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20年后 中原制药厂启动重组 金融资产打包 或释放1300亩黄金地块
投实君按:即使是在中原财经界浸淫很久的亲,恐怕也已经遗忘了这个名字。这个没有生产出一粒成品的“新中国单次投资最大医药项目”,停产20年,终于等到了河南投资集团对其重组。
据4月28日《大河报》报道,河南投资集团重组中原制药厂框架性协议行将上报郑州市政府,协议确认了整体转让的重组方案,这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打包处理,投资集团对部分金融资产的收购,还有土地资产处理、人员安置等问题。
中原制药厂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医药航母”,在当初,这个占地1300亩、1984年10月立项的医药项目,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医药行业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工程,计划投资13亿元。
他曾经是河南最具轰动性的“明星”项目;后来,他变成了郑州市政府最大的包袱;但现在,“占地1300亩”又让他变成了一个有点麻烦的金矿……
但是,它留给我们的“中原制药厂之问”,绝对不应该停止于财务得失的层面。
亲们也许无从想象,中原制药厂从1992年投产试车开始,直至1996年被迫停产,历经了多年的筹备、建设、试运行的中原制药厂,最终竟没能换来一粒VC成品。
来自河南投资集团的公开资料显示,拓洋实业是其旗下的控股公司,是河南投资集团唯一的医药板块企业。
2007年12月,河南投资集团对拓洋实业增资扩投,以60%的出资控股了拓洋实业,出资方式是“河南投资集团将重组中原制药厂的生产经营性资产注入拓洋实业”。
2008年2月15日,河南投资集团正式出资4.9亿元收购中原制药厂18亿元的负债,启动对中原制药厂的重组。
彼时,中原制药厂的金融债务高达50多亿元,分别划拨给了信达、长城、东方3家资产管理公司承担。当时河南投资集团收购的仅是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90%左右债权,并未包括另两家的债权。理论上,河南投资集团并非全面收购。
8年之后,河南投资集团再次启动重组的底气,来自于中原制药厂还有“近千亩土地”。
(上图来自百度地图)
中原制药厂人士算过一笔账,按周边地产开发拍卖价格“每亩接近千万元”。仅此一项,中原制药厂将有“近百亿元的土地资产,即便按工业用地价格,几十亿元也是有的。”
“还剩余20亿元的债务负担,这一次在协议中达成了初步共识。”郑州市国资委人士表示。
然而,当20年的包袱,终于有了放下的可能性,投实君想问一问:在现行的投资决策体制下,“中原制药厂”,还会重来吗?2008年,各地千方百计从4万亿里分羹“吻增长”。2016年,各地千方百计求“去产能”的指标,这样的轮回,能够避免吗?
刚刚披露的信息是,2015年,安阳钢铁巨亏25.5亿元,而在2007年,安阳钢铁的盈利是10.91 亿元。
冷热交替间,怎能用“周期”二字,涵盖一切决策的追问和反思?
原标题:中原制药厂重组倒计时
来源:大河报
作者:李传金
这一次决心很大
“我看这一次也许真的有机会解决重组的最终问题。”4月26日,中原制药厂一位人士这样判断。他指的是河南投资集团战略重组中原制药厂。
这位不具名人士直言,从1996年中原制药厂停产至今,20个年头里,他几乎经历了所有的重组谈判,“都没有这一次让人感觉到真的要发生了。”
在他的理解里,这一次郑州市政府特别重视重组工作。“市里成立了常委牵头的领导小组,去年9月还成立了市工信委、国资委、财政局、人社局等单位参与组建的工作组。”
去年9月至今,近8个月了,重组推进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郑州市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处长陈国平仅表示:“目前,仅仅起草了重组的框架性协议。”
事实是,接近郑州市国资委人士向记者介绍:“这一协议就要上报到市政府了,由市政府确认可行性。”
他表示:“协议确认了整体转让的重组方案,这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打包处理,投资集团对部分金融资产的收购,还有土地资产处理、人员安置等问题。”
显见,这是一份一揽子解决方案,目的指向确认中原制药厂重组工作实现彻底解决。
毕其功于一役,正是因为有郑州市政府的驱动力量。
2月29日,郑州市国资委下发了《关于印发2016年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暨国资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郑国资〔2016〕34号),在这份《通知》中,提出了“按照分类施策,分兵突围,分块搞活的原则,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优势领域集中”的意见。其中,把“推进中原制药厂重组”,作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的具体任务进行落实。
3月2日,在2016年郑州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暨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上,主抓国资委工作的郑州市政府负责人明确提出了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的新要求,再一次点名提出要推动“中原制药厂与河南投资集团的战略重组工作”。
显然,中原制药厂与河南投资集团的重组工作作为国资监管的一项重点工作,必将在2016年完成。
不过,上述中原制药厂人士对此仍然平淡。“没有过于乐观的理由,毕竟具体方案还没有下达到厂里,我还没有看到。”
20年停产青丝熬成白发
如果顺利,中原制药厂能够获得河南投资集团的重组,陪伴中原制药厂停产20余年的上述人士,也真的应该回家养老了。“你看,20多年前,我来药厂上班,还是毛头小伙,再看看现在,我已是满头白发了。”在等待中煎熬着,这位人士感慨人生的无常与蹉跎。
显然,这位中原制药厂人士的人生喟叹,缘于中原制药厂被时代捉弄的命运。
曾经,中原制药厂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医药航母”。至少在当初,这个占地1300亩、1984年10月立项的医药项目,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医药行业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工程,计划投资13亿元。彼时是河南最具轰动性的“明星”投资项目。
中原制药厂的诞生是有产业原因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VC紧缺,国际上价格一路走高,当时的国家计委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就计划建设一个大型VC生产企业以求自给自足。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所产的玉米淀粉是加工VC最理想的原料,因此在各省的立项争夺中获胜。
令人尴尬的是,上述中原制药人士介绍:“20年过去了,至今药厂拖欠一大笔玉米原料款。”
1987年,中原制药厂建厂获批,计划投资额为4.95亿元,其后在1991年、1993年两次获得政府的调增投资,最终确定为13.26亿元。同时,河南还争取到了世界银行1.175亿美元的贷款。当时设计产能年加工玉米15万吨,年产VC5000吨。
然而,无法让人想象的是,由于采用了不成熟的生产设备,导致从1992年投产试车开始,直至1996年被迫停产,历经了多年的筹备、建设、试运行的中原制药厂,最终竟没能换来一粒VC成品。留给郑州市政府的是一个巨大包袱,包括巨额金融债务以及2000多名员工。
“20年过去了,现在还有一千六七百在册的员工,这不包括离退休员工。包括我在内,大家正在等待这一次能够获得一点补偿。”
当初,中原制药厂停产之后,重组工作在政府的推动之下展开。记者在2008年曾以《河南投资集团重组中原制药厂》为题报道了河南投资集团对中原制药厂的重组事宜。
事实上,在河南投资集团介入之前,中原制药厂人士曾对记者介绍,三九集团、神马集团、宇通集团、郑州铝厂、长虹电器、中国蓝星、东北制药等20多家公司均对中原制药厂表达重组兴趣。还有2005年复星集团有意斥资2.9亿元入主,但是,均没有实质性进展。
“最终还是2007年河南投资集团介入重组,才有今天的局面。”
八年重组难在哪里?
4月26日,记者来到中原制药厂,看守大门的是来自身穿拓洋实业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即便是进入中原制药厂的办公楼,一楼也是拓洋实业的办公区。显见,中原制药厂除了厂门口清晰的厂名之外,这里已物是人非了。
来自河南投资集团的公开资料显示,拓洋实业是其旗下的控股公司,是河南投资集团唯一的医药板块企业。来自拓洋实业的介绍显示,2007年12月,河南投资集团对拓洋实业增资扩投,以60%的出资控股了拓洋实业,出资方式是“河南投资集团将重组中原制药厂的生产经营性资产注入拓洋实业”。
显见,拓洋实业已经从2007年开始,就开始经营起中原制药厂的资产。“现在拓洋实业已使用了中原制药厂90%的资产。”中原制药厂相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中原制药厂当初设计生产线,就是沿着产业链的模式设计的,包括淀粉生产线、葡萄糖生产线、山梨醇生产线与维生素C生产线。现在虽然只有维生素C生产线使用,不过,其产能已达到了当初的年产5000吨的设计规模。
河南投资集团的资料介绍称,拓洋实业已是世界知名的食品添加剂和医药中间体专业生产企业,又是中国出口原料药150强企业、河南省首发上市后备企业、河南省50家高成长型企业等,产品有异VC钠、异VC、VC、d-核糖、结晶果糖等。
事实上,河南投资集团并购拓洋实业之前,拓洋实业原是郑州市第八中学的校办企业,成立于1993年,也是一家原料药生产企业,主导产品为D-异抗坏血酸钠、维生素B2等,2005年进入中国出口原料药150强。
虽然事实上,河南投资集团经营着中原制药厂的资源,但是,金融债务的处理,人员安置一直处于悬空状态,致使整个重组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
“现在,市政府还了世界银行的贷款,金融资产处理得差不多了,人员安置也有了思路,可以说,解决中原制药厂的重组基本水到渠成了。”郑州市国资委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8年后的今天,之所以才有了眉目,还因“债务是最大的拦路虎”。
早在2008年2月15日,河南投资集团正式出资4.9亿元收购中原制药厂18亿元的负债,启动对中原制药厂的重组,不过,这并不是一个最终的债务解决方案。彼时,中原制药厂的金融债务高达50多亿元,分别划拨给了信达、长城、东方3家资产管理公司承担。当时河南投资集团收购的仅是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90%左右债权,并未包括另两家的债权。理论上,河南投资集团并非全面收购。
“还剩余20亿元的债务负担,这一次在协议中达成了初步共识。”郑州市国资委人士表示。
时间给出了重组解决方案
有人说,时间对失恋的人是最好的解药。这句话,用在中原制药厂的重组上同样合适。可以说,正是时间,给了中原制药厂获得重组的解决方案。
“几年前,中原制药厂不招人待见,谁见了都想躲。”郑州市工信委一位人士说,“现在,才发现原来中原制药厂还是有重组底气的。”
这位不具名人士介绍,他所指的“重组底气”来自于中原制药厂还有“近千亩土地”。中原制药厂人士给记者算过一笔账,按周边地产开发拍卖价格“每亩接近千万元”。仅此一项,中原制药厂将有“近百亿元的土地资产,即便按工业用地价格,几十亿元也是有的。”
在中原制药厂人士看来,不管是中原制药厂没有处理了结的近20亿元债务,包括厂内(原料款以及员工集资款)与厂外(金融债务)的债务,还是一千六七百号人的人员买断安置费用等,仅土地价款一项都能够解决,还大有节余。
显然,河南投资集团重组中原制药厂到了节点,也正是时间给出的解决思路和方案。这也让人明白郑州市工信委人士所言“重组底气”的含义,而这种底气也体现在郑州市与河南投资集团的重组谈判博弈的语气中。
对于中原制药厂的员工来说,不管河南投资集团与中原制药厂的资产管理方如何博弈,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安置和福利待遇能否落地。
“我们还是担心员工的医疗保险有没有,会不会这次给员工办理了。”上述中原制药厂人士不无疑虑。事实上,在公司重组中,老大难问题就是员工的安置,对于中原制药厂也不例外。
在2012年,河南投资集团决定拿出3亿元重组中原制药厂时,就有员工提出不同意见:政府首先应该着力考虑民生问题,把员工的安置作为重点工作考虑才对。这也是上述中原制药厂员工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