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证券化”萌动 千亿盛宴开席
投实讯;随着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持续增长,不良资产证券化也迎来了重启的新机遇。而在“资产荒”不断蔓延的当下,该举措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缓解“资产荒”给金融市场带来的的窘境?
最新消息显示,中行正在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将打响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后“首枪”。
2月16日,央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督促银行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核销进度,做到“应核尽核”。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仍在持续恶化。银监会日前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业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贷款率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较2015年三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第10个季度环比上升。
而传统不良贷款的化解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清收,由于经济下行导致抵押物变现难度加大,清收的难度在上升;二是处置,如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但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消化的不良资产的空间正在下降;三是核销,在过去两年,财政部出台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策来鼓励银行来进行核销,不过银行核销仍需遵从一些监管规定。
在传统方式之外,不良资产证券化也进入不少银行的视野。相关产品也在筹备之中。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将正式再次启动。此前,我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已中断了整整7年。
对此,专业人士指出,这似乎也在印证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在2016年“原力觉醒”,产品发行步伐正提速。其也预测,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情况,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证券化手段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处置资产占比不良资产总量一般在10%—20%左右。若按此估算,我国1.2万亿不良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规模有望达到1200~2400亿元。
关注投实回复不良收看以下文章:
《央行等八部委出台金融支持工业意见:涉众多金融创新 加快不良核销力度》
《银监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
《预测2015年河南不良贷款将超229亿增长近三成 中国金融不良资产报告全文》
来源:投实综合经济参考报、微信公众号固定收益
银行万亿“不良”盛宴开席
对于不断膨胀的不良资产市场“蛋糕”,商业银行存在广泛而迫切的化解需求。在此背景下,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近期业内人士努力探索的可行性方式。
银监会日前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业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贷款率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较2015年三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第10个季度环比上升。
业内人士预期,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仍未见顶,银行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银行已经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压缩过剩产能行业贷款,并实行严格的名单制,严控高风险行业的新增贷款。针对存量的不良贷款,银行目前也在传统的方式之外探索新的化解方式,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热度正在升温。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此前发布的报告预测,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还会持续4至6个季度。而方正证券则预计,2016年商业银行将有2.3至2.8万亿的不良贷款余额。中债资信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吕明远表示,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大,传统不良处置渠道接纳能力有限,需要有包括括不良ABS(资产证券化)在内的创新的不良处置渠道出现。
事实上,早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发行过两单、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建设银行分别发行过一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随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而浅尝辄止。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特别指出,应警惕不良贷款上升与惜贷情绪增大形成负反馈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不良贷款上升将侵蚀银行利润,导致银行惜贷情绪上升,进而收紧信贷,加速暴露不良贷款。”陈卫东表示,如果不良贷款继续环比增长50%,那么不良贷款率就会升至2.5%,为维持 150%的拨备覆盖率必须新计提约1.1万亿元的资金——这几乎将侵蚀掉商业银行近三个季度的利润。
有望于2016年重启
1月中旬,银监会召开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部署2016年银行业监管工作,明确提升银行业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
对此,专业人士指出,这似乎也在印证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在2016年“原力觉醒”,产品发行步伐正提速。其也预测,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情况,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证券化手段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处置资产占比不良资产总量一般在10%—20%左右。若按此估算,我国1.2万亿不良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规模有望达到1200~2400亿元。
与此同时,一位资产管理人士,考虑到如果基础资产全部都是不良资产,或将难以吸引投资者认购,初期发行的产品或采取“不良资产+优质资产”这一“混搭”模式。“就像买包子吃一样,里面的肉馅可能是好肉,也可能掺了坏肉,”资产证券化是盘活银行不良资产的一种手段,可以通过增信手段——也就是掺好肉的过程,分层后,将风险转移出去,同时减少银行风险资产比例,提高资本充足率。
一般地,商业银行以自主清收、重组盘活、损失核销和批量转让等四种手段来处置不良资产,其中批量转让给四大AMC进行处置的效果最快、最好。但受限于四大AMC自身体量的局限,承接新一波不良资产的空间有限。在此背景下,“资产证券化”成为盘活不良资产、改善银行流动性呼声最高的补充途径。
相对来说,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处置成本低,可批量处置,能打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等优势。而备受“资产荒”困扰的各路资本,则冀望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为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开展金融创新提供新产品。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资产证券化并非化解不良资产困局的最好解决方案。“因为一旦变成了不良资产,再去进行证券化,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依然要支付较高的核销成本,而且回收率往往较低。”他说,“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资产真正变坏之前,去化解、转让掉。”
化解“资产荒”作用有限
尽管如此,不良资产证券化仍是一只专业度相当高的金融工具,并不适合大面积普遍推广,也很难倚靠它一举化解“资产荒”难题。
中信银行首席经济师兼研究部主管廖群坦言,不良资产证券化或许无法解决资产荒的问题,只有分析能力强的专业投资机构才能较好地把握其中风险,对一般投资者来说风险太大。
“不良资产证券化还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难点:估值——在‘资产荒’的背景下,估值始终是个普遍性难题。分析人士指出,“市场上并非没有资产,而是缺乏合适的资产,或者说难以找到估值与价值匹配的资产。”这意味着一旦不良资产证券化获得重启,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评级机构,将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主要来自基础资产和信批的情况,也就是投资人能不能真正认识它。”鲁政委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是否合适、信批是否足够清楚,决定了它的风险程度——“只有给不良资产一个合适的定价,才能将其风险降到最低”。
业内人士指出,尤其是在金融行业前普遍遭遇“资产荒”的大背景下,不良资产证券化能为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开展金融创新提供新产品。然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比其他证券化产品,由于基础资产更具特殊性,仍存在许多难以展开的痛点。
与正常的信贷资产不同的是,不良资产本身就是违约贷款,其基础资产质量、影响因素、现金流预测、回收金额、回收时间、投资者接受程度等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常规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并不适用。这意味着需要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重新制定一套信用风险评估系统。
事实上,国内评级机构正纷纷建立并升级符合中国国情且有自身特点的资产证券化评级技术体系。比如,中诚信早前公布了其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思路;中债资信也随即发布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方法。
此外,上述专业人士建议称,如果能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两端资产”证券化同步放开推进,银行就可以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和经营需求,合理安排证券化设计,将证券化融合到经营战略中去,使证券化真正成为有效的主动管理工具。
具体针对如何破题“资产荒”,鲁政委则补充指出,从政府角度来说,需要打击非法集资,遏制各种混乱的旁氏融资行为,避免其与正规金融机构竞争资金逼高资金成本,还需要进一步降准,全面一对一补偿外汇占款的流失;而对市场来说,则可以从技术上、产品设计上更多采用开放式,其他的手段还包括加杠杆、做结构化、量化产品等,从而降低负债成本,更重要的是按需负债,而非一味固守“规模第一”。
我国处在金融发展的大时代,金融混业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机构投资者大量涌现,为本轮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带来更多市场机遇。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否走出一条更具差异化、更有针对性、更具时代特色的新路,尚待监管方、金融机构、市场机构、中介机构共同合作交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