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负重前行,没有时间抱怨命运不公丨暖评

2017-09-05 陈方 新京报评论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你坚持才有希望。

▲ 陈春林(右一)与父亲、弟弟的合影。图据新华社


文/ 陈方

 

20岁的姑娘陈春林一个人踟蹰在老屋旁的稻田里,她想“这一走可能就很难再回来了”。她很快就要坐13个小时的大巴转动车,从广西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出发,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求学。这一路着实不易,她要带着瘫痪的父亲去上学。


陈春林是个“苦孩子”,9岁时,母亲因病辞世;还不到15岁时,父亲又脑梗中风身体右侧偏瘫。陈春林无奈之下,和弟弟双双休学,弟弟远赴广东打工,她则在家中边打零工边照顾父亲。“爸爸在,家就在。”这是陈春林的信念,这一年,她在电子厂焊接电路板,在电灯厂串接灯泡。


没有最苦,只有更苦。每一个“苦孩子”的故事都让人牵挂。休学这一年,陈春林也没有放弃学习,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自学好朋友送过来的试卷。值得庆幸的是,一年后,在当地政府部门和好心人的帮助下,陈春林“复学”了,从初三那一年开始,她开启了“带着父亲”求学的道路,一直走到了今天。


翻检一下媒体关注过的“苦孩子”,陈春林恐怕只是这众多故事中的一员,算不算是最苦的那一位,不好判断。可是被陈春林的故事折服,这是最真切的感受。身为一位中年人,在浏览有关陈春林的故事时,总忍不住想,如果在陈春林的年纪自己遇到如此境遇,能不能像她这样去坚强而从容地应对?读到某些细节时,甚至眼窝有些湿润。


 陈春林在照顾父亲。图据南国早报


比如,陈春林在照顾父亲时,为了能够体恤父亲的感受,他把为数不多的钱交给父亲来管理,这样做只是“为了让父亲不再以为自己是一个废人,她对这个家还是有贡献的!”病人是痛苦的,也是脆弱的,除了生理上的照看,心理疏导也是极其重要的照顾内容。小小年纪的陈春林,能意识到父亲的敏感和脆弱,把家中的“财务大权”交付父亲,用心良苦。


悲苦的故事看多了,难免有些麻木。相反,如果悲苦的底色中透出那么一丝希望的亮光,反而更容易引发他人的共鸣。这一丝亮光,是你努力生活的结果,是你与命运抗争的结果。


2014年,陈春林以7科全A+的优异成绩,被广西贺州市高级中学录取;今年高考,陈春林以理工科551分的好成绩,被华中师范大学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录取。同时,弟弟马上也要入伍当兵,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终于迎来了曙光。


谁说的,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你坚持才有希望。几年前看过一个演讲,演讲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刘媛媛,她说,“承认失败多容易啊,比那种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忍耐容易多了,可是我们依然要相信努力的意义,相信遗憾比失败更可怕。


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单枪匹马在社会上杀出一条路来;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于生活优渥的人来说,这样的演讲可能是一碗没有营养的鸡汤,可是,对于生活在绝境中的人来说,坚持下去才是唯一的希望。以陈春林的生活来说,除了坚持下去照顾父亲、努力学习,她是没有时间来抱怨命运不公的。



虽然悲苦,但亦有欣慰。毕竟,就像刘媛媛演讲中说的,陈春林和她撑起的这个家,已经开始了“绝地反击”。更让人欣慰的是,在与命运反击之时,她不是单枪匹马,她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初三时她带父亲求学,学校提供了一间房供陈春林父女居住;千里迢迢来到华中师范大学,学校亦为她提供了一室一厅,解决了陈春林的后顾之忧。


看到这里,是不是想起了前段时间被舆论热议的在清华大学求学的魏祥?陈春林是带着瘫痪的父亲求学,魏祥是母亲带着残疾的他求学,同样是负重前行,同样都获得了所在大学的人性关怀。


从魏祥到陈春林,从清华大学到华中师大,悲情的故事都获得了可期的温暖,“有泪可挥,不觉悲凉”,这也是魏祥、陈春林们努力的意义。

 

编辑: 新吾   实习生:纯洁  吴敏   校对:  郭利琴


推荐阅读:

为女儿取名“王者荣耀”:既不是“王者”,也没有“荣耀”

“酒托”普遍以诈骗追责,那“网络医托”呢

央行叫停ICO,虚拟货币在中国还有前途吗

过半企业被查出环境问题,根源在哪里

金砖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大有文章可做 | 新京报社论

老伴儿走了,他心里却只当是异地恋 | 暖评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