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胶水”让沙漠变良田?且慢点嗨 | 新京报快评

2017-12-08 与归 新京报评论

从科学到应用,应做到一是一、二是二,而不是在1后面肆无忌惮地加0。

▲改造前后对比图。图/“科学加”


文 | 与归


“2分钟沙漠变良田”、“即将消失的沙漠”、“北部省份要狂欢了”……最近,地球“表情包”之一的沙漠,大有被“网络消失”之势。


这种巨变,源自一项“用胶水让沙漠变良田”的“黑科技”在网上广为传播。这一科研成果,或者说是实验结果,迅速被冠以“科学家发大招”、“中国神奇科技”、“史上最温暖的发明”的名头。


消息的源头,是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易志坚带领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可以让沙漠变成土壤的纤维黏合剂,并设想将这一发现运用到“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中。据报道,最新进展是,该技术取得实验成功,将4000亩实验沙漠改造成良田。


▲实验过程。图/“科学加”


然而,实验毕竟只是实验,实验和实际应用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试验田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在现实的沙漠治理中就一定可行,就一定可以达到理想效果。而且,其“沙漠转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仍有待时间考验。事实上,即使在科学界,这仍是个有待验证的技术。


比如,针对“沙漠变良田”的设想,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风沙物理室主任屈建军称,沙漠缺的是水而不是土;一招让沙漠硅元素变成了其他元素,明显误导公众了。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杨文斌表示,该技术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则称,项目有可行性,不过降低成本,才有大面积应用的可能。


不得不说,朋友圈是一枚放大镜,有时候一滴水,就能被看成一片海。从纤维黏合剂到“沙漠消失”的逻辑链,嗨得有些过于浮夸。


▲实验过程。图/“科学加”


治理沙漠,或者说改良生态环境,不是仅仅靠力学就能实现的。作为单纯的科学研究,纤维黏合剂算是一种科研成果,但是水土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转变,才能达到改良。  


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沙漠都该被改造,沙漠和草原、湿地、湖泊等一样,都是有机生态的组成部分,过分改造沙漠,尤其是原生沙漠,还可能引起气候变异、导致生态不平衡。所谓“让沙漠消失”,并不见得是好事,反而充满未知的风险。


从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到民间的大众网络,有着一道认知鸿沟。这种信息差和知识差,往往会把一些还在初级试验阶段的科学研究,脑补成改变现实的神技。比如,在该事件当中,纤维黏合剂竟然被通俗成了“胶水”,于是乎,用胶水让沙漠变良田的“神技”就问世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重申科学精神。尊重科学,并不仅仅是说,用科学的原理,通过科学的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不能在大众传播端夸大甚至歪曲科研成果。从科学到应用,应做到一是一、二是二,而不是在1后面肆无忌惮地加0。 


少一些盲目和激动,多一些辨别和思考,切勿以讹传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有的传播素养。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越是成绩喜人,越要冷静客观,切勿产生一步登天甚至“一技变天”的盲目、急躁情绪。


□与归(媒体人)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

如何投稿?请戳下面↓↓  



编辑:与归   实习生:纯洁  大雄   校对:陆爱英


推荐阅读:

评论突袭召唤令 | 新京报评论部实习生选拔三日赛

刑拘了12个打记者的,还撼动不了天价停尸费?|新京报快评

12人被刑拘:拳打记者后,周至县人民医院神拳派终于要“还”了

我们为什么就那么怀念老版《西游记》《红楼梦》?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