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智能手机依赖和网络依赖≈沉迷酒精和吸毒

2017-10-16 【济宁星空】 订阅号智能服务

世界手机拥有率图

中国为58%,美国为72%,德国60%


智能手机拥有的支付功能和各种APP,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巨大便利,随着微信及支付功能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其中。2017年6月3日,日本《钻石周刊》刊登中岛惠的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中国人患上了智能手机依赖症》,描述中国人已经到了手机成瘾的地步。

手机及其APP的确给我们带来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数字信息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如果数字依赖却是另一回事。

数字依赖症越来越严重

我们经常看到,聚会的家人和朋友并不是完全投入地聊天,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拿出手机检查是否有信息、通知或电子邮件,甚至有人始终沉浸在智能手机中,忘记了真实世界中真实的人。


这发生在餐馆、繁忙的街道、地铁、学校,任何一个你可以想到的地方。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可能令你忽视了身边的亲情和友情,也可能使你频临危险之境,这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

科学研究显示,数字信息依赖症对我们身心的危害可能超越想象,线粒体损伤、电磁辐射和社交能力降低等只是冰山一角。最新研究显示,当你和数字设备分离时,不良体征马上就会出现。

数字依赖症的长期影响

2014年,数字信息依赖(甚至是沉迷数字信息)症大概占世界人口的6%,也就是超过4.2亿人。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办公室的报告,全世界15岁到64岁人口中,3.5%7%的人在去年曾经使用过毒品。

这个和数字依赖症的数量基本相同。数字依赖症和吸食毒品之后的成瘾症状非常类似,研究者发现网瘾(IA):

“……一般被看做是注意力障碍,因神经异常(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萎缩)和认知障碍(如,工作记忆受损)引起,此外,IA通常与精神障碍共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抑郁。”

可能引发网瘾或网络强迫症的条件包括,焦虑、抑郁症、其他成瘾、社会孤立和压力。网络活动(包括信息和娱乐)在大脑中激发的感受非常类似于毒品和酒精所提供的感受。虽然每个人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不同,但是长期使用的影响可能是相同的。

这些结果包括:被打断互联网活动时表现出的应激反应、在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中的困难、更强烈的孤独感、在线时的兴奋、不顾后果的无法停止上网、更强烈的压力感等。

戒断网络成瘾类似于戒毒

发表在《Current PLOS 0ne》上的最新研究表明,高度网络依赖者在与数字网络设备隔离之后,会出现身体方面的改变,焦虑情绪会大幅度增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144位年龄在18岁到33岁的参与者,研究者测量了参与者上网前后的血压和心率,结果显示,沉迷于网络的人在戒断网络时,戒断者会出现类似停止使用成瘾物质(酒精、大麻和海洛因等)的戒断反应,血压和心率会提高3-4%,有的甚至提高8%

这些反应并不足以致命,但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可能与焦虑水平提高有关,此外,生理变化还可能会改变人体的内分泌系统,降低其免疫功能。人们为了降低身体反应和焦虑,戒断者可能重新使用数字设备。

斯旺西大学的奥斯本博士说,对于那些更频繁感到焦虑的人来说,网络戒断的症状可能增加他们的焦虑,以至于他们会为了降低焦虑而重新回到网络上来。这和吸毒者屡戒屡吸如出一辙,人们会害怕吸毒,却完全忽略网瘾的危害

放下手机会提高焦虑水平

40%的实验参与者承认,他们花了太多时间用手机上网,并具有有某种程度的成瘾问题。参与者据说每天平均花五个小时在手机上,其中20%的人每天花了六个小时。到目前为止最常见的是参与在线社交和购物。

这个课题组先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当与数字设备隔离时,研究参与者将经历短期内焦虑水平上升。数字设备隔离时间越长,他们的孤独感和抑郁感更高,大脑内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拉里·罗森博士说,即使并没有听到任何通知提示,人们也会检查手机。他们会想:“哎呀,我还没有检查微博,还没有看看微信朋友圈中有没有人回复我的消息,也没有看看有什么新闻需要关注……”

这些想法使得皮质醇的分泌增加,焦虑水平上升。最终,你会注意到不断增加的焦虑,并寻求方法降低焦虑,于是你打开手机和网络,检查你的社交网络和新闻媒体,总之,你在智能手机上有一万种方法降低焦虑。

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个研究已经证明,过度使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会导致生理和心理成瘾的症状以及家庭功能障碍。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男性和女性健康状况不佳,有痛苦和抑郁症状,其中抑郁的女孩网络成瘾率高于男孩。总的来说,那些沉迷于互联网的人冲动控制能力较低

网络依赖症能改变大脑

网络成瘾的后果比焦虑更严重,连续看着闪烁的屏幕几个小时,有可能改变你的大脑结构,降低深入思考能力降低。网络会引导你的注意力从一个站点跳向另一个站点,分散你的注意力,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健忘。

神经的可塑性很强,大脑会适应环境的变化,网络行为会改变大脑,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降低记忆力和注意力,长期来看,积极后果小于消极的后果。例如,脑部扫描发现,持续使用互联网会减少大脑灰质、大脑白质损失、减少皮质厚度和认知功能受损,而持续接触微波和蓝光会影响身体产生褪黑素的功能

人民日报微博用朴实的语言做了总结:


独病病,不如众病病

网络依赖和手机依赖可能不是病,但是长期依赖的身体反应绝对就是病了。

几年前,“网瘾”被看做洪水猛兽,2005年前后,北京出现了第一家网瘾治疗中心,2008年,人民日报刊登《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正式将网瘾列为精神病的一种,临沂第四人民医院的杨永信也因此成为电击治疗网瘾的发明者,并于2009年被叫停。

网瘾曾经如此热闹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何现在没有人再提网瘾一词了呢?当一件事情还算新鲜的时候,大家都会注意到它,而当这件事情已经变成每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例行公事时,不会有人再想起来关注它,而它却无时不在,今天的我们,几乎全部通过智能手机成为新时代的“网瘾患者”。

当满世界都是精神病患者时,那个正常人才是真正有病的人。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