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磨刀的倔强老头丨暖评

2017-07-26 温文 新京报评论


这位老人,肯定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  磨刀老人。图片来自辽沈晚报


文/ 温文

  

小时候,我见过许多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补锅的、修伞的,甚至还有补碗的——就是拿钉子把破了的碗缝起来。物质条件好了之后,修补这个事情越来越少见,因为好多东西还没坏,我们就抢着更新换代了。这样的生活,让许多从事修补行业的匠人也渐渐消失。我现在住在城市里,几乎见不到走街串巷的修补匠人了,偶尔能见到一些磨刀师傅骑着自行车在窗外扯着嗓子喊:要不要磨剪子或磨刀子。

 

在沈阳,有这样一个老头:82岁,以磨刀为生,住在浑南区营盘街附近的桥洞下面。有人看见他在桥洞下打地铺睡觉,腿上落了好多苍蝇。老人不是本地人,他来自青岛,在那边还有一个60多岁的儿子,不过他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去了,也没有打算回去。他在沈阳已经生活了30年,一直从事磨刀这个营生。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别人看他可怜,可他自己却觉得生活挺好,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他是“靠手艺挣钱”,可以养活自己。

 

他给人磨刀,一直只收4块钱一把,别人如果给他5块,他会追上去,把多余的1块钱还给人家。有一次有个小伙子,磨刀完了,扔下5块钱就走了。老人硬是追着要退回1块钱,当时正值上班的高峰期。两人拉拉扯扯,别人还以为是小伙偷钱了,弄得小伙尴尬脸红。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总之老人虽然生活清苦,可他却拒绝任何形式的施舍。所以当别人可怜他,想要出手帮他,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最近有个好心的女士,听说了老人的事情后,想要帮他解决住所的问题。这位女士在附近有一个快动迁的房子,没人住,想着免费让老人住。老人感谢女士的好心,也跟着去看了房子,不过倔强的老头表示:如果要去住,那一定要付房租。

 

▲ 图片来自辽沈晚报


磨刀的老人,“实在”到让人想哭,磨刀的价格不涨,别人的帮助也不要。可这么多年的辛苦劳作,却已经快让82岁的身子骨有点支撑不下去了。年岁大了,老人的眼神渐渐变得模糊,耳朵也有点背,而且说话也越来越费劲。

 

老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之后,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不过老人说:他不想被人关注,只想要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磨刀,凭着手艺生活下去。这样倔强的性格和态度,也让周围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好多人说,只能祝老爷爷身体健康了。还有人特意送来家里的刀让老爷爷磨。有一次,一个年轻人特意送来一把新刀,目的不过只是想帮帮老人。可老人试了试,告诉小伙,这个不要钱。

 

了解完老人的故事后,我知道很多人肯定会想知道,老人为什么那么要强和倔强。老人的生活条件并不好,说得准确点,现在的他就处于半流浪状态。而且年岁那么大了,接受一点点外人的帮助,也是可以理解的。老人最令人感佩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他生性乐观,以自食其力为荣。

 

不过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他为何要背井离乡远离家庭呢?他又为何始终坚持4块钱的价格不变呢?这背后的故事,实在耐人寻味,也许背后藏着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酸。总之,这位老人,肯定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磨刀这个职业,在我们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大概也是一种夕阳行业了吧。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有多少人找不到工作,又有多少人因为智能机器人或这样那样的科技进步而被迫失去工作?可以说,在这个时代里,大多数人的内心都藏着被时代抛弃的恐惧感,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某一天,老板或上司跟他们说:我不需要你了,因为你没用了。

 

▲ 图片来自辽沈晚报


我觉得,老人坚持“靠手艺挣钱”,维持一种温饱线上的满足感,不容外人打破,或许就是想证明自己还“有用。而一个人只有觉得自己有用,他才会感觉到生命的价值。这样倔强的老头,在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少见,可是他的那份倔强,不正是这个急速流动的和变革的时代所需要的吗?

 

其实他让我想起古希腊的哲学家第欧根尼。甚至,我觉得他比第欧根尼还要更高一筹。因为那些刻意穿着破洞衣服的哲学家,离不开别人的目光,而这位老人却不愿意别人关注,只想安安静静磨刀。

 

编辑:新吾   实习生:纯洁  吴敏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

制裁俄罗斯法案高票通过,美国“国会政体”已悄然复活|新京报快评

90后网红许豪杰疑似恋童癖:浏览和持有儿童色情产品,也应被严惩

11岁男孩偷开车锁被撞身亡,共享单车企业需要承担责任吗

万达广场也要卖?万达持续“卖身”,“轻资产”之路有多难走?

世界最大“暗网”遭铲除,但人性黑暗不会消逝

以“长周期”眼光,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丨新京报社论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