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四青年节】忆龙江热土上那些爱国青年

关注饶河 2021-05-07

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中国大地爆发。民族危难之际,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今天,让我们回忆龙江土地上那些爱国青年,重温历史,以此缅怀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 ★ ★

金剑啸,那个永远26岁的年轻人

金剑啸

照片中的人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左翼文化战线的先锋和引领者,笔作刀枪、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革命艺术家金剑啸。他牺牲时年仅26岁,时光被永远定格在照片中年轻面庞上。

1933年到1934年间,金剑啸和战友们先后利用伪《大同报》和《国际协报》创办《夜哨》和《文艺》周刊,他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漫画和戏剧等爱国主义作品,抨击黑暗,憧憬光明。他还和罗烽等人在哈尔滨创建了党领导下第一个半公开性质的抗日剧团《星星剧团》,金剑啸亲自担任导演和舞美设计。

此后,他辗转齐齐哈尔、哈尔滨两地,继续以笔做剑,唤起民众觉醒,奋起反抗,开展抗日救国斗争。

1936年6月13日下午,日本驻哈总领事馆特高课在哈尔滨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金剑啸是其中一个。1936年8月15日,金剑啸等四位抗日爱国志士,慷慨就义于齐齐哈尔北门外。

★ ★ ★

邓洁民和哈尔滨东华学校

邓洁民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与北十九道街交口的转角处,一座巴洛克式青砖小二楼已修缮一新。这里是周恩来早年来哈居住地抢救性修缮工程现场。那时这座房子的主人叫邓洁民,是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念书时的校友。

1917年回国后,抱着教育救国的愿望,邓洁民在哈尔滨筹办东华学校。

《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党史大事记》对1919年的记载中,有多条与东华学校相关:5月6日,五四运动消息传到哈尔滨后,东华、育才、三育等校学生、部分工人和市民4000余人举行了示威游行。5月23日,东华等学校学生再次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等口号,要求取消二十一条。6月16日,东华学校学生在街头演出《越南亡国泪》等活报剧,以警同胞。6月26日,东华学校组织的赴京、津各校参观团归哈,向市民报告京津学运情况,“以资考境”。

作为年轻的教育家,邓洁民倡导新文化及教育改革之新思想,吸引了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到校任教。在学生中建立青年会、爱国会等团体,师生间还联合组成国文学会、英文学会、体育学会和新剧团,广泛开展各种进步活动,成为哈尔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那段时间,东华学校成为国内革命者赴苏俄学习和考察的中转站。

1926年4月,邓洁民在天津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6岁。但他身后留下的学校,已成为哈尔滨地区学生反帝反封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活动中心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这里走出的大批进步学生奔赴抗日救亡最前线。

★ ★ ★

大智大勇于天放,东北抗联一传奇

于天放

他,20岁考入清华大学,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校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他与同学创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

他,是李兆麟将军的战友,为“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露营之歌》填过词。

他,不幸被捕,从日本宪兵队的牢房成功越狱,后出书记录,书名《牢门脱险记》。

他,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大学校长。

他,就是被毛泽东主席称赞“大智大勇,人民英雄”的传奇人物——于天放。

如今,距绥棱县东南24公里的一个村子,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44年12月19日,由于汉奸出卖,于天放在绥棱县宋万金屯(现天放村)小学被日伪警察抓捕,后被关入庆安县监狱。

1945年1月9日,敌人用专车将于天放从庆安转押到其时的北安伪警务厅特高课收容处。

7月12日凌晨1时左右,于天放以解手为名让已喝得醉醺醺的看守打开牢门。这时,在另一名抗联战士赵忠良配合下,两人协力打死日本看守石丸兼政后,悄悄打开三道铁门,翻过围墙,成功越狱。

“东北是我的家乡故土,我爱祖国、我爱东北、我更爱家乡、我也爱树海无边的小兴安岭,不管敌人怎样凶恶残暴,抗日斗争的烈火是不能被压下去的,我决心埋尸故土,也不离开东北一步!”于天放在书中这样说道。

★ ★ ★

马骏:黑土地走出的红色先驱

马骏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搞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马骏曾经发出的铿锵有力的誓言,萦绕在人们耳边。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马骏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始终站在前列,勇于斗争。他擅长演讲,无畏无惧。为了反抗压迫和统治,他多次以组织者的身份发动学生和各界民众组织示威、游行、请愿以及罢课罢市等行动,并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成为五四运动京津地区主要青年领袖之一。 

1920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共早期党员,也是天津和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2年初,马骏受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派遣,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

马骏是最早来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

指导组建救国唤醒团,是马骏在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贡献之一。哈尔滨“救国唤醒团”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持续半年之久,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力量,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哈尔滨的代表势力,为后来党领导的反帝爱国斗争奠定了基础。 

1927年11月中旬,中共北京临时市委成立,马骏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但临时市委11月下旬就遭到了破坏。12月3日,马骏同其他四位委员被京师警察厅逮捕,关押在北京中央监狱。

1928年2月15日,马骏烈士慷慨就义,年仅33岁。 

★ ★ ★

在哈尔滨 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

瞿秋白

当《国际歌》响起,那澎湃的旋律穿越历史的厚重烟云,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不惧艰险、不懈奋斗。

也许你不知道,《国际歌》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是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瞿秋白是在中国大力传播《国际歌》的第一人,他不但翻译、介绍和传播《国际歌》,并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国际歌》的深刻内涵和革命精神。

瞿秋白是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他在《饿乡纪程》中感慨:“我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党的空气”。20世纪初的哈尔滨,是马列主义向中国传播最早的前沿阵地,而瞿秋白是第一个向内地传出“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感受十月革命气息的城市”的中国人。

1923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主编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瞿秋白将法文“国际”一词改用音译,使得“英特纳雄耐尔”不仅从章节上唱得顺口,更是传达了“全世界无产者唱起来同声相应、情意交融的意念”。尽管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中国劳苦大众,却能与世界“异口同声”,遥远共鸣。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年仅36岁的瞿秋白最后一次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从容赴死。

又是一年五月,阳光明媚,

又是一年五四,血脉偾张。

加油,中国青年。


来源:综合龙头新闻等

编辑:高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