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房养老”骗局:法律千万别“站在骗子一边”| 新京报快评

2017-07-28 沈彬 新京报评论


骗局可怕之处在于披着合法外衣。

▲图据视觉中国


文/沈彬


针对老年人的“以防养老”骗局,可以称得上“吃人不吐骨头”。更可怕的是,这种骗局和之前上海被曝光的“套路贷”一样,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据媒体报道,北京一些有房的老人们,被骗子忽悠,只要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借贷3个月,投资“以房养老”项目,每个月就能拿到5%的高额返利。老人被忽悠到了所谓“公司”签合同(其实是公证处),签了将房产抵押的“借款合同”,老人刚得到所谓“借款”一两百万元,就转给骗子去“理财”。


更糟糕的是,老人还签下经公证的“委托书”,放弃自己的抗辩权。结果骗子作为“债权人”直接拿着经公证过的委托书,在他们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房子过户了,低价“卖”给同伙;骗子同伙再以房东的身份,理直气壮地把老人扫地出门。


骗局可怕之处在于披着合法外衣


骗局一环扣一环,满满都是套路。生生把老人价值几百万的房产给侵吞了,这种骗局读来让人压抑和悲愤。


老人也试图维权,但是似乎法律“站在了骗子一边”。借款合同、房屋抵押、公证委托书、法院强制执行,每一步都打着正规合法的旗号,每一步都有证据,甚至国家的公证机关、法院执行部门也被骗子当成诈骗的工具。


而一般民警处警时,看到有借款合同、公证书,就会认定民事纠纷,要求当事人到法院解决,而不是刑事立案处理;同理,即便走上民事法庭,如果不由公安进行刑侦调查,从表面证据来看,也很难认定这属于诈骗。这就是此类新型金融诈骗犯罪的可怕之处。


去年上海等地被曝光的“套路贷”,也与之类似。欺骗当事人签一个借款合同,以房产做抵押,再借旧账还新账,将借款越滚越大,故意诱导当事人不能及时履行,伺机侵吞房产。而这个套路,每一步都是以合法的名义进行的。



多部门有责任戳破“画皮”式骗局


分析一下“以房养老诈骗”和“套路贷”,受害者本身往往是老人或者其他社会经验不足的人群,对于现代金融知识完全不懂,像牵线木偶一样,被骗子们忽悠签了各种各样的合同、委托书。


一方面,社会真的要强化对于老人的法律风险教育,拿出房产证、签字必须谨慎再谨慎,否则就可能倾家荡产。


另一方面,公证机关要真正强化自己的公证职能,对得起自己的高额收费。老人和非亲非故的人签了这么一堆合同,其中甚至包括放弃抗辩权、直接可以将房产过户的全权委托书,老人明显处于很不利的地位,背后的法律风险有没有向老人充分披露?签字是不是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现在到银行汇款,银行柜员还要反复向老人确认汇款对象认不认识、是不是骗局,公证机关更应该恪守“真实、合法”的底线,不要让自己的公证行为沦为诈骗“帮凶”。

“以房养老”看似“完美犯罪”,表面上满足了正常借款、抵押案件的证据标准,但本质就是连环合同诈骗案。


对于这种新型的“套路很深”的诈骗,公安、法院之间做到信息共享、案件串并、主动纠问,就能戳破这种“画皮”。


当务之急,是司法、行政部门要对这种金融犯罪的新形式有统一认识,不能让这种诈骗继续以合法的名义横行。


□沈彬 (媒体人)


编辑:与归  实习生:纯洁 吴敏  校对:王心


推荐阅读:

月薪3万养不起孩子的暑假,“烧钱”教育撑不起家长的“矫情”

“房奴时代”: 一线城市房租真的很高吗?

富士康去建厂特朗普忙“邀功”:美国制造业回流成功?

《闪光少女》下跪求票房:佳片本无需如此恶俗炒作

城市既要讲“面子”也要治“里子”| 社论

文在寅反腐直指前总统李明博:李或难逃韩国总统“宿命论”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