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拟挺进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金融机构突破360家 法人机构30家
投实讯 产业是立城之本、发展之基。
8月5日,郑州市召开产业发展暨半年经济运行工作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发展新优势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今后一段时间,郑州市将围绕“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优都市农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郑州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奠定产业基础。
根据《郑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服务业将以地区生产总值为锚,从增长和结构两方面确定发展目标:服务业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且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未来,将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会议提出,现代金融业将在2018年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5%;房地产业增加值接近500亿元,年均增长10%。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的统计公报,郑州市2015年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666.8亿元和41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1%和10.4%。
若要完成会议提出的目标,金融业增加值须实现14.46%的复合增长率,房地产业增加值须实现6.75%的复合增长率。
据投实君的了解,金融业增加值是金融业从事金融中介服务及相关金融附属活动而新创造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金融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反映;房地产业增加值指所有从事房地产活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这些“活动”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房地产管理活动、房地产经纪与代理活动、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投实君也提醒金融圈的朋友们,上述《计划》中还列出了一串关于发展现代金融业的数字:到2018年,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到2000亿元;挂牌上市公司达到210家;各类金融机构突破360家,法人金融机构30家;国内15家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部进驻郑州,力争2家外资银行入驻;积极引进10家省级证券分公司、5家省级保险分公司。
另一份《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显示,未来3年郑州市将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板块(以郑州航空港区、经开区、中牟县为主)、转型升级板块(以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登封市、上街区为主)、服务型制造板块(以郑州高新区、郑东新区、市内五区为主);同时建立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及医药、现代食品制造、现代家居和品牌服装等七大产业基地。根据规划,2018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4500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将达2万亿元,保持中部领先水平。
此次会上同时出台系列文件:《郑州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郑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出台勾勒郑州产业发展蓝图,个个含金量十足,不仅描绘了郑州未来几年产业发展的蓝图愿景,更明确了具体的发展路径乃至方法选择。
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助力郑州挺进国家中心城市
来源:郑州日报
记者:侯爱敏
8月5日,我市召开产业发展暨半年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为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推进国际商都进程夯实产业基础。
会上同时出台系列文件:《郑州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郑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发展新优势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2016年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通知》《2016年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等。
关键词:路径
做强先进制造业
瞄准打造全球知名、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以“龙头+配套+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为重点,推动制造业实现“三个转型”:即由产品加工向产业基地转型、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由规模集聚向行业高端转型,努力建设中国制造强市。
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延链补链。主动融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条,重点抓好智能手机延链补链、智能终端领域拓展、互联网产业发展培育“三项工程”,努力将郑州市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世界级智能终端制造名城。力争2018年全市智能手机年产量突破3亿部,约占全球的1/6。
抢占国内外汽车研发生产制高点。顺应汽车市场发展趋势,以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客车品牌化、乘用车多元化为主攻方向,强力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力争2018年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达到1∶8以上,郑东新区、经开区等先行区实现全覆盖;全市新能源汽车产能突破10万辆;全市客车产量突破10万辆,约占全球客车产量的30%,成为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全市乘用车产量达到70万辆,产值突破1000亿元。
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等领域为重点,努力将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2018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达到800亿元。
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以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非晶、碳纤维等前沿新材料产业。
培育壮大生物及医药产业。充分发挥航空港区的航空运输、现代物流优势,瞄准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目标,支持安图生物、辅仁药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体外诊断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大力培育生物疫苗、新型制剂等药品,全面提升临床医疗、生理监测等医疗设备的研发制造水平,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及医药产业创新基地。力争2018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现代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以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为引领,积极推动现代食品产业链向冷链物流、观光旅游等领域延伸,依托三全、思念、双汇、康师傅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低温肉制品、功能休闲食品等新兴行业,大力开发方便、营养、健康食品。谋划建立国家级清真食品检测中心和认证机构,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食品制造基地、世界级冷链食品生产制造名城。力争到2018年全市现代食品制造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加快现代家居和品牌服装高端发展。大力发展家具、家饰、家纺、家装和智能家电产业,加快纺织服装品牌化发展,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家居和品牌女装产业基地,力争2018年全市现代家居和品牌服装产值达到570亿元。
做大现代服务业
力争2018年形成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现代金融3个千亿级服务业集群,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60%。
现代金融业集聚发展。以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为载体,大力发展航空金融、科技金融、小微金融、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服务,推动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全覆盖。力争201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15%以上。
现代商贸物流业升级发展。构建多层次商贸流通网络,加快发展新型流通模式,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商贸中心城市;力争2018年全市商贸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8.5%;外贸进出口额(含服务贸易)达到700亿美元。
文化创意旅游业跨越发展。制定实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提高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力争2018年全市文化创意旅游实现增加值突破900亿元,旅游收入突破1500亿元。
加快信息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抢抓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围绕“一区四园多点”布局,力争2018年全市科技服务业机构达到500家以上。
推进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模式,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推进总部经济提质发展。力争2018年在郑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突破60家、国内500强企业总部突破80家,新增综合型总部企业20家以上、职能型总部企业30家以上。
加快口岸经济区域化发展。加快从单一的通道经济向集外贸、物流、加工、仓储、旅游、购物等多元经济转变,实现从“通道经济”到“口岸经济”的角色转换。力争2018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亿美元;航空客运量突破235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万吨;国际陆港货运吞吐量达到30万标箱。
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力争2018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做优都市农业
推进实施都市生态农业三年行动计划,用生态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努力打造全国都市生态农业先行示范区。
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到2018年,培育30家以上战略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32个。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力争到2018年,休闲农庄(园)达到200家,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达到60家,休闲农业旅游突破3900万人次。
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力争到2018年建成200个、总面积20万亩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
培育都市生态农业新业态。力争2018年农产品网上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
《郑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提出,郑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在七个产业上寻求突破和提升,实施七大工程,努力将郑州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中西部领先的国际商都。
关键词:发展目标
速度显著加快:服务业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0%;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0%。
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2018年达到52%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保持在75%以上,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00亿元,年均增长15%;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保持在75%以上;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提升。
结构显著优化:金融、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18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旅游、商贸流通、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引领消费,实现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创新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
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发展载体不断壮大,形成10个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服务业集群,2个超千亿的服务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
关键词:七大产业
现代金融业
到201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金融业实现税收突破160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15%以上;各类金融机构突破360家,法人金融机构30家。
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辐射功能:立足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把郑州打造成为国际商品期货定价中心、中原经济区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要素市场交易中心、中西部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业综合配套中心。
发展航空金融: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飞机购租、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引导中小企业借助银行信用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力争2018年底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到2000亿元。
加快实施“引金入郑”战略:坚持“引外”与“培内”同步推进,实现国内15家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部进驻郑州,力争2家外资银行入驻;积极引进10家省级证券分公司、5家省级保险分公司;支持郑州银行实现网点覆盖全省18个地市。
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到2018年,科技金融平台服务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培育60家上市后备科技型企业,新增2家科技类上市公司。
助推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每年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0家以上,到2018年挂牌上市公司达到210家,每年新增直接融资300亿元以上。同时创新打造小微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新型金融业态健康规范发展。
商贸物流业
到2018年,商贸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8.5%;外贸进出口额(含服务贸易)达到700亿美元;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0亿元。
建设国际商业中心:提升改造二七商圈,将其打造成为超千亿元的知名商业中心。力争到2018年培育市级特色商业街区15~20条、国家或省级2~3条。扶持丹尼斯、大商集团、华南城、京东商城、郑州悉知、菜鸟网络等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以国内外龙头电商企业为切入点,促进更多的电商企业在我市设立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培育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电商品牌。
加快国家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建设:力争到2018年,全市举办会展项目270个,展览总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举办国际性展会9个,实现经济社会效益300亿元。
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到2018年,培育形成5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积极引进优势物流企业,争取10家以上在郑州设立货运转运中心。
文化创意旅游业
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具有鲜明华夏历史文明特色的国际知名文化城市。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推进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软件网络、广告会展、工艺美术、设计服务等八大产业门类建设。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建立旅游与农业、林业、园林、文化、城建、工业、交通、商贸等产业相结合相融合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机制。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龙头项目和精品景区,提升城市旅游营销水平。
信息服务业
实施“互联网+”战略,把郑州建设成为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数据资源集散中心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到2018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1%;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达到380亿元。
做大行业应用软件、网络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做强信息安全软件和动漫游戏软件;支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应用等新兴领域应用软件研发,重点建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等产业培育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行业应用示范中心,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科技服务业
到2018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6%;科技金融资金计划投资8亿元,科技金融服务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44家。
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融资发展能力,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
健康养生产业
全面启动“健康郑州”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到2018年,健康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9%;全市新建改扩建养老机构12家,新增养老床位900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3张以上。
大力发展健康医疗产业:创建国际标准化认证的三级医院,完成1家医疗机构取得国际标准化认证资格,开展外籍人士就诊服务。加快“互联网+健康”工程,实现居民健康卡一卡通,打造智慧医疗。加快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头颈医学中心、市三院肿瘤诊疗中心等11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
完善提升健康养老产业: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智慧养老工程建设、养老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加速推动老年产品研发、生产和运用,大力开发老年旅游和养老服务市场。
培育发展体育健身产业: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发展体育特色产业;打造世界华人“黄河母亲”徒步大赛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倡导智慧体育理念,利用大数据加快体育健身产业发展;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工作,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
房地产业
到201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接近500亿元,年均增长10%;房地产市场投放和销售年均增长10%左右;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3%左右。
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深入推进住房公积金改革试点工作,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推动二手房市场发展,实行购租并举,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等新型住宅,培育新的增长点。
改造提升房地产业:加快培育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品牌企业,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推进建筑工业化等新兴业态模式。
《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了全市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关键词:发展目标
规模总量持续提升:2016—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600亿元、4000亿元和4500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6万亿元、1.8万亿元和2万亿元,保持中部领先水平。
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全市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及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稳步提升。高耗能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全市工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6—2018年,年均新建各类国家及省、市级工业研发中心(平台)50家左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增速,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2016—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效益指标保持稳步增长,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智能制造加速渗透:全市两化融合水平达到全国一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信息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成为全国先进的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工业能耗大幅下降:2016—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4%,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关键词:三大发展板块
智能制造板块:以郑州航空港区、经开区、中牟县为主,重点发展智能终端、高端智能装备、汽车、新能源汽车、生物及医药等。
转型升级板块:以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登封市、上街区为主,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向现代食品、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耐材、超硬材料、新型合金、时尚品牌服装、现代家居等产业转型。
服务型制造板块:以郑州高新区、郑东新区、市内五区为主,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业设计与研发、机器人、增材制造、高端食品、现代家居及品牌服装、制造业总部等。
关键词:七大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努力将郑州市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世界智能终端制造名城。2016—201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值分别达到3500亿元、4200亿元和5000亿元。
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巩固提升客车制造优势,着力做大乘用车市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2016—2018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1200亿元和1600亿元,汽车产量分别达到60万辆、70万辆和80万辆。
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推进煤矿机械、纺织机械、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自动化转型,着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航空装备、地下空间开发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2016—2018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1800亿元、2000亿元、22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分别达到500亿元、600亿元和800亿元。
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超硬材料、新型耐材、新型合金材料,培育发展碳纤维、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2016—2018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200亿元、2500亿元和2900亿元。
生物及医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产业,改造提升化学药品及制剂产业,大力扶持现代中药和健康产业,着力培育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及医药产业基地。2016—2018年,全市生物及医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230亿元和300亿元。
现代食品制造基地:巩固冷链食品、粮油加工等产业优势,加快发展低温肉制品、功能休闲食品等新兴行业,大力开发安全、方便、营养、健康食品。积极引入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推进产业链向冷链物流、观光旅游等延伸,促进全产业融合发展,谋划建立国家级清真食品检测中心和认证机构,着力打造国际清真食品制造中心,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食品制造基地、世界级冷链食品生产制造名城。2016—2018年,全市现代食品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1300亿元、1400亿元和1500亿元。
现代家居和品牌服装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家具、家饰、家纺、家装、家卫、家橱和智能家电产业,加快纺织服装品牌化发展,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家居和品牌服装产业基地。2016—2018年,全市现代家居和品牌服装产值分别达到430亿元、500亿元和570亿元。
关键词:八项重点工程
创新引领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到2018年,培育10家左右百亿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创新企业,100家10亿级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企业,1000家亿元级具有行业细分领域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加快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到2018年,创建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左右,建成20个左右的制造业创新产业园、建成10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和10个产业创新联盟。
开放合作工程:加快开放平台建设,依托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申建新一批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契机,努力把各类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和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出口基地,打造郑州制造业开放招商的新高地,形成中部内陆城市制造业开放合作的新优势。加大“引进来”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郑州制造国际合作新空间。
重点项目工程:大力引进一批链条缺失环节的关键性研发平台、支撑性配套项目。强化战略性项目的推进,对在建项目,加大问题协调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早日建成投产;健全项目分级推进机制,2016—2018年,力争全市工业项目投资累计完成5000亿元。
智能制造工程: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应用,围绕我市工业主导产业领域,大力应用数字化先进技术,实现核心业务链信息共享和自动流转。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完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2016—2018年,建成20个左右的智能工厂、50个左右的数字车间。促进电子商务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质量品牌工程:提升郑州制造质量水平,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计量测试中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不断提升郑州制造产品质量。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2016—2018年,全市力争获得国家、省、市三级质量奖12家左右。加快郑州制造品牌建设,到2018年,力争全市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6件,省著名商标达到650件,河南省名牌产品达到200个。
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工业战略性企业,支持战略性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建成一批跨国公司,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培育百强百高企业,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双百”企业加快向国际、国内行业龙头提升迈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细分行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规模,2016—2018年,力争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和国内行业100强企业的综合性总部、区域性总部。
集群集聚工程:到2018年,努力建成一批千、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集聚区的晋星、晋级、晋位目标,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18年,智能终端、汽车和装备制造2个产业集群超五千亿。
绿色发展工程:加快“去产能”,以电力、煤炭、水泥、电解铝、造纸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治理工业污染,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到2018年底按期完成区域内“三不符合”的工业企业外迁。促进“降能耗”,每年制定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测计划,强化节能监管,加大节能执法力度,促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