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贾平
点击上方“高科技与产业化”可以订阅哦
胸怀科技报国使命迈向国际一流研究所
—访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贾平
文/本刊记者 马珉 盛怡瑾
本刊记者: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多年来长春光机所的发展理念,以及在国家科技发展和进步中作出的贡献。
贾平:长春光机所的前身为始建于1952年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多年来,长春光机所始终秉承“科技兴邦,产业报国”的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在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1953年12月,仪器馆熔炼出第一埚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0年代末,长春光机所成功研制出“八大件一个汤”,即以高温金相显微镜为代表的8种有代表性的精密光学仪器和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开启了我国自行研制精密仪器的新篇章;1961年,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长春光机所诞生,标志着中国激光事业的开端;上世纪60、70年代,建成国内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彩色电视机研制等工作中的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光学应用领域的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激光汉字照排机、光栅刻划机等成果掀起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浪潮;伴随着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陆续分建、援建了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成都光电所、长春光机学院(理工大学)、北京科学仪器厂、南京天文仪器厂、上海光学仪器厂等国内众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为社会输送了6000多名专业人才,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春光机所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研产学并举”发展道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科研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先后参加并圆满完成了“神舟系列”、“探月系列”、“风云系列”、“高分专项”、“深空探测”等多项国家重大任务,取得了一大批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培养并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长春光机所重新梳理明确研究所战略定位,并在“十三五”期间按照创新研究院目标和模式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四个率先”为统领,以“科技报国”为使命担当,不断向国际一流研究机构迈进。
长春光机所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牵头成立了吉林省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吉林省创新创业服务产业联盟等多个联盟和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建立精密仪器与装备产品的研制开发、成果转化与应用平台,引领和带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得到了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带动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长春光机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本刊记者:
自成立以来,长春光机所为国家勇担使命,为科学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些列成绩。您认为长春光机的特色与优势是什么?
贾平:近年来,长春光机所按照中科院全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部署,牢牢把握“三个面向”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研产学并举”发展道路,完善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系统谋划和推进研究所“十三五”规划和各项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聚焦光电技术创新,形成学科门类齐全、设施设备配套、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综合优势,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基地,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在若干重大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跻身世界前列;实施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成果转化项目,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光学遥感、光电测控与对抗、精密仪器与装备等领域集理论研究、设计制造、检测试验为一体的一流研究制造基地。构建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和国际创新园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加速推进成果转化,促进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本刊记者: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长春光机所有哪些重大科技成果,作出了什么样的重大贡献?
贾平:2016年,长春光机所对外新签科研合同额创历史新高,达到26.8亿元,其中获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自然基金项目68项,经费2.1亿元,科研合同到款额15.3亿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研制成功世界最大口径4米单体碳化硅反射镜坯,实现了我国在大口径反射镜材料上的自主可控;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系统”顺利通过验收,制造出刻线密度6000gr/mm、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精度中阶梯光栅;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完成验收前现场测试,一次性装试成功;我国首套NA0.75ArF高端光刻投影物镜交付使用,具备超精密光刻物镜的研制能力。成功实现了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国产化,研制成功世界首款科学级背照式CMOS芯片GSENSE400BSI,实现首次航天应用,经在轨验证,性能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CMOS传感器,不仅满足国防科研对高端、特殊用途的探测器件的需求,还实现了常规可见光成像探测器产业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采用科学级微光CMOS图像传感器及低功耗主动式OLED微型显示器,研制成功新型数字式昼夜合一枪用瞄准镜。习总书记2016年10月19日在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览会上现场观看了该新型枪瞄系统。
圆满完成我国首颗碳卫星全部载荷(二氧化碳探测仪、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研制任务,研制出国内光谱分辨率最高的航天高光谱相机。研制成功了安装在神舟和天宫系列飞船上的瞄准测量系统,为飞船空间交会对接监视判断提供了直观的视频依据,确保了多次飞船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
此外,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长春光机所在航天领域研制成功了TH-1、KZ-1、CE-3、TG-1成像光谱仪等为代表的系列有效载荷;在航空领域研制了多个型号的机载光电有效载荷,在陆基监视研制出了以国内最大口径车载自适应光电跟踪成像系统为代表的系列靶场跟踪、观瞄设备;在光电对抗领域已经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项目的定型、列装生产,为我国国防安全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际合作方面,依托长春国家光电国际创新园,2016年引进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郭春雷教授,合作共建了“郭春雷中美联合光子实验室”,聘请郭春雷教授为实验室主任,同时引进2名外籍专家到实验室工作。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德国阿贝光子学中心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承担TMT项目三镜系统研制任务,演示验证项目顺利完成;推动科研产品出口,开展国际光电技术人才培训,服务“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国际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
本刊记者:
长春光机所在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贾平:长春光机所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牵头成立了吉林省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吉林省创新创业服务产业联盟等多个联盟和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建立精密仪器与装备产品的研制开发、成果转化与应用平台,引领和带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得到了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带动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长春光机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长春光机所成功实现星载一体化卫星制造技术商业化,有力推动了吉林省“卫星省”的建设步伐。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系统于2015年10月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着我省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吉林一号”卫星、后续的“林业一号”卫星、旋翼式无人机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国土资源普查、地图测绘、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积极吸引知名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成果产业化,通过成立高技术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依托02专项,长春光机所与上海光机所、净月创投公司合作成立了长春国科精密光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亿元,开展高端光刻机曝光光学系统研制及相关产品产业化。
联合深圳华大基因公司成立了长光华大基因测序设备(长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主要研发生产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高端技术产品。据生命科学市场研究公司DeciBio数据,2015年全球新一代测序市场总额约为24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长光华大公司预计在2018年实现量产能力,2019年及以后实现100台套/年的量产能力,年产值约10亿元,年净利润为4亿元。
引进以色列技术成立了长春长光圆辰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2亿元,实现背照式CMOS图像传感器晶园国产化,该公司作为辰芯公司的下游企业,有效解决了辰芯公司芯片设计后,不能在国内实现流片工艺生产、关键环节不可控的问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设计、测试、封装、制造等一体化自主可控生产,延伸和拓展了产业链。
此外,大功率激光器技术、光栅及光谱仪制造技术、DMD技术等一批高技术成果均成功实现了成果转移转化,仅2015-2016两年时间就新成立了长光瑞思公司等20余家高技术企业。
通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上亿规模高技术公司的成立,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步伐,也必将带动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吉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向高端产业发展。
本刊记者:
基于对国家和东北地区人才需求的战略思考、国立科研机构的责任担当,长春光机所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措施和贡献?
贾平:长春光机所注重打造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平台。我所牵头发起设立的市场化运作的长光工程师培训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高科技产业发展培养亟需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同时为推动工程师培训中心业务发展,与省教育厅联合,发起成立了吉林省工程师培训教育联盟,成为联盟理事长单位,进一步密切教育与科研和产业的结合。工程师培训中心于2016年12月注册,目前已经完成二期培训,近百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养出一批既具备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制造业领域优秀工程人才。
更多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之文字、图片等,版权归《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所有。授权合作请联系hitech@mail.las.ac.cn
内容请订阅《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
电话:010-82627674
传真:010-86267674
邮箱:hitech@mail.las.ac.cn
网址:
全年12期,58元/期,全年订价696元
邮发代号:82-741
刊号:ISSN1006-222X CN11-3556/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