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港如一港!前海探索港口运作新模式→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继经济特区、开发区、产业园区之后的又一重要改革创新平台。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各自贸试验区积极搭建跨区域自贸合作“朋友圈”,主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深圳前海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
重要门户枢纽
根据《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建设国际性枢纽港
是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重要使命
深圳前海:探索港口运作新模式
位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内的深圳西部港区,由蛇口港、妈湾港、赤湾港三个码头组成。作为中国最大的转运中心之一,深圳西部港区是深圳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提供集装箱的堆放、装卸、拖运、海运等多项港口服务。在现场,可以看到这里堆满了等待运输的集装箱,一些集装箱已经堆到8层高。
图为赤湾码头
堆场资源的紧缺,会直接影响港口的吞吐量和运营效率,这也成为约束港口发展的一个难题。而同样面临贸易物流困扰的还有位于珠三角内河区域的外贸企业。
珠三角汇集了许多制造型企业。受水深的限制,大型国际货轮无法停靠在珠三角内河沿线,所以每次出口,这些企业需要先通过公路运输,将货物从广州增城运至150公里之外的深圳蛇口港,再从蛇口港上国际班轮出海。
除了陆运转海运的出口模式,大湾区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选择从珠江水运至深圳转海运。企业需奔走两地海关,办理转关手续。
大湾区组合港 新模式让湾区制造通达世界
作为外贸发展的“主战场”,探索贸易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创新指标。针对大湾区港口和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上的“堵点”,2020年,深圳海关会同深圳交通运输局在大湾区沿海和沿江港口之间创新打造“大湾区组合港”业务模式。什么是“大湾区组合港”?这种港口新模式如何助力区域协同发展重大战略?
深圳海关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这是组合港货物监管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两个直属海关的协同监管,来实现港口之间的组合运营。货物到达了广州新塘仓码,就相当于到了深圳蛇口码头。把两个码头相当于合成了一个码头,企业的(报关)手续也相当于是在一个码头完成。
在“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下,深圳的枢纽港和湾区内地的支线港,海关之间实行信息互认,外贸集装箱可在企业当地办理报关、交还箱和通关查验手续,实现港口之间的一体化运作。
蛇口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组合港就是把(国际)大码头搬到了工厂门口,通过枢纽港和支线港一体化的运作,让生产企业在家门口就把货物交运给港口了,一站式完成远洋运输。这30多个支线港的堆场和港口的资源,就是枢纽港的堆场和港口的资源。一方面用外部的空间换内部的空间,枢纽港的集装箱可以疏导到这些支线港去堆存;另外一方面,用时间换空间,把原来的传统通关模式下的5—7天的时间,压缩为现在组合港模式之下的2天左右,也提升了集装箱在港口内周转的效率。
集装箱在港口内的周转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深圳西部港区堆放资源紧缺的难题。不仅如此,“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使得多港如一港,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在组合港模式之下,原来通过内河水运转海运的企业,两次报关变为一次报关,在网上即可实现7*24小时智慧通关。
多港如一港 组合港模式注入发展新动力
“大湾区组合港”的创新模式给港口和企业带来了哪些便利和发展机遇?
“大湾区组合港”推出之后,广州增城海关多次组织线上线下宣讲会,向辖区内的外贸企业科普宣传“大湾区组合港”新模式。
广州某摩托车公司目前已经将一半的出口货物,改成了组合港新模式。出口货物无须再通过公路运输的方式,运至150公里之外的深圳国际码头,只需运输到离工厂不到7公里的新塘港码头。
在组合港模式下,也不再指定驳船,驳船资源实现共享,企业再也不用担心没有舱位,货物上不了船,同时还极大节约了企业的外贸物流成本。
不仅如此,组合港模式也给内河的支线港码头注入了发展新动力。
以深圳港为核心的“大湾区组合港”,将湾区内的内陆港和河港联动起来,有效扩大了深圳港的货源腹地,通关的便利性也吸引了更多内河港口货物经深圳港进出口,为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提升提供新的增长点。
据深圳西部港区商务部主管鲁宁表示,从组合港开通,西部港区累计已经做了45万标箱,摆放体积相当于已经超过了830个体育场。组合港的实施,为港区与珠三角的客户搭建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大通道,促进了整个湾区的物流要素的高效流通。
目前
“大湾区组合港”线路
已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
9市和5个关区
通过“组合港”模式
深圳枢纽港近270条国际航线资源
与沿珠江内河码头的制造业货源
形成优势互补
有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一体化发展
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叶奂 石坤校审:吴猛编辑: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