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院配合寻亡妻的痴呆老人演戏,值得打32个Call

2017-10-14 丰收 新京报评论

总有些感动,温情充溢,又超越鸡汤。

▲老人寻妻。


文 | 丰收


“您好,请问我老伴儿万达华在哪儿?”11日下午1点,天下着雨,一位八旬老人撑着伞出现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门口。据报道,老人叫郑寿云,今年84岁,已经是医生和护士们的“老熟人”了。今年5月以来,郑寿云几乎每天都要来医院寻妻,有时一天要寻上三次。
    
据悉,郑寿云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他记得和老伴相处的种种情景,唯独不记得的是老伴已经去世了。
    
郑寿云老人不是偶尔一两次去医院寻妻,而是几乎天天都去。考虑到他与涉事医院并未构成医患关系,那些医护人员其实完全有理由早日终止这种“演戏”,甚至不搭理郑寿云。


▲医患人员带老人寻妻。

   
所幸涉事医护人员没这么做,而是尽力避免着对他的刺激,并好人做到底地“演”到底,这真切体现了医者仁心——以往我们说“医德医风”,通常是说医护人员救死护伤特别是对待自己病人时的职业精神,而这些医护人员对待郑寿云就像对待自己的患者一样,还是长期的,这难能可贵。
    
当下,尽管时有医患纠纷损害医患关系,但仍有不少暖心现象,在潜移默化地实现着对医患关系的修复。光是前不久,就有“产妇脐带脱垂胎儿缺氧 医生半跪托举29分钟与时间赛跑”“平湖医生6根肋骨折断 只为用身体护住病人担架”等事件。这些或许舆情冲击力没个别极端医患纠纷大,可恰是这种温存,让人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让人意识到冲突并非医患关系的“主色调”。
    
医院配合寻亡妻的痴呆老人演戏,考验的不是演技,是耐心。耐心背后,是向善的人心。而这样的善心越多,那些冰冷的“群体敌对”情形也会少些再少些。


编辑:仲鸣


推荐阅读:

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以色列,更为了美国自己 | 新京报快评

3小伙凌晨3点盗窃、4点救人,能否将功抵罪?| 新京报快评

大数据分析苏轼:家长参与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学到什么

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从律政片走向中国法治现实 | 新京报快评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