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教材用诗词讲生物,科学人文互通才更有趣 | 新京报快评

2017-12-26 胡欣红 新京报评论

多少理工男只会编程、写代码,痛感生活缺乏乐趣?事实上,这与他们在中学时代人文素养教育不足,有莫大关系。其实,科学与人文艺术是可以美妙地融会贯通。

▲图片来自人教版《生物》课本


文 |  胡欣红


最近,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出人意料地成了“网红”。


起因是这套生物课本,用诗词串起了生物学知识,从而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种子的重要作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学生通过该诗句分析生物圈中的水的循环……


30余首诗词,句句揭示生命真谛,网友纷纷惊呼“这是在学生物还是学语文?”“学完这版生物教科书,我的语文也变好了呢”。


此事之所以引发关注,其实折射了我们的课本中,长期存在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学科分裂的现实。

生活中,多少理工男只会编程、写代码,痛感生活缺乏乐趣?事实上,这与他们在中学时代人文素养教育不足,有莫大关系。

其实,科学与人文艺术是可以美妙地融会贯通。

达·芬奇终生都在研究永动机,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则还是一名诗人……人们早就发现,科学中含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人文中拥有科学基础与科学珍璞。

无须讳言,宇宙是一个整体,并没有物理的宇宙、化学的宇宙、生物学的宇宙、人文的宇宙、艺术的宇宙。所谓的科学、艺术、人文,是人为的分割。

诚如这套教材的主编朱正威教授所言:广义地说,科学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有人称之为科学的文化功能;当我们区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时,不能忽视它们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一面。

这些诗词,体现的不仅是编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更是编者对人自身、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注。

而古典诗词中所面临、所描写、所表达的许多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所要面临的问题,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我们是相通的。学生在学习这套生物教科书时,不再仅是某种学科知识的积累,还在廓清对自身的认识,将关注的视野进一步扩展至他人、自然和社会。

看完这样一套课本,是不是很遗憾,自己怎么就没赶上这样一套课本呢?其实也没什么,即使工作了,在业余时间里,学理科的也不妨换换脑子看看古典诗词,学文科也不妨关注下AI、高科技。

毕竟,用诗词讲生物,只是科学与人文教育贯通的一个具体而微的体现而已。

无论如何,人文与科学互通的人生,才更有趣。


□胡欣红(教师)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本文为稿事计划来稿,如何投稿?请戳“阅读原文”。

编辑:陈小二  实习生:李瀚伟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

三问 “同一天出生的你”:善款到底是不是捐给同一天出生的TA | 新京报快评

陪审员制度专门立法:让陪审不再只是“陪着审审”

邓超不在乎孩子“输在起跑线”,可他的孩子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

因低俗广告被罚60万……绝味,这滋味 “绝”吗

这篇评论写给有关部门,也写给约2000万中国罕见病患者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