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出台 主打科技+金融
投实讯 8月26日,郑州市公布《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同一天,洛阳也出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建设实施方案》;而新乡也于8月2日召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编制工作。
今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5月27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时隔3个月,郑州、洛阳两市出台建设任务清单,这意味着,示范区将加快建设步伐。点击标题收看《万钢、谢伏瞻共同揭牌 这个国家级示范区能做啥(方案全文)》
郑州市的方案中提到,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排头兵”。洛阳市的方案中提出要“争做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头羊”。
郑州市:增加科技与金融结合实验区、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定位
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
郑州方案中,除了延续了《郑洛新方案》的前4个定位外,又增加了“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科技与金融结合实验区”两个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的定位内涵是“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郑创新创业”。“科技与金融结合实验区”则是指郑州示范区内将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先行先试科技金融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以上,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此外,该示范区将打造成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对于获批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河南省将按照“一市一概念”的思路统领示范区建设,郑洛新三地将分别对不同领域进行探索,并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市三区多园”的架构。
这一总体思路也在《实施方案》中得到了体现。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将按照“一区四园多点”的架构,以郑州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区,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水区和其他县(市)区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辐射区。在这样的空间布局下,继而形成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分工。
郑州高新区重点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联东U谷郑州生态科技产业园、亿达软件园、新三板产业园等,谋划高新区“未来科技城”;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点建设空港(电子商务园)、古城(电子信息基地)、会展物流(商贸会展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双鹤湖(精密机械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四大片区;
郑东新区重点建设龙子湖科技创新集聚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中原金融产业园、金融智谷、创意岛孵化园、电子信息创新创业综合体等;
郑州经开区重点建设智能汽车与电动汽车产业园、重大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河南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科技产业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智慧物流园等;
金水区以金水科教园区为依托,重点建设河南外包产业园、郑州启迪科技园、郑州北大科技园、西亚斯亚美迪国际软件园等。
另外,打造“科技+金融”的产业规划,成为郑州区分于洛阳和新乡的特色之一。《方案》指出,郑州将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先行先试科技金融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郑州将在“十三五”期间,引进“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创投公司等科技金融机构入驻,优化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洛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股份
着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
按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市三区多园”的架构,洛阳片区规划为“一核三区”,以洛阳国家高新区(含吉利科技园)为核心区,以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涧西高新区)、洛龙省级高新区、伊滨区科技城(伊滨高新区)为辐射区。
洛阳的示范区建设方案里提出,着力打通“四个通道”(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市场化运作通道和人才成长通道),聚焦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转型升级样板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新兴产业先导区。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上,洛阳市将对企业建设的技术熟化和工程化基地,给予贷款风险补助;同时,建立军民企地对接转化机制,探索建立以军工技术服务中心、军工技术市场等为主体的技术转化中介服务体系和军工高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发布体系。
洛阳还提出,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权激励形式促其科技成果在洛转化,参与转化的管理人员可按比例协商持股。
洛阳市方案明确,围绕“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布局进行科技创新。洛阳认准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六大新兴产业,准备在示范区的建设当中,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迅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实现这六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五强是指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五特是指文化产业、科技服务、牡丹、健康养老、高效农业等五大特色产业。
洛阳市《实施方案》同样提出,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完善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小微企业发展。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题。推动洛阳银行和驻洛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通过发行债券和实施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
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6〕63号)和《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发〔2016〕1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和省、市决策部署,围绕“四高一强一率先”总体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为主线,以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为切入点,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通“四个通道”(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市场化运作通道和人才成长通道),聚焦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转型升级样板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新兴产业先导区,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争做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头羊。
二、战略定位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是洛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前沿和主阵地,要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高效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具体定位是:
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积极落实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6+4”创新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探索建立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新政策、新机制、新模式,重点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政策和激励机制,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作出示范。
转型升级样板区。立足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着力提升洛阳片区创新发展水平。支持洛阳国家高新区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鼓励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伊滨区科技城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引导洛龙省级高新区发展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开放创新引领区。积极推进开放式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坚持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创新创业生态区。加快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创业企业(团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努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业载体丰富、创业服务专业、创新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新兴产业先导区。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三、整体布局
按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市三区多园”的架构,洛阳片区规划为“一核三区”,以洛阳国家高新区(含吉利科技园)为核心区,以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涧西高新区)、洛龙省级高新区、伊滨区科技城(伊滨高新区)为辐射区。
1. 核心区(洛阳国家高新区)
2.
空间布局:南至洛河,北至秦岭防洪渠,东至南昌路,西至郑西高铁西侧(吉利科技园按科技部批复范围)。
资源优势:洛阳国家高新区是洛阳市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25所、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等在此建有产业化基地,拥有洛阳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航科技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节能环保装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
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努力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和新兴产业先导区,成为洛阳片区经济发展领头羊。
2.辐射区
(1)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涧西高新区)
空间布局:由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西苑路沿线部分、建设路沿线部分组成。
资源优势: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端研发机构众多,科技人才密集,拥有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以及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卓阳耀滨科技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国家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河南省先进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连续被评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十大活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
功能定位: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科技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转型升级样板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
(2)洛龙省级高新区
空间布局:东起瀛洲路,西至淮南路,北起洛河南堤,南至伊洛路。
建设优势:洛龙省级高新区毗邻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拥有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四季沐歌(洛阳)太阳能有限公司、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和浙大科技创意园、炎黄科技园等一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省对外开放先进集聚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光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硅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生态区、转型升级样板区和新兴产业先导区。
(3)伊滨区科技城(伊滨高新区)
空间布局:北至高铁大道,东至李村大街,南至司马光路,西至道湛街,包含职业教育园区、洛阳中科信息产业园和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
资源优势:伊滨区科技城拥有洛阳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汇集了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洛阳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洛阳兰迪玻璃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中兴通讯智慧产业基地和服务贸易基地等具有行业引领性、产业带动性的创新资源和人力资源,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核心区域,未来洛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功能定位: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科技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开放创新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新兴产业先导区。
四、建设目标
到2020年的建设目标:
(一)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3500人;累计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项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000家;示范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洛阳国家高新区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6%,带动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
(二)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0家;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形成1-2个千亿级、3-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三)开放创新实现新突破。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亿元,新培育引进1-2名两院院士、3-5名中原学者。
(四)创新创业实现新发展。每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2万户;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达到50家,孵化和创业基地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超过5000家;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10个;引进不少于20个河洛英才团队,组建3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五、重点任务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统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科技创新的保障。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机制,市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解决驻洛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在股权激励和分红奖励等方面与现行制度的冲突。驻洛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要出台落实科技人员五年内离岗创业的配套政策,保障离岗创业人员的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着力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建立完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机制和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
加快管理体制创新。鼓励示范区积极探索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科学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薪酬机制。优先保障示范区重大创新项目用地需求,利用存量房产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探索实行分割销售、办理房产证的办法。赋予洛阳国家高新区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限,发挥洛阳国家高新区在示范区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洛阳市伊滨产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
在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中为示范区发展建设预留充分发展空间,统筹安排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等各类指标,运用国家有关支持政策,保障示范区发展用地需求,重点解决洛阳国家高新区和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增强洛阳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发展模式,以异地共建、“托管”等方式积极推进“一区多园”建设。推动西南环以西洛浦公园建设,改善洛阳国家高新区、洛龙省级高新区硬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编制示范区部门权责清单,依法公开管理权限和流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探索建立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减少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管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清除市场准入障碍和各种隐性壁垒,放宽市场主体名称核准条件,放宽经营范围核定,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手续,采取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三证合一等措施为创业企业市场准入提供便利。全面清理规范中介机构收费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信用管理,提升政务公开水平。完善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完善配套监管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
“一核三区”要贯彻中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精神,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的先行先试措施和模式;制定鼓励创新、吸引人才和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积极培育创新龙头企业,支持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技术合同交易等减免税政策。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实现创新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占领高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布局,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业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围绕产业链系统部署创新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提升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效率,推动重点产业成群成链发展。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龙头企业为主体,实施一批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积极打造研发平台。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布局,构建面向广大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有效开放机制。加大对研发平台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对认定的省部级以上研发机构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研发平台独立运营,充分激发研发人员创新活力。
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集聚区和高校院所,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企业开展服务,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形成示范区各类科技资源互通共享的局面。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按照“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立足“一核三区”优势产业发展现状,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将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布局为“331”,即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三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三新”,科技服务业“一特”。坚持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高引领”,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机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
做大主导产业。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智能矿山成套设备、智能专用成套设备、智能单机装备等,重点建设LYC轴承高端装备配套轴承技术改造项目、中汽工程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及涂装装备研发生产项目、双瑞特装产业基地增资扩产项目等,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洛阳国家节能减排装备产业基地。
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钛及钛合金、钼钨及制品、铝铜材精深加工、金属靶材等高端金属材料,大力发展新型耐火材料、高分子材料、超材料、电子玻璃等高端新材料,加快建设“中原钛谷”,重点建设洛阳鹏起航空航天大型钛合金构件制造项目、厦门钨业硬质合金项目、麦达斯年产5万吨轨道车型材及车体大部件项目、凯盛超薄信息显示材料项目等,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推动半导体材料向高纯度、大尺寸、高性能发展,重点推进中硅高科多晶硅高端产品产业化、洛阳单晶硅8-12寸硅抛光片等项目;积极发展指纹识别、气象监测、红外热像等光电测控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重点推进中航洛阳光电产业园建设;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公交、智慧金融、智慧健康养护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中兴洛阳智慧产业园、洛阳智慧城市云平台等项目,打造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做强新兴产业。加快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以“一基地两园区”为依托,以中科院自动化所(洛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为支撑,重点突破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装备控制系统集成设计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机器人轴承、精密减速器、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重点建设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工厂项目、国舰机器人RV减速机磨齿机产业化项目、洛阳新经济有限公司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等,打造国际化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制造、品牌设计产业集群。
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化动力电池产业优势,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中航锂电产业园三期、上海同捷10万辆新能源超级轿车项目;提升光伏、光热等领域的产品优势,鼓励支持开展铜铟镓硒、碲化镉等关键技术研发,拓展光伏产品种类,推动太阳能光热利用从单一能源向复合能源转型,重点建设阿特斯3GW全产业链项目、四季沐歌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生产线等项目;发挥我市现有风电轴承、叶片等零部件产业优势,加快引进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生产龙头企业和配套生产企业,重点实施LYC风电轴承、双瑞风电叶片项目。围绕现有产业延链、补链,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和招商引资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强与行业顶尖研发机构、知名高校战略合作,加快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诊断试剂、第三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的眼科3D成像技术设备等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建设普莱柯中科科技园、惠中生物兽用药品基地等项目,打造现代中药、兽用疫苗及兽药、诊断试剂与设备、生物制造产业基地。
做优特色产业。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洛阳建材建筑设计研究院、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洛阳高技术创业中心、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园区的综合载体作用,重点发展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四)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积极构建开放合作体系。推进开放式创新,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示范区内设立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支持示范区内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引进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洛阳分中心,主动对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主动承接技术转移,促进知识产权交易。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导我市企业单独或联合科研机构在境外通过新建、入股、并购等方式建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吸纳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鼓励一拖集团、德平机械等企业面向中亚等地区进行产品、技术合作。支持中信重工等优势企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强重点产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示范区联合组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积极引进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示范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有利于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出入境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加快洛阳科技大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网上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完善网下成果展示、交易洽谈、竞标拍卖、政策服务、资源共享、交流对接等各项服务功能,推动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买卖交易和转移转化,吸引国内外技术成果到我市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军民企地融合发展。支持军工单位通过独立投资、对外合作、收购重组、参股等方式,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产品转化。积极落实国家鼓励民口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政策。鼓励民口企业参与军工集团公司在洛企业的改组改制,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对军工技术基础建设进行投资,提高配套能力和服务能力。建立企地对接机制,重点加强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25所等央(省)企合作,支持光电探测、光电连接器、高性能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航空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依托中信重工等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推动技术、开发、营销等资源共享。鼓励支持多元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实行市场化运营,示范区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河洛英才计划”,采取“人才+项目”、“人才+课题”的引才育才模式,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洛创新创业。实施企(创)业家培育计划,开展创业培训、创新培训、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育,培养一批富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企(创)业家。实施“双创”骨干培育计划,以激发高校院所、大企业科研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为重点,培养创新创业中坚人才。实施“河洛工匠”计划,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的大国工匠。实施“玉洛汇”计划,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青年人才。
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完善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小微企业发展。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题。推动洛阳银行和驻洛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通过发行债券和实施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六)建设协同高效的创新发展格局
加强洛阳片区与郑州片区、新乡片区协同发展。在省政府统一部署下,搭建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加强郑洛新三市与省直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针对示范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集成推进示范区各项工作。搭建示范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各片区联动发展和定期磋商工作机制,加快形成示范区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
优化“一核三区”创新布局。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示范区内、示范区和我市其他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一核三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向全市推广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先进经验。支持洛阳国家高新区通过“一区多园”模式与我市产业集聚区开展区域分工协作,形成功能梯度布局、产业错位配套、资源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成立洛阳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有关市领导任副组长,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等市直有关单位和“一核三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强化对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我市示范区建设重大决策并统筹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落实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与国家和省相关机构做好对接。建立示范区战略咨询专家组,为示范区发展提供咨询、指导、评估等工作。“一核三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上下联动、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重大政策先行先试和示范区建设。
(二)健全政策体系。加快编制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发展规划。在率先落实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的基础上,明确市、区两级需要研究出台的先行先试政策,并与省做好对接,重点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大政策评估和督查力度,加强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对于实施效果好的政策及时向全市推广。
(三)加大资金支持。设立洛阳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河南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区培育主导产业和创新主体、建设重大公共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开展重大活动等。统筹市有关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河南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一核三区”要设立支持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同时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吸纳民企和金融机构资金等多方社会资本,形成支持合力,集成支持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工作责任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市直有关部门和“一核三区”要按照任务分工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推进方案和措施。制定示范区统计工作方案,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可纳入国家高新区火炬口径统计,加强统计分析,及时反映示范区发展成效和问题。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考核评价体系,开展绩效评估和社会评价,加强对“一核三区”的考核,引导示范区建设科学有序推进,确保示范区建设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五)营造良好氛围。弘扬新时期创新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政策、法律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奖励力度。通过开展“中国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直通硅谷”、“创业之星大赛”、“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引进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举办各种形式的论坛、峰会等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