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绕开抵制力量

2016-07-08 晓飞翻译 聪明人的个人发展

你也许听过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这段话:


“所有真相被认可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下面是这个理念的变体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用在个人成长转变上:


“所有成长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你会遭到嘲笑;然后,你的努力将遇上严重反对。最后,人们会接受你已变成的新形象。”


这种转变模式在你生活中出现过吗?我就经历过许多次。大量读者也遇过这种模式。在职业变换,感情关系转变,生活方式改变,还有健康习惯提升等许多方面,这种转变模式经常发生。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事实上,他的世界观就被称作悲观主义哲学。


若将叔本华的理念模型应用到个人成长上,我们是否也会变得有点悲观主义?悲观主义并非真理。悲观主义只是我们采用的许多生活透镜之一,若用悲观主义透镜看待成长体验,我们不是更有可能制造出像叔本华三阶段那样的发展道路吗?


这三个阶段真有必要吗?遭到嘲笑有无必要?激烈反对有无必要?为抵达第三阶段,我们真的必须先经历头两个阶段吗?难道我们不能直接跳跃到最终结果吗?



被叔本华的模型剧本所诱


自2004年开始针对个人成长历程写博客,为我提供了大量亲身反馈。在许多年里,我基本上都遵从着叔本华的模型剧本。从个人转变的第一天开始,这个剧本就在上演。什么!你要放弃电脑游戏行业?博客写作到底是什么鬼?你永远也不会从那上面赚到任何钱!


经历这类转变许多年后,我很容易就能预测此种模型剧本。也因为它的可预测性,我会越来越快地走完这个剧本。与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上演完毕不同,我数天内就能进入第三阶段。到最后我在1-2天内便可身处第三阶段。在24-48小时内,各种批评和抵制就会经历爆发,随后燃尽的过程。这便是叔本华剧本在互联网时代的上演速度。


自己对主观现实的探索经历,也给了我一个不同的观察视角,去看待这种转变模式。是不是我的个人期待制造出了那些转变阶段?假如改变自身想法、感受和信念,我是否有可能直接跃进到第三阶段?


我必须承认,当着手进行一些生活转变时,自己确实期待将遭遇各种反对。我会做好准备,竖起心理盾牌,预先载入自己的叔本华模型剧本。而我的各种期待很大程度上都会变成现实。


许多年来,我都以为自己从强大的防护盾牌上受益匪浅。我小心做出决定,经受批评指责,艰难跋涉向前。转变过程的暴烈部分并不会令我烦扰。我在嘲笑和反对面前可以做到舒适自如。


我甚至给过自己额外练习,有意邀请批评性反馈。比如在愚人节发布文章,邀请人们来当我的奴隶,或假装宣布要办一次主仆游戏工作坊。各种批评指责如预想的一般蜂拥而至。有些人甚至发布新的网站,专门用来批评我,例如“StevePavlina是个恶魔.com”网站(这个网站最后以下线告终)。


对我而言,这类事情只是抗阻训练的一种形式。我经历的批评指责越多,就越容易应对此类问题。那些批评指责没法烦扰到我。


但我真想在余生继续经历这种转变模式吗?从更强大的防卫心理中,我还能挤出更多成长体验吗?


多年以来我都觉得竖起心理盾牌确实必要,自己应该直接把它作为正常状态接受下来... 至少对我来说这很正常。我在互联网上写过大量争议性话题,还有些十分强烈的个人观点。各种批评指责当然会不断出现。我根本没法绕过这种问题。


然而随着转变模式发生得越来越快,以前那种思维心态在我看来越来越荒唐滑稽。我甚至想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个人期待,这些问题才被制造出来。这些爆燃式的批评指责,在我的信念系统上戳出不少小洞。我并不理解那些批评指责为何来去如此之快。



挑战模型剧本


2011年,我完成了为期30天的学习音乐作曲尝试。没人为它批评指责我,我想你对此很可能不会感到惊讶。我也没觉得惊讶。但我在好奇... 这次之所以缺少批评指责,是因为学习音乐并不足以引起自己读者的反对?还是因为我并未期待这种尝试会引来任何批评指责?


这种思考引导我自问:


“假如在以往期待会出现他人反对抵制的生活领域,我不再期待它们的出现,将会怎样?那些批评指责仍会发生吗?”


这又引发了更多问题:


“人们批评指责我,是因为它们在客观上不喜欢我的想法吗?还是因为我广播出不一致感、防备感,或自己对批评指责的期待?”


于是我开始通过试验来确认。


在做出各种新决定时,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态度、能量和个人期待。若我事先感到心存防备,便会私下处理这些感受。我想象公众批评将要到来,但与邀请它出现不同,我会预先在心中处理好它。面对自己做出的各种决定,我首先致力于获得平和心境。


我并未在每个决定上都应用这种做法,但当应用此法时,它确实管用。我可以内心和谐地写作此前会招来大量批评反馈的话题,最后却没有收到一条负面反馈。我本想说此事令自己感到惊讶,但古怪的是,我并未因此而惊讶。不知怎地我觉得这种结果完全合情合理。


当能全然接纳自己的各种决定时,我便不再广播防备情绪,从而也不再吸引批评指责。或许没人想自找麻烦去批评某位思维心态已完全平和的人士,至少不会直接对此人做出批评。


我意识到人们能在一英里外就闻出他人身上的不一致感,而正是这种不一致感,使众人心情烦躁,想来纠正我的做法。否则的话,他们并不会自找麻烦。他们也许仍会出于某种原因,想要批评指责某个想法,但他们不会直接对我发送那些负面反馈。


恰恰是盔甲和盾牌的在场,导致人们想用利剑攻破我的防御。他们真的没法抵制这种诱惑。但当盔甲和盾牌卸去,人们甚至想不到拿起剑柄,朝你刺来。那种做法将毫无理由。



营造接纳环境


当思考如何绕过抵制阶段时,我想起在自己工作坊上看到很多次的一种影响效果。当大家连续多天被众多追求成长的人们所围绕,那种深入即时的接纳态度确实能得到充分理解。在这种满怀接纳和鼓励的环境氛围里,大家意识到毫无必要去解释和防护自己的决定。因此心理盾牌自会卸下。防备状态消失不见。个人思维会达到全新的一致状态与平和水平。


这类体验也是我人生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开始倾向于开放感情关系的想法,自己对那条道路仍有疑虑,并没有和谐一致的感受。几年前最初写作这个话题时,那些批评指责简直猛如潮水!但和那些多年过着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们相处时,我不禁留意到他们对此事毫无防护态度。对那些人而言,这就是完全正常与合理的生活方式。我没法找到他们心中的盾牌,即使在我试图扮演魔鬼代言人的角色和他们沟通时,对方也坦然自若。


这种态度变成了我的一件强大生活工具,与打磨内心盔甲不同,我更喜欢运用这件工具。当考虑做出某种生活变化时,我发现和那些早已活在另一侧世界的人们相处确实大有帮助。对我来说自己正经历的是一种变化。对他们而言,那只是每天在过的正常生活。当我看出那种生活对他们来说有多正常时,自己也能想象到,这种转变对我而言完全正常。这种做法能提供一份愿景,让我看出另一侧世界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从1990年代末开始,我用这种做法把曾经失败的电脑游戏生意,转变成一份成功生意。我主动和成功的独立软件开发者们一起相处,包括线上沟通和亲自见面。回头再说此话听起来有点犯傻,但我确实被他们在个人成功面前舒适自如的状态所震惊。在当时,我真觉得靠销售自己开发的软件一年赚得六七位数的收入,是件了不得的事情。但在遇到的成功人士那里,我并未感受到任何惊讶之情。对于成功做到此事,他们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这就是件该做的正常事情。


我意识到将一种转变视为特别体验,就是内心不一致的表现形式。当我们在一种变化上投射出非凡品质,就是在把它推离自己。我们在邀请嘲笑,也在邀请反对力量。我们将拖慢自己脚步,一直困于停滞状态。


我花了许多年时间,才看出这两种理念想法之间的联系,明白用从容接纳的环境氛围来绕过抵制力量,是多么合理的做法。


这便是我跳过叔本华世界观头两个阶段的做法。但我实际上仍会经历三个阶段。只是它们已是全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我现在采用的转变模型会像下面这样:


“所有成长体验都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请尽可能展望那种变化。第二,通过认识已过着你所渴望生活的成功人士,寻求实现个人改变的外界支持。第三,意识到你已是那些人之一 — 自己真正热爱这种生活!”


假设你采用叔本华的原始模型,想从贫穷思维转变到富有生活方式。你将从遭受其他贫穷思维者的嘲笑,来开始这种转变。然后你要应对许多障碍和挫折。最终 — 希望能如此 — 你会踉踉跄跄地出现在另一侧世界。这种转变模式适用于个人成长吗?并非真会如此。你很有可能一直困在其中... 除非自己打造出某些确实强大的心理武器,能一路披荆斩棘抵达终点。


或者,你可以采用一条更温和乐观的途径。请意识到有人早已生活在你想变化进入的另一侧世界。对那些人而言,你所渴望的变化,就是完全正常自然的生活方式。其中没什么好争辩的。那种生活的好处不言自明。你可以直接上前加入他们。他们也很高兴欢迎你的到来。请把那些盾牌和盔甲留在身后。


通过在脑中想象真实场景,你还可以自行创造这种接纳环境。有些人确实非常擅长此事。不过我通常在和真实的人们交谈时,会收获更好结果,至少在转变初期会如此。当见过已生活在另一侧世界的人们后,视觉化想象的做法对自己才大有帮助,因为我能更好理解那些人所拥有氛围的微妙之处。


若你喜欢盔甲和盾牌,仍可使用叔本华的转变做法。那种做法有时显得笨拙,但它确实管用。这种做法甚至还有乐趣,尤其当人们不辞辛苦的朝你挥剑之时。那便是悲观主义转变模型导向的结果。你最终将变成一位冠军式悲观主义者。


但也请看出,世上还有能完全绕过抵制力量的替代做法。为实现你渴望的转变,和那些已身处另一侧世界的成功人士交往联系,就是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只要相信自己有力量直接进入接纳阶段,从此理念出发,其他做法也有可能取得成功。


我们也无需遵从叔本华的真相模型。大家完全可以遇到一个全新真相,欢迎它的出现,平滑轻松地接纳它。其中的挑战在于,我们要比热爱假相,更为热爱真相。


你又更热爱什么?是你现在身处的地方,还是你想要到达的地方?若是后者,就请停止为前者辩护。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16.07.05



译者注:感谢Steve公开放弃自己博客内容(stevepavlina.com)的版权,本公众号所有译文欢迎转载分享(敬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聪明人的个人发展”,译者“晓飞”)。译文网站:www.stevepavlinach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