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很好,不用“关心”我丨暖评

2017-05-22 钱业 新京报评论

阳光这么美好,你我却为单身苦恼,多不值得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016gw276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国家卫计委报告:剩男多在农村剩女多在城镇


文 / 钱业


前两天是又一个网络爱情节“520”。

 

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感觉单身到了一定的年龄,已经变成了一种罪过。大龄单身青年很容易陷入一种被社会否定和自我否定的悲观情绪里。社会舆论把“剩女”,“大龄未婚”这样的词高频率摆在大家面前,又在反复地一遍一遍地在给青年们和他们的父母强化着这种意识。

 

中国年轻人其实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很大一部分人正在拥抱一种单身主义的新型生活方式。但是他们放飞的同时,脚是被勾住的,回头看看父母那种失望的神情,比高考失利可能还要难过一百倍。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负罪感。

 

很多人着急结婚,部分原因就是想摆脱这种负罪感和被歧视感。

 

“剩女”这个时代焦虑,很大一部分也是由舆论主导的。

 

当大龄青年们和父母们在微信公众号、电视相亲节目和新闻里一遍遍看到这个词,很难不被击溃心理防线。

 

把单身当做是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不歧视。

 

真正的尊重不是招呼大家来关注,而是“无视”:我才不在乎你是不是大龄单身,这根本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

 

而不管未婚的青年、结婚的青年,也都是社会好青年嘛。



未婚青年们不偷不抢,还节省了大把家庭琐事的时间来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到头来还被歧视,多不公平啊!

 

对女青年来说,关注她们的家庭属性少一点,社会属性多一点,会比较公平一点。像中国影院里的“小妞电影”们草草交代了一下女主角们的职业背景,就迫不及待地直奔恨嫁主题。敢不敢让她们不是去办公室谈恋爱而是认真谈工作?敢不敢不安排一个什么人来拯救她们?

 

小时候看欧美电影,男女主角在结婚前经常会陷入挣扎,“对不起,我对婚姻还没有准备好。”小时候会觉得很矫情,长大了才会体会到,这其实是一个很真实的心态。

 

每个人的心智成熟度不一样,没有人规定一到30岁就要对婚姻准备好。犹豫不是怯懦,而是对自己和他者的负责任。

 

最近认识一个朋友,超过40岁,有一个交往超过5年的男朋友。她说不是“丈夫”,就是“永远的男朋友”,没有到达要结婚的程度,那就停留在“男女朋友”的状态,也没什么不好。有可能会自然走到结婚的那一步,也可能不会。一切交给未来。

 

她不是中国人,但是我也希望国内有这样的舆论环境,出现更多的徐静蕾和她永远的男朋友黄立行。

 

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应该能够做到的是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尊重早婚,也尊重晚婚和不婚。我和你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尊重你的权力。


社会为何不给单身的人营造一个愉悦的环境呢?毕竟可能社会的大多数人最后都是要结婚的,单身的时光也就那么几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难道不应该抱着享受的心态过嘛。

 

单身的这段时光换一个角度看,可以是一段难得的自由自在的时光,而不必是背着“恨嫁”的十字架在苦等真爱降临的漫长黑夜。

 

阳光这么美好,你我却为单身苦恼,多不值得啊。

 

留言互动:朋友们,你是不是常常也会觉得,旁人的“关心”是一种压力?跟我们聊聊吧,怎么不伤害别人的善意,但又能保护好自己的独立选择。


编辑:新吾  实习生:魏显勇 校对:郭利琴


推荐:

“共享单车”为何改名“网络租赁自行车”,押金监管有何深意……听听参与立法者怎么说丨新京报快评

“殡葬费全免”,有多少地方能迈出沂水这一步?丨新京报快评

让城市里的每个租客,都告别被“随意涨价撵人”之痛 | 社论

"衡中系"学校50万招老师,其他学校是该羡慕嫉妒还是恨?

改革派得势:伊朗已不是原来那个伊朗了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