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情师支招“把火引记者身上”:面对危机,别把“舆情”当“敌情”

2016-12-21 王天定 新京报评论

有时候,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压力和商业公司的牟利动力无意间形成一种合谋,促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把“舆情”视为“敌情”,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舆论不再是需要认真倾听尊重的对象。


文/王天定



最近,黑龙江甘南县“警察打记者”事件引爆网络。与此同时,网上爆出一段微信群聊天记录,显示一家商业舆情公司副总裁傅某给黑龙江某部门的人支招,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到此为止,不再理会这个事……其他人可以猛批一下这个记者,把火引到这个记者身上……”“让社会、网民来跟记者和报社撕”。


事实上,“舆情”这个词,古已有之。但它成为公共领域中的热词,却是近年来的事情。它的基本内涵,与传统舆论并无根本区别,只是由于网络进入web2.0时代之后,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大拓展了普通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形成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局面。




特别是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及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面对物议汹汹,往往手足无措,非常被动。因此,从政府到企事业单位,都在困惑中探索了解应对网络时代舆论基本策略。


这一巨大需求,一方面带动了网络舆论研究的兴起,更催生了一批专门从事舆情分析、研判及应对策略的咨询商业公司,直接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服务。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网络舆论对一些政府部门的压力和商业公司的牟利动力无意间形成一种合谋,促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把“舆情”视为“敌情”。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舆论不再是需要认真倾听尊重的对象,而是一个需要战胜的对手,以敌情观念引入舆情应对,当然战果最重要,为了取胜,当然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可以敷衍搪塞,可以虚与委蛇。


当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出动水军,污染信息,在甘南警察打记者事件中,那家舆情公司的副总裁所说的:“其他人可以猛批一下这个记者,把火引到这个记者身上……”不外乎就是一种污染信息的技巧。


说实话,如何污染信息,其实是有技术含量的,也需要对信息传播,舆论生成规律有一定认知,只不过这时,这些知识都已变成一种“没有道德的智慧”而已。至于一些舆情机构与一些人勾结删帖,进而把所谓“舆情分析”做成敲诈工具,那已经走到犯罪道路上去了。


必须指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思维,能够提升传统舆论研究的精准度,舆情公司在深入研究舆论生成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各级政府借助大数据技术尽早发现潜在的社会问题及矛盾,掌握社情民意,在重大突出事件中以正确的态度、方法实现与公众的良性沟通,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为政府、企业等提供专业舆情咨询,获取报酬,当然是天经地义。一个好的舆情公司,可以成为优秀的智库,只是,这样的优秀舆情公司,目前还太少了。只有为舆情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才能逐步清除当下舆情行业的发展乱象。


  □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推  荐  阅  读


曹德旺“跑了”,中国制造业外流已成现象级问题


舆情师不能变成“煽风点火师”


石家庄PM2.5破千, 这个地方曾经入选全国最幸福城市


西安雾霾停课时间表,岂能“有头没尾”


杀人疑犯当上城管局长,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给

有价值的留言

理直气壮发稿费

欢迎别出心裁

拒绝一本正经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关注大时代的变革与公民命运


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新京报社论”公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新京报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