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美女教授刷屏,谁说大器必须晚成?| 新京报快评
一些风华正茂的90后,手握一身本领,闯劲十足,做出成绩,自然而然。
▲杨树简介。图据浙江大学官方微博
文/王言虎
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浙江大学90后美女教授杨树刷屏。这位年轻的杨教授出生于1990年,20岁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4岁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今年,她入选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博导”、“美女”、“90后”,这些标签组合在一起,无异于投向社交湖面上的石子,立马激起一阵涟漪。在惯常的印象中,博导往往跟满头银丝、温文尔雅的长者形象联系在一起。
好多网友就借此“对镜自照”:人家90后已是名校博导,而80后的我还是个职员……这样的感慨,无疑也是基于“90后博导”的不寻常。
但不寻常的“90后博导”,未尝就不可能变得寻常。当下,在完备的现代专业教育体系下,一些年轻的学者从小就接受了专业而完整的教育,潜能被更早地开发,在每个阶段几乎都能提前学习到更高阶的知识,为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不同于需要大量文献阅读与社会调查积累的人文社科领域,理工科重思维逻辑与实验,只要思维敏捷,有正确方法论的指导,做出学术成果相对容易。人文社科领域学者做十年冷板凳未必能熬到教授,理工科学者在一流实验室的辅助下,也可能就成了年轻教授、青年博导。
就杨树的履历看,她入选“青年千人”计划,获聘浙大教授,名副其实。她是首批香港博士奖学金获得者,已在TED、EDL、IEDM、APL等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数十篇,且学术成果被国际顶尖杂志与学者引用。这样的学术成果,很多年长的学者也未必能取得。
这显然需要极高的天分与十分的努力,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中找出些拔尖的,未必那么难。这几年,国内90后教授、学者时常见诸报端,90后著名学人群体中,杨树并不“孤独”。
这次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还有另一名90后,那就是出生于1990年5月的电子科技大学“美女教授”刘明侦。她24岁拿下牛津博士,25岁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教授,26岁入选“青年千人”计划。除此,90后教授还有1990年出生的同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的顾实,准90后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宫永吉,中南大学数学系教授刘路等。
有人经常拿1917年北大教授的年龄,来追忆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往事不可追,但随着现代教育体系与国际交流的昌盛,必然会冒出不少年轻成名的学者、博导。
至于“90后”的标签,未必是衡量其传奇性的标尺:在时下的很多领域,90后已经开始登上舞台。除了90后教授,商场上,很多90后创业者也行走在创业风口上;在官场中,也出现了90后副县长。
1990年生人,到现在可能也有27岁了。对这些人,“90后”固然可以是给群体画像时的划分依据,但不必死掐是生于1989年或90后,将年龄标准绝对化。
毕竟,现在高考已有一些学生是00后,很多人感慨社会开始进入00后的轨道了。而90后风华正茂,一些优秀的人才刚从大学出来,手握一身本领,闯劲十足,没必要用对“90后”标签的敏感去渲染其稀缺。
□王言虎(媒体人)
编辑:与归 实习生:纯洁 吴敏 校对:陆爱英
推荐阅读: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