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女博士捐献器官引人泪目,“渐冻症”群体应得到更多关注

2017-10-16 郑山海 新京报评论

“渐冻症”需要医保制度、专项救济、公益组织以及志愿群体等多方面的关注和帮扶,温暖他们“渐冻”的身体,留住更多生命火花。


▲娄滔生病前生活照。  图/新京报网 


文 | 郑山海


这两天,很多人都为北大的博士娄滔感动着,这位29岁的美丽姑娘,在2016年1月被查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一年多来,病情不断恶化,她留下遗嘱,希望捐献自己的头部供医学研究,其他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尽可以捐给他人使用”。


▲娄滔口授的遗嘱。 图片来自新京报官方微博


2014年,一项名为冰桶挑战的慈善接龙活动,把渐冻症带到了普通大众面前,让人们知道了这样一个不治之症,罹患的人几乎没有好转的可能,全身肌肉如同被逐渐冰冻一样慢慢失去活力,直至一天,所有肌肉都不能运动了,痛苦而亡。


这不但是个危险的病,更是个残酷的病,它几乎是用一种最痛苦的手段折磨人,疾病后期,病人不能活动,不能吞咽,不能呼吸,对一切痛苦都只能被动地忍受。对这样的病患,不论是在医学上还是人文上都应给予最大的关怀。


根据目前的经验,渐冻人平均能生存4年,目前主要的治疗都是维持生命为主,针对不能吞咽,要置放胃肠管,长期注射营养液,针对呼吸困难则需要做气管切开,予以呼吸机支持,精心护理的患者可活过25年甚至更长。著名的渐冻症患者霍金,大学期间诊断出渐冻症以来,不但生存了40多年,而且还成为了学者大咖。


对于渐冻症的护理,虽然不算高精尖,但费时费力,价格不菲。由于他们大多意识清醒,因此对痛苦的感知敏感,但由于自己不能活动,所以护理要求极高。此外,费用也是个问题,因为如果是用营养液或者呼吸机,前者往往自费份额高,后者则费用高昂,常常突破医保的年度支付额度,因此,对很多家庭会成为极大的负担。


因而,这一群体需要医保制度、专项救济、公益组织以及志愿群体、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关注和帮扶,温暖他们“渐冻”的身体,留住更多生命火花。


 □郑山海(医生)


编辑:思凝


推荐阅读:

大妈为女儿征婚只要程序员,是对互联网新经济最直接的表白

医院配合寻亡妻的痴呆老人演戏,值得打32个Call

央企盈收“创5年来新高”,也是改革效应

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以色列,更为了美国自己 | 新京报快评

3小伙凌晨3点盗窃、4点救人,能否将功抵罪?| 新京报快评

大数据分析苏轼:家长参与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学到什么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