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醉亡,同桌饮酒者“没劝酒也得赔”?

2017-12-17 刘昌松 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评论

果真是“葫芦僧乱判糊涂案”?未必。




文 |  刘昌松

 

日前,一则“男子醉驾身亡全桌共同承担赔偿 法官:没劝酒也赔”的新闻,引发巨大争议。


据报道,今年2月份,山东淄博周村区的张某与同事李某等九人相约聚餐时,都喝了不少酒,饭后已经醉酒的张某执意自行驾摩托离开,结果出事身亡。事后,其亲属对李某等9人提起诉讼,当地法院判处9人各赔偿9800元。李某等认为聚餐时并未主动劝酒,酒后又极力劝阻只是未劝住,对判决不理解。


“没劝酒也赔”,引起不少质疑,有人认为这“开了个恶例”。那从法律角度看,法院判决同桌饮酒者均承担责任,是否有法律依据呢?


事实上,我国有些立法都偏粗线条,尚未细化到“醉驾身亡时同桌饮酒者是否应担责”的程度。现实中,同桌饮酒者存在劝酒和(或)未劝阻酒后驾驶的情形,法院判决同桌饮酒者赔偿的案例不少。问题是,本案中同桌饮酒者可能不存在主动劝酒行为,甚至曾极力劝阻只是未劝住。




侵权责任法第6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理论上称其为一般侵权责任之规定。侵权责任应具备四个要件:加害行为、危害后果、因果关系以及过错。其中过错是核心要件,过错大责任重,过错小责任轻,无过错即无责任。


本案中,承办法官给出的理由是:李某等人在聚餐结束之后,均未能实际有效劝阻张某,也没有履行护送、通知、照顾等注意义务,主观上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该过失行为与张某死亡后果之间存在间接因果关系,故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这也对应了那四点。


判决的弦外之音是,张某作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因自身的过错行为导致其死亡,应承担主要责任(一般为八九成责任)。这跟李某等9人的民事赔偿责任认定不矛盾。


多数网友对此不理解,认为聚餐时未主动劝酒、聚餐后极力劝阻,就已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考虑到死无对证,这些情形是否属实本就难以查证。而撇开这些,把重心放在履行义务的实际效果上——有阻止义务者“未能有效阻止”就是有过错、就应担责,没什么不妥。



是的,当下确实有不少“和稀泥”式判决,可我们理应就事论事,而不可轻率归类。拿该案来说,若罔顾这些具体细节,包括“大家都喝了不少酒”等背景,就由此得出“一人醉亡全桌担责”的宏大结论,那未免太草率。


毕竟,同桌吃饭喝酒的情形有很多种,一人出事故同桌担责否,决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得看彼此是否有注意义务以及注意义务的大小,来区分过错的有无和大小,所以担责与否,也只能是基于具体情形而论。


  □刘昌松(北京慕公律师事务所律师)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戳“阅读原文”。

编辑:仲鸣
 

推荐阅读:

《芳华》:“黄轩”招谁惹谁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

不敢公开财务信息的慈善组织,不是好募捐者

为什么说这次文在寅访华是个标志性节点?

监狱帮死缓犯人寻亲,司法文明透出人性光亮

摩拜ofo是否能“在一起”,还需资本意志做主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