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打造我国传统优势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7-01-24 刘宗孺 高科技与产业化

点击上方“高科技与产业化”可以订阅哦

纺织业是重要民生产业,也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然而,作为中国制造业的缩影,纺织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优势逐渐弱化,过去很大程度上依靠低成本要素驱动的纺织企业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

2016 年4 月1 日, 美国成立了第八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革命性纤维与织物制造创新机构”(以下简称RFT-IMI), 其做法对推动我国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领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系统性创新能力薄弱

与国内大多数行业一样,纺织行业原本承担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研究院转制为企业后,面临市场竞争等生存压力,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试验。技术供给体系的薄弱、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缺乏,导致技术研发缺少系统性,产业创新链被割裂, 技术创新难以支撑产业链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在高技术纤维和新型纤维的技术能力、先进装备及工艺技术水平、信息技术和生产制造环节的融合程度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创新资源相对分散,创新能力布局不均衡。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已建立一批创新载体,主要包括以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学校,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研究院所,以及众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对促进产业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创新力量和资源相对分散,未形成以集成创新和融合创新为特征的系统性创新能力。

各细分行业技术研发力量布局也不均衡。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布局为例,目前纺织行业国家认定的企业创新中心共43 家,大多分布在化纤行业,以医用纺织品、工业污染物治理纤维膜过滤材料和航空航天领域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行业。渗透性、应用性更强的产业用纺织行业, 目前还没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随着我国纺织业发展,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丧失, 高端人才资源不足的短板逐渐暴露。一方面,以高性能纤维产品、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纺织行业,其发展态势催生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对熟悉加工工艺、机械、电脑操作的技能型工人的需求也大大提升。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纺织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狭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纺织企业,缺乏对员工的长期培养,终身教育体系难以形成,高端人才的供给体系难以满足未来创新发展和市场竞争变化的需求。

美国创新中心RFT-IMI的主要做法

在技术方向上,RFT-IMI 定位于多领域融合性创新。RFT-IMI 建立了市场化的技术方向选择机制,通过会员单位意见“众筹”技术路线图,保证技术与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一致。RFT-IMI 将纤维与集成电路、LED、太阳能电池等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定位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如高强度质量比纤维、“感知与反应”纤维、电子纱线、电子纺织品、智能面料及其他先进纺织品等,旨在创造具有超前性能的功能性纤维和织物。值得注意的是,RFT-IMI 的领军人物Fink 教授同时也是电子芯片领域的资深专家。

在组建方式上,RFT-IMI 建立了资源集成、可持续的基础结构。RFT-IMI 聚集了美国纺织业最前沿的创新力量,由麻省理工学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孵化器和非盈利组织等89 家单位,包括Buhler 纱线公司、沃里克铣削公司、NewBalance 等纺织品制造商,Intel、SAP、FibeRio 公司等电子、新材料制造商,太阳能联盟、Vartest 实验室、特拉华谷工业资源中心等研究机构。RFT-IMI 计划采用公私合作(PPP)的融资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得到来自联邦政府超过7500 万美元的投资,以及近2.5 亿美元的由地方政府、大学和企业等投入的配套资金,共计获得超过3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在功能定位上,RFT-IMI 聚焦于创新能力集成、成果商业化和培训新劳动力。一是集成设计工具和试制能力,支持全行业的工艺改进和标准提升;二是提供创新产品的原型试制能力,打通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支持创新成果商业化;三是与当地教育和人才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创新技术的劳动力培训,培育新型劳动力。

对我国传统领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启示

加快布局行业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资源协同整合。我国应加快在纺织等传统领域内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重新梳理和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如在纺织领域,可以东华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恒天集团等为代表的国有重点企业研究机构,以及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载体进行统筹整合,形成行业创新新载体。在此基础上,集聚科研基础设施、工程数据、知识产权,以及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建立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重构行业创新生态系统。

聚焦前沿和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强化行业服务能力。我国纺织业创新中心应重点定位于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在提升行业层次和争取未来竞争优势方面双重发力。例如,纤维材料的差别化和功能化关键技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的低成本高效及制备差别化产品开发关键技术、有机高性能纤维制备关键技术等共性技术,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基于传感器的智能纺织材料、抗微生物材料、生物可降解纤维和仿生织品等前沿技术。同时,创新中心应面向全行业企业,尤其是研发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从技术委托研发、测试认证、标准制定、专利运用、成果评估、应用推广、企业孵化到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项目融资等一系列公共服务。

产教融合,培育和储备高端创新人才。依托创新中心,重点培育传统优势领域内的高端科技人才和技术型蓝领工人,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例如,创新中心通过与高校密切合作,增强电子科学、材料科学与纺织工程及纺织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系统规划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工程,还可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纺织业发达地区的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广泛合作, 培养纺织行业的电子设备、高端机械等生产技术实用性人才。创新中心通过促进产教融合,面向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期职业教育培训,成为我国培养纺织业高端创新型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


更多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之文字、图片等,版权归《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所有。授权合作请联系hitech@mail.las.ac.cn

内容请订阅《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
电话:010-82627674

传真:010-86267674
邮箱:hitech@mail.las.ac.cn

网址:http://www.hitech.ac.cn

全年12期,58元/期,全年订价696元

邮发代号:82-741

刊号:ISSN1006-222X CN11-3556/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