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troke: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再探

杨中华 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2023-05-13
虽然脑白质高信号(WMH)可能有多种病因,但主要与年龄和高血压有关。虽然脑血管危险因素与WMH有关,但其他WMH的作用仍然存在分歧。先前的研究表明慢性低灌注、脑血管反应性受损和血脑屏障渗漏有一定作用;然而,人类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高血压改变脑血管结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脂透明质沉着,进而可能导致慢性低灌注和缺血。目前,对WMH的病理生理学仍知之甚少,除了适当控制血压外,还缺乏有效的预防策略。
病变的空间分布模式可能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病理生理学提供线索。值得注意的是,WMH偏爱脑室周围和深部白质(white matter,WM),这是一个与大脑内边缘带的重叠区域。先前的研究表明,脑血流(CBF)最低的区域可能更容易发生WMH。虽然内边缘带区域是一种解剖学上的说法,但灌注定义的分水岭区域尚未被描述。
2022年5月来自美国的Peter Kang等在Stroke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验证假设:在WMH密度最高的分水岭检测到氧摄取分数(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OEF)升高(OEF是这是缺氧缺血的标志)。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一家学术医学中心进行的这项横断面研究(2016年至2019年)中,参与者年龄>50岁,合并一系列脑血管危险因素,并接受了脑磁共振成像检查,包括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非对称自旋回波、Flair以及DTI分别测量脑血流量(CBF)、OEF、WMH,和WM的完整性。将生理分水岭定义为年轻健康队列中CBF低于平均WM CBF的10%的区域。
在42名参与者(年龄50-80岁)的队列中,生理分水岭区域与WMH病变密度最高的区域是重叠的。随着CBF下降和OEF的增加,WMH密度增加。调整血管危险因素后,分水岭OEF升高与WMH负荷增加和微观结构破坏相关。相反,WM和分水岭CBF与WMH负荷或微观结构破坏无关。此外,在越接近WMH病变的同心圆圈内,OEF逐渐增加而CBF下降。
最终作者认为,分水岭区域的慢性缺氧缺血可能是脑小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促进了WMH的发展。分水岭OEF有望成为辨别脑小血管疾病是否进展的影像生物标记物。
文献出处:
Stroke. 2022 May;53(5):1570-1579. doi: 10.1161/STROKEAHA.121.035674. Epub 2021 Dec 10.
Oxygen Metabolic Stress and White Matter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