞
勺嘴鹬在中国 连云港”水鸟调查后记
作者 / 中国观鸟会 侯笑如
滨海城市连云港的海岸线有170多公里,临近滨海的海湾称为海州湾,胶州半岛以南。海州湾内有7个岛屿,属于南黄海的一部分,东界以岚山头和东西连岛的连接线与黄海相连,面积大约是820平方公里。
海州湾沿岸地区可以分为三段,北段到兴庄河口,基本上是以石英砂为主的砂质平原海岸,长约27公里,潮间带滩宽约1公里;中段从兴庄河口到西墅,是以粉沙淤泥为主的淤泥质平原海岸,长约26公里,潮间带滩宽3-6公里;南段从西墅到烧香河北口,是稳定的以中细沙海滩为主的基岩海岸,长约44公里,海滩狭窄,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此段。
5月10日至12日三天水鸟调查的主要区域在中段:兴庄河口至西墅北边的临洪河口一线,临近的海湾内的岛屿称为秦山岛。
兴庄河口以北和西墅以南地区虽然不在我们此次调查的区域内,但也同样是海州湾地区重要的水鸟栖息地,在我们调查期间也有大量水鸟栖息。
▲这张截图上标注的最北和最南点之间是我们此次调查的主要区域
此次三天的水鸟调查是“阿拉善SEE任鸟飞——勺嘴鹬在中国 连云港”活动的主要内容。“勺嘴鹬在中国”组织了此次活动,参加的11位调查员主要是来自“勺嘴鹬在中国”的工作人员和中国观鸟会、福建观鸟会、深圳观鸟会、常州自然观察团的志愿者,南方科技大学的水鸟迁徙研究专家蔡志扬老师担任专业指导,连云港的资深观鸟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海州湾水鸟调查的韩永祥老师全程参与本次调查,并给予调查工作来自本土的强力支持。
▲调查员大合照
满满一海滩的大中小型30种鸻鹬披着一身特征明显的繁殖羽,让志愿者叹为观止,它们各具性格的跑跑跳跳、寻寻觅觅更是让身为观鸟人的志愿者兴致盎然,而最令人惊诧的是下面这些值得好好说一说的记录数量。
▎首先是总数量一天一个观察点超过60,000只。临行之前,“勺嘴鹬在中国”的李静介绍说,这里有10万左右的水鸟等着大家来数。我只知道10万的数字不小,却没法想象那么多的水鸟出现在同一片海滩是什么样的状态。
5月12日我在临洪河口参加调查,三个小组在不同方向计数,并综合蔡志扬老师运用计算公式测估的方法,测量后的总数量是61,000只;5月11日临洪河口低潮时中国观鸟会的志愿者关翔宇运用网格计数法,综合计数的结果是60,000至90,000只。
对比以往的记录,2018年5月5日在青口河口的一次调查超过了100,000只,这些数量都远远超过了2004年以前几千只的统计数量。
这样集中的数量明显地可以印证蔡志扬老师介绍的情况:这条迁徙线上的鸻鹬对南黄海这块滩涂的依赖性非常强。我们需要重视对这块滩涂的保护,加大保护力度,同时也提醒我们更多关注鸻鹬类密集栖息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比如疫病(人类和鸟类)的监测、鸻鹬类鸟迁徙行为和繁殖行为的变化、对区域生态影响因素的变化等。
▲临洪河口退潮时散落的鸟群
▎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是《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稀有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物种,全球的估数是15,000至30,000只,5月11日青口河口的数量量超过24,000只,5月12日这个点的数量达到了30,000只,从观鸟者的角度粗略地来说,我们在此次调查中见到了超过全球数量80%的半蹼鹬。对于一个近危的物种来说,这样的数量足以显示了南黄海对濒危保护物种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数不清的半蹼鹬鸟“墙”(混有黑尾塍鹬、反嘴鹬、灰斑鸻等)| 拍摄:闪雀
▎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同样也是近危物种,对斑尾塍鹬之前印象最深的是“E7”这个明星鸟。这次笔者个人记录中的最大斑尾塍鹬数量是5月12日在临洪河口鱼塘点的200只,记数当时,正好和参与过斑尾塍鹬跟踪研究的蔡志扬老师分在一组,更是加深了对斑尾塍鹬、水鸟迁徙观察和研究方法、意义的认识。
▲斑尾塍鹬 | 拍摄:金莹
▎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在中国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是濒危物种,比前面两种塍鹬的濒危级别还要高出两个等级,全球估计数量不超过1000多只,此次调查中一天的记录超过10只,蔡志扬老师5月12日在临洪河口鱼塘点的计数量是11只。
笔者多年来一直参与鸟类环志的工作,对环志信息回收的重要意义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以往发现有佩戴环志标记的鸟仅限于一两只,此次笔者在兴庄河口一次看到了6只戴有旗标和彩环的黑尾塍鹬,另外还在高潮地的鱼塘里见到一只戴蓝色旗标的红颈滨鹬(环志于日本),这样大量的回收信息,充分说明环志对于人类理解水鸟迁徙、有效保护水鸟栖息地来说,是至关重要且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值得志愿者多加关注。
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佩戴旗标和彩环水鸟比较多。在调查开始前一晚的准备会议上,蔡志扬老师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记录鸻鹬的环志信息。在之后三天的调查中我们一共记录到44只佩戴旗标彩环的黑尾塍鹬,环志地点是西北澳,其中大多数是对西北澳环志黑尾塍鹬的首次信息回收。
此次调查的突出特点在于,本次全程采取了科学家与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模式,除了“勺嘴鹬在中国”机构对本次活动的科学策划外,还引入了科学家现场指导和相关科学方法的应用。
▲兴庄河口带有彩环的黑尾塍鹬 | 拍摄:闪雀
海州湾地区比较全面的水鸟调查数据可以追溯至2004年,国内外的相关调查与研究显示,在连云港沿海滩涂上发现了超过20种的底栖软体动物,我们调查的区域里有的地方1平方米的范围里有超过2万只的蛤,其他还包括螺、蛏、蚶等,这些小型双壳软体动物为春迁到这里停留的水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物。所以海州湾可以称之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水鸟的“大食堂”,这里为春迁水鸟提供了漫长飞行的重要停歇地,也为他们不久后的繁殖提供着主要的能量储备。科学观察和研究表明,海州湾地区的潮间带和临近鱼塘对迁徙水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觅食地和栖息地,海州湾地区列入世界重要鸟点是非常必要的,未来将其列为国家级保护区更是必不可少的保护措施。
与海州湾关系密切的连云港,历史上属于海州地区,与“海州”相关的历史地名包括祝其、东海、淮州、新海连等,这些地名均先后出现在《禹贡》《史记》等诸多历史典籍中,说明这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这里具有一千多年的渔业和盐业发展历史,绵长的海岸线上丰富的水产资源,长期供养了这一地区的人民,今天,这里的环境面临着考验,承受了压力。作为擅长选择的我们,需要选择新的生存方式,这对人类是一种新的考验,希望我们在新的选择面前不会退缩。
—
▎参考文献
1.Conserving unprotected important coastal habitats in the Yellow Sea: shorebird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and food resources at Lianyungang,Ying-Chi Chan等,未发表。
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https://www.iucnredlist.org
3.《海州区志》,1999
4.《连云港市志》,2006
▲
▍写在最后
- 致 谢 -
本次连云港联合大调查项目感谢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的经费支持,感谢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员孙延安提供车辆资助,感谢连云港墟沟小学提供会议及培训场地,感谢南方科技大学水鸟迁徙研究专家蔡志扬及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研究中心研究员彭鹤博的科学指导。
最后,也感谢各位调查员的积极参与,希望此次调查能为连云港水鸟栖息地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
【阅读更多其他精彩调查回顾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